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春天,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处隆重地送别了国之将士李德生,那是一场发生于二十一世纪初的哀悼。
5月13日深夜11时,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与女婿王景清,在得知追悼会于次日召开后,立即与治丧办公室获取了联系,并要求一同出席李德生同志的送别仪式。
5月14日上午,李德生将军安然地卧在碧绿的翠竹中,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着身体,礼堂上方的横幅,显赫地立着“沉痛哀悼李德生同志”九个大字。
临近中午,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悉数到场,毛主席女婿王景清对此万感难过,从河南赶往北京的新县老乡们皆神色悲恸。
亲属李和平、李南征、李远征等人,向前来参加送别的人们致意:“谢谢了,谢谢你们!”
而后,身着军服的解放军战士们,整齐划一地抬着棺木走向礼堂外。在众人闪烁的泪光下,李德生将军走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程。
注视着棺木远远淡去,一张张跋涉千里到达北京的新县面孔,不禁涕泪交加。
“希望将军能够落叶归根,新县五万多烈士们等着他回家。”李德生将军的老乡们向记者们哽咽地说出了心中期盼。
放牛娃有了人生信条:革命到底,是我的命
八岁那年,李德生为了填饱肚子,来到富裕的地主家谋生。那时候的他,白天四处游荡放牛,晚上就睡在简陋的牛舍里。
第二年,生病已久的妈妈没有钱财就医,不幸病逝家中,凝视着妈妈那张沧桑的脸,尚在成长的李德生感到了命运的无常。
李德生暗暗许下誓言:“此生做人,就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母亲走了,李德生与父亲从此相依为命。1928年,中国红军解放了家乡。一群风华正茂的工农兵积极帮助新县的贫农阶层,夺回了失去已久的土地,李德生不禁心生敬意。
在自荐下,李德生成功加入了中农红军童子团的一员。因为擅长带路、送信、找路,童子团团长一职也就落到了李德生的身上。
1930年的冬天,一位红军营长应许了李德生的参军请求,他飞奔回到家中,告诉了父亲这一惊天喜讯。父亲抚了抚他的头:“孩子,走吧,中国需要你们,大胆地往前走,不要怕……”李德生心中记挂着这份教诲,翌日踏上了革命的路程。
跟随着红色军团一路迁徙,他看见了国民党统治的地方生灵涂炭,百姓们苦不堪言,他知道自己为何要革命。1932年,他正式成为共产党的一员。从此,放牛娃也有了人生信条——革命到底。
1927到1937的军旅十年:九死一生,并无悔
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漫漫征途,荒野、山川、草地遍布着中国工农红军的身影。
参军多年,李德生练就了认路准、记路快、侦察能力强的一身本领,不久就被挑选为队伍中的通信兵,后来在整编后的红12师交通队当上了传令兵。
从鄂豫皖苏区退回阵线,向川陕根据地进发时,李德生差点牺牲在了敌人的枪炮下。
红军士兵们穿梭了大半个中国,在漫川关打了一场突围战,敌军飞机扔下炮弹轰鸣山崖。李德生和同志们穿梭于密麻的狙击雨,踩着趋近腐朽的空中栈道,在传递军令的途中,一只脚踩进了隔板,差点掉进万丈深渊。
走出危险后,红军又进军到四川,力图消灭留川一方的落后军阀。
八庙垭战斗中,李德生所在的交通部蓄力突围。一轮轮横刀乱枪的对战中,敌兵的一颗子弹偏向了李德生的前肩胛处,渗透到了肺腑深处,生命陷入垂危。
经过红军医院的殊死抢救,李德生算是捡回来了一命,但由于子弹力度过大,伤害到了部分神经组织,导致左手陷入残疾,他乐观地抖了抖自己的右手,笑笑:“这只还能用。”
住院期间,李德生狂补文化知识,思想和政治视野日渐打开,获得了党内同志的器重,不久之后还被推举参加川陕两省的工农兵大会。
戎马半生,千征百战,至死不敢忘忧国
1937年,日本在华夏土地上丧尽天良,全民族抗战一触即发。出于良好的军事能力和政治素养,年纪轻轻的李德生荣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和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30团团长。
每到一个战场,李德生都严密做好每份对战计划。扫荡日本军的数百次战役中,他曾用一个营的兵力反杀日军的一个大队。
1944年的冬天,李德生向上级主动请缨,准备攻下好几个军队都难以抗衡的据点。
出发前夕,司令员脸色担忧,问他:“拿下马坊,有什么好决策?”
