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社会反响不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期青年人的爱国热情。其中蔡元培温文儒雅的形象已然成为荧幕上的蔡公经典形象。在蔡元培离任后,都有那些人扛起了中华民族教育的大旗呢?
一、刘哲(1880~1954) (任期:1927.8-1928.6)
刘哲,字敬舆,吉林永吉(今吉林省九台)人。他是颇有学识的人,能写一手好字,更懂诗词歌赋和骈文。 由于他结识了张作霖,张作霖在当时诸军阀中是一个最有实力的人,因此刘哲的官运也就亨通起来了。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打败了直系军阀,进驻北京,操持了北京权柄。1926年成立安-,张作霖就任总司令。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陆海空大元帅职,并俨然若一国之王的势头,刘哲出任了当时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兼京师大学堂校长、京大美专部学长。1928年3月1日,又被任命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二、李煜瀛(1881~1973) (任期:1928.6-1929.1)
李煜瀛(1881~1973)字石曾,笔名真民、石僧,晚年号扩武。高阳庞口村人。为清末重臣李鸿藻第三子。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清政府驻法使臣孙宝琦随员名义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蒙达迪埃农校、巴斯德学院、巴黎大学学习生物和哲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张静江、吴敬恒发起组织“世界社”,出版《新世纪》周报。是年8月,由张静江介绍加入同盟会。
三、陈大齐(1886~1983) (任期:1929.1-1929.8)
字百年。浙江省海盐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191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12年任浙江省立高等学校校长,兼浙江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1925年与胡适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1927年任北大教务长,兼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28年任秘书长,1929年代理北大校长,后任考选委员会委员长。抗战后,任国策顾问。1949年去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文学院、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校长、教授等职。1952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61年获香港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中华学术院”哲学协会会长。1983年1月8日在台湾逝世,终年97岁。
四、蒋梦麟(1886~1964) (任期:1930.12-1945.10)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蒋梦麟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在任北大校长期间,他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在教育主张上,蒋梦麟认为教育的长远之计在于“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标准,立问题”,以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为目标。主要著作包括自传体作品《西潮》、《新潮》、《谈学问》、《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等。1964年6月19日,蒋梦麟因肝癌病逝于台湾台北,终年78岁。
五、胡适(1891~1962) (任期:1945.10-1948.12)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毕业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六、汤用彤(1893~1964) (任期:1949.5-1951.9)
汤用彤(1893.6.21-1964.5.2),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1917年,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七、马寅初(1882~1982) (任期:1951.9-1960.3)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字元善,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浙江嵊州人。曾担任南京政府-,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
八、陆平(1914~2002) (任期:1957.10-1966.5)
陆平(1914-2002),男,原名刘志贤,又名卢荻,吉林长春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7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长。
九、周培源(1902~1993) (任期:1978.7-1981.3)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1936—1937年,周培源又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参加A爱因斯坦(Einstein)教授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37年回国后,曾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并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方面的科学研究。1943—1946年,周培源再次赴美国,先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进行流体力学湍流理论方面的科学研究,后在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 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1946年赴英国出席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国际科 合会理事会,并到法国出席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被该大会和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 合会选为理事)。1947年回国后,继续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