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现世,轰动世界。这只克隆羊,是世界上第一只用成体细胞发育成的哺乳动物。
而早在四十年前,我国的一位科学家就已经用体细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条克隆鱼了。这位科学家就是文章的主人公——童第周。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克隆之父”。
一句家训:“水滴石穿”贯穿一生
童第周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他的父亲很早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七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童第周的父亲没有给童第周留下太多的回忆,但是父亲的一句“水滴石穿”贯穿了他的整个求学生涯。
在童第周很小的时候,是个非常好奇的孩子,经常对平常人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提出各种疑问。
有一次,童第周发现家门口的青石板上有一排排的小洞,他非常疑惑,为什么这么坚硬的青石板会有这么多小洞呢?
于是便拉着自己的父亲问个不停,父亲看后,笑着回答他说,这是雨水顺着屋檐落下后滴成的。并教育年幼的童第周,凡事只要坚持有恒心、有毅力,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哪怕是柔弱的水滴也有穿透坚硬岩石的力量。
这个时候,懵懵懂懂的童第周默默地记下了“水滴石穿”这四个字,第一次见识到了坚持的力量。
在父亲去世后,童第周的家庭愈加清贫,连基本的柴米油盐都难以保证,更不要说去读书了。本来早到了该读书的年龄的童第周,直到1918年才有机会到学校接受初级教育。
童第周是作为插班生到学校的三年级学习的,这个时候的童第周没有任何的文化基础,他的入学成绩是全班的倒数第一。
然而童第周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迎难而上,捧起陌生的书本,他坚信水滴石穿的力量。哪怕他的基础薄弱如水滴一般,他相信自己有突破顽石的力量。
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因此他不愿意放弃这个来之不易对我求学机会,哪怕家境贫寒,基础薄弱,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改变现状,甚至改变他和他的家庭的命运。
意识到现实后童第周开始奋发图强。就连在同学们安然入睡的时候,童第周捧着书本,跑到外面的路灯下,借着微弱的灯光,孜孜不倦地看书学习。
童第周就这样凭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成绩一点一点的赶了上来,最后甚至称为了班上数一数二的学霸,逆袭考上了复旦大学。
1980年,28岁的童第周又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到比利时留学的机会。
后来的童第周在回忆起来高中的这段经历的时候,感慨道:
那个时候的两个“第一”,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那件事之后让我发觉到,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定也能做到。
毫无疑问,童第周是具备相当强的学习能力的,在基础薄弱的前提下,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一步步地拼搏了上来。
童第周的高中求学经历无疑是“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的”真实写照。
一次改变命运的海外求学经历
在童第周如愿到比利时留学之后,又遇到了新的困难。
这个时候,中国国力衰弱,国内形势动荡不安,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一跌再跌。从中国出海留学的学生们经常被外国人看不起。
童第周在周围同学的异样的眼光下,还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这个时候的童第周由于学费全由国家资助,作为国家的一个外派学术精英,他的经济水平并没有比小的时候好到哪儿去。
平时的童第周仅靠白开水和面包充饥,更是备受周围家境优渥的同学的歧视。
然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的童第周,沉默寡言的他把苦都默默地吞到了肚子里里,他立志一定要在做学问上为中国争气。
机会总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存在的。童第周日复一日地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认真研习每一个实验,练就了一双巧手。
这个时候童第周地导师:达克教授遇到了一个棘手地问题,就是因为科研需要,他需要剥除青蛙卵外面的一层薄薄地薄膜,他和他的助手尝试了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了。
这个时候,沉默的童第周发言了,他说或许可以试一下。
而当时童第周身边的同学甚至包括他的导师都不看好他,姑且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让童第周去试了一下。
于是童第周走上实验台,熟稔地操作显微镜,用针把青蛙卵刺了一下,没多久就把青蛙卵上的这层薄膜给剥除了。
童第周这一番操作行云流水,准确有利落,令本来打算看戏的外国学者们大跌眼镜。
童第周的导师发现了他的这一双巧手后,推荐他去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国海滨实验室。
在这次的实验室工作中,童第周也不负众望地把当时困扰了那个实验室工作了许久的科研人员的问题给解决了,即对直径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了外部剥离。
这再一次令童第周名声大噪,成名后的童第周并没有把这些浮名当回事,而是以与往常一样专注的状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他深知,虽然这两次实验让自己争气了,但是要做到为国家争气,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934年,童第周成功地获得了布鲁塞尔的博士学位。
粥冷水寒,不改为国争气之志
在童第周完成海外的留学任务的时候,他的名字已经在海内外叫的十分响亮了。
这个时候,不少国外的科研机构都瞄准了童第周,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而童第周统统没有接受,哪怕这些科研机构的待遇多么丰厚,终究不是自己的祖国啊!
童第周为国争气的志向从未被这些金钱名利所冲淡,他认为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应当回国报答祖国的教养之恩了,他要在中国的科研教育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出来,不但自己要给国家争气,而且还要让中国千千万万的向往科研的学生们为国争气!
回国后的童第周的生活又一度回到一场贫困的状态,这个时候局势尚未稳定,童第周在中国任教也要随着学校四处漂泊,就连教学条件也十分简陋。
作为一个研究生物的学者,童第周甚至连一台像样的显微镜都没有。
最后,童第周在一家旧货店看到一架德国产的显微镜,他顿时欣喜万分,然而,这个时候的童第周凭着一点微薄的工资根本负担不起这台显微镜,价格实在是太贵了,在当时就要六万五千元。
然而童第周在亲戚朋友的支持下,借款买下了这台显微镜。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童第周依然在科研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闻名前来访问童第周的时候,发现他的实验室竟然是一座破庙,而他的全部家当不过是几条板凳和一台借钱买来的显微镜时,不禁一惊。
童第周的晚年最关心的是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发育中的关系,这正是打开克隆的一把神秘钥匙。
1963年,在童第周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首次完成了核移植研究,经过细胞核移植的鱼卵中有百分之十孵化成小鱼,中国的克隆鱼正式诞生。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大环境不好,中国在国际科研界上的发声非常衰微,这个实验成果并没有得到当时众多学者的重视。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中美交往的大门被打开。这项本该被重视的科研成果才为人所知,并被称为是“继乒乓外交之后,中国打出的促进中美学术交流的一张王牌”。
童第周一生不认命,立志要为自己争气,长大了,立志要为国家争气。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更是须臾不改其志。
从“别人能做到的,我定也能做到”到“外国学者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到”,这其中的“水滴石穿”、“坐得十年冷板凳”的毅力支撑着童第周不畏环境艰苦所扰,不为名利是非所动,一心一意倾注毕生的心血在科研事业上。
不但为中国人争了气,他的这些科研成果更是人类的科研之峰上的一颗明珠。
把自己的事业做到登峰造极,固然这是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幸运女神的青睐的。
但是,更需要的是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操刀、挥练作为积淀,才足以让这些天赋和幸运发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所有的信息都唾手可得,物质条件与童第周所处的年代相比,变化更是天翻地覆。
正是由于这些外在的丰厚条件,乱花渐欲迷人眼了,娱乐、享受比水滴石穿的专注更惹人注意。人们更愿意去相信那些智商超群而不付出什么努力就功成名就的神话,殊不知,在这些名利的背后藏的是默默的水滴石穿还是一个惊天的阴谋。
神话终究是神话,像童第周那样的前辈,不但在当时就是时代的楷模,放到如今的繁华世界中来,他名利背后的汗水仍然应当是当代国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