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第一期里谈到了一类比较特殊但也比较普遍的诗歌类型——题画诗。
特殊是因为它和我们平时接受教育所读到的诗歌不同,普遍是因为在古代,文人往往诗书画印无一不精,为画题诗本来是寻常至极的事情。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题画诗也不可胜数。
因为工作关系,平时会接触到很多当代美术家的国画,上面也都会有题字题诗,或者借用古人名句,或者干脆自出心裁。
《中国诗词大会》里提到了两首应该是现在知名度最高的题画诗作对比,这也引起了评论嘉宾的一番讨论。
我觉得最后蒙曼总结很好:中国画自古强调神韵,本身就是带有主观性的;题画的诗歌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题画”,也要加一些主观性进去,或者能够深化意境,或者总结升华出这样的人生道理。
不局限于题画的题画诗,才是高水平的题画诗。
有点拗口,但应该不难理解。
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中国诗词大会》中提及的两首题画诗,它们分别来自宋代苏轼和元代王冕。
苏轼我想不用过多介绍。王冕是元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以画墨梅著称。
墨梅,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具有主观性的表现,一如后来的墨竹、红竹,这些都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但是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
王冕的《墨梅》有很多个版本,最多人背的应该是如下几句:
墨梅
王冕 〔元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里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好的诗歌历朝历代流传,有几处后人篡改也是常事,若没有近几年敦煌残卷的出土,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李白《将进酒》的真面目。
但王冕这首《墨梅》之所以有很多个版本,还真不是因为后人篡改,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他一辈子画了无数幅墨梅,这首诗也题了很多次,从现在发现的画作中看,王冕亲自题的《墨梅》都有几个版本。
而这也正是题画诗的魅力所在,诗人的心境不同,画的意境不同,即使题相同的诗歌,诗人也会随时随地进行改动。于是每一幅画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这首是不是好题画诗呢?
当然是,诗的第一句写话,写墨梅;第二句已然在托物言志。不要人夸颜色好的是墨梅吗?分明是在宣纸上挥洒墨梅的王冕!“清气满乾坤”,这就更是一个浩大的愿望。
然后来看苏轼这首,苏轼这首就更加著名了,现在一直把它当作“苏轼是吃货”的铁证: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组诗,共两首,第二首却少有人知。因为第一首实在是太著名了。
惠崇的画我们现在看不到了,不过凭苏轼这两首诗,我们也能猜到一二。
画的是春江,晚景还是晓景这个尚有争议,我们按下不说。春江,两个字的信息其实已经足够。
江边有稀疏的竹林,苏轼的目光可以透过竹林看到岸边盛放的桃花,桃花也三两成枝,掩映成趣。
江上画了几只鸭子,岸边有“蒌蒿满地芦芽短”。再读第二首诗,远景大概还有几只飞鸿杳杳。
说完诗中写画的部分,再来看苏轼这两首诗的创思在哪里。
首先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看似生活情味,实则暗含哲理。鸭子何以先知,自然是感受到节气变化,经过实践才能够得知。宋人好像特别擅长从平常的生活场景延伸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其次是“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在画里当然是看不到的,这是苏轼自己的遐想。遐想是哪里来的呢?
应该是从前一句的蒌蒿、芦芽来。这两样都是河豚的配菜!也就是这一句,苏轼吃货的身份算是坐实了。
然后来看第二首,第二首没有第一首这么大的跳跃性,从江边植物直接想到吃河豚的快乐,结构上还是比较连续的。
首先从画上的归鸿说起,然后想到北归之人,从北归的人与大雁再想到遥远的北方、寒冷的天气,最后发出感慨:那边太冷啦,还是在这边多待一会儿吧。
很可爱,也符合苏轼这位大文人的气质。
诗也讲完了,下面给大家一个挑战。
创作一首诗,题在下面这幅古画上!
不拘格律与意境,只要写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