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宇宙理论——“浑天说”。西汉末年的扬雄在其著作里首次提到“浑天”一词,“浑”是“圆球”的意思。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而浑天说认为天在外、地在内,天是一个圆球,把地包在里面,日月星辰可以转到大地下面去。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为东汉时期的张衡,他在《浑天仪图注》里解释道:天的形状是浑圆的,像鸡蛋壳,大地像蛋黄,靠天内的水、气浮力漂浮其中,天壳总有一半位于大地之上,一半位于地下,日月星辰附在天壳上,因此太阳白天在地上运行,夜晚在地下运行。
相比较盖天说,浑天说无疑更进一步,它否定了天是半球的认识,而是认为天是一整个圆球。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所谓:“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浑天说认为恒星遍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等星体则依附于“天球”上运行,这一说法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已经非常接近了。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
浑天说提出后,虽然对盖天说形成挑战,但是并没有立刻取代盖天说,两种学说在一定时期内各执一词。但是,浑天说有两大法宝,一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天仪,借助于它,浑天说的支持者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高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因此,浑天说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大地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
有关天地宇宙的结构的另一种学说是“宣夜说”。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的宇宙无限论思想,最早出现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当时有人构想了一幅奇特的宇宙图景,并把他的观点向其学生传授,传了几代后到汉代一位叫郗萌的官员那里,他的描述被史家注意到,于是写进史书保留了下来。宣夜说认为,天是没有固定形质的,日月星辰都是自由自在地飘浮在无边无际的气之中,而日月星辰本身,也是一种气的积聚。我们熟悉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是对这种学说的一种解释。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里,杞国有一个人听说天是很高很高的空间,日月星辰都在天上漂浮着,他担心日月星辰会掉下来,打坏庄稼砸死人,甚至害怕大地也会陷下去。为此,他整天忧心忡忡,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人给他解释说,天是气体结合而成的,到处都充满了气体,日月星辰也是气体构成的,只是会发光而已,如果掉下来,也还是气落在气中,不会砸到人和庄稼。大地是固体的,到处都塞满了,是不会陷进去的。于是杞人才转忧为喜。
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还是西方古代的地心说,乃至哥白尼的日心说,都把天看作一个坚硬的球体,星星都固定在这个球壳上。宣夜说则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这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出现于2000多年前,是非常可贵的。然而,宣夜说认为日月星辰“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所以对它们的运行规律也无从谈起。另外,宣夜说没有提出自己独立的对于天体坐标及其运动的量度方法,这也是宣夜说在1000多年内不能得到广泛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