李德生笃定回应:“化妆成农民潜入敌窝,实地侦查。”
司令员担忧起这项大胆的决定,李德生看出了这份关怀,他故作轻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望着心意已决的李德生,司令员陷入沉默,不再说话。
一月份的一天,李德生化装成维持村的农民,身穿较为朴素的棉布裤,上半身挂块有明显污垢的厨布,头戴放风的破头巾,手上拎着土豆瓜果就晃悠地走进了马坊据点。
在马坊当卧底的地下党员瞿富才早早就等待于门口,两人做正常的眼神交会后,瞿引领着李德生一行进入房子内部。
瞿富才接过一个篮子,向日军哨兵露出奉承的面容,“一点农民的心意,望皇军笑纳。”
日军哨兵沉思了几秒,往李德生的方向走过去。而后突然一笑,往篮子里拿出鸡蛋颠了颠,捎带了几个烧饼放进兜里,拍了拍李德生的肩膀,说道:“良民,大大的好。”
风波终于停下,李德生等人跟随瞿富才进入厨房,坐在窗边,瞿富才倒了杯水,一边饮,一边用余光看向窗外的布局,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李德生用眼神示意向外侦察,从南门出行,穿过大院,整个马坊地形尽收眼底。
侦察完毕,李德生请示上级,有意挑选82名官兵组成突击队,两个月强化训练后出击马坊。
三月四日下午,突击队冒着北方的大雪急行,晚上就隐蔽在马坊附近的废土窑洞。
临近清晨,卧底人员刘战才四处围观,方觉时机一到,摔下手里的饭盆;突击队听到暗号后,即刻狂飙突进,一举歼灭了还在睡梦中的日军。
自此,历史被李德生突击队成功改写,马坊一带再也不见日军踪影。
1946年12月,作战经验丰富的李德生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纵队旅长,率领部队强硬挺近大别山,重建了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后期,他跟随刘邓首长远走西南,解放了重庆,维护了西南地区的人民财产和安全。
在人心所向的大势下,连连败退的国民党溃不成军,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
建国后几十余载,一片初心依旧红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擅长打硬仗的李德生来到了上甘岭,从不夸人的王近山司令员都对部下赞誉:“李德生是头拉不回的老牛,打仗从来都是死磕到底,有了他,我就可以回家睡大觉了。”军队中响起了一阵久违的笑声。
随后,12军和15军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共同奋战,与敌人反复争夺五十余次,上甘岭战役迎来胜利。
打了胜仗后,李德生走到了“灯光”的背后,进入了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入学深造。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凭着一根筋咬到底的精神,数理化理论知识也咬了个透,三年的学习生涯改变了李德生,独立创造的“郭兴福教学法”和大比武运动,大大提升了解放军们的战斗实力。
1955年,功勋卓著的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进入七八十年代,李德生一直以军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沈阳军区和新组建的国防大学,他把理论落地实际,解决了诸多现实性的棘手问题,1988年,初心依旧的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古稀之年重返故乡,革命老区踏上快车道
1993年,两鬓斑白的李德生回到了家乡新县,他坐在田间地头和乡亲们谈心:“农业收成怎么样?家里的房子盖得如何,交通还方便吗?”
一番考察之后,李德生陷入沉思。
不久后,他自掏腰包,拿出半生积蓄在家乡兴办了陈店乡中学和胡子石村小学。考虑到交通不便导致经济落后,修建的京九铁路还特意路过了革命老区大别山。
两年后,走向耄耋之年的李德生再次重返故乡,适龄的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发奋苦读,新县的路不再颠簸,李德生倍感欢喜。
乡亲们握着他的手,感激涕零:“李老,你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李德生也紧紧地握住迎来的双手,动情地说:“这里是我的根,我永远记得乡亲们。”
回程的路上,缓缓而行的车窗外,故乡和人们的身影逐渐远去,李德生的皱纹上多了一道泪痕。
1998年,一座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七层审判综合楼,在新县拔地而起,多年来制约法院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
新楼落成之际,李德生亲笔题名“清正廉洁,为民服务”八个大字,希望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依然流淌纯正的血液,带动革命老区的新发展。
而后数年过去,新县乡亲们与李德生的再一次见面,竟是在那2011年春天将军的葬礼上。
同一天,北京之外,新县本地法院也自发举行了悼念李德生将军的活动。
一行清泪,几里送行,李德生将军的生命停止在了96岁。八十多年的革命生涯,铺就了一曲曲生与死之歌,我们的人民,永远怀念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