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深情,想必你一定会想到那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然而,毛泽东对是杨开慧的一往情深却不是这首词可以表达的,而是另有其词。
1957年,杨开慧生前的闺蜜李淑一向毛主席索词,询问当年毛泽东为杨开慧创作的《虞美人》为什么没有发表,她表示自己已经忘记了想要再看看。对此,毛泽东出于各种原因,没有把这首词回复给李淑一,而是答复了她一首新创作的《蝶恋花》。
而这首被李淑一索要的《虞美人》直到1994年才第一次面世,从杨开慧牺牲到毛主席逝世,他把这首词足足珍藏了46年,直到去世都没有发表。
那么,这首《虞美人》究竟在毛泽东的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呢?为什么毛主席珍藏了几十年都不想拿出来呢?
这首词创作于毛泽东新婚燕尔之际
纵观毛主席一生的所有诗词,大多数都是豪情奔放的,诸如《沁园春·雪》中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诸如《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等等,我们几乎看不到毛主席诗词中有万般柔情的诗词,也唯有这篇《虞美人》。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柔情似水的传世名篇:
《虞美人·枕上》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如果在不知道作者是谁的情况下阅读这首词,你一定会以为是宋代的某位婉约派词人所作,词中的意境和格调,完全是相思一派,甚至会误以为是李清照、纳兰性德等人所作。
这首词是创作于1921年,在1920年冬,27岁的毛泽东和杨开慧刚刚结婚,第二年春毛泽东便外出考察,新婚燕尔的毛泽东太思念自己的妻子了,这天晚上,他心中波涛汹涌,因彻夜思念杨开慧而不能入眠,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却百念成河,遥望着天边的一轮残月,毛泽东泪水成冰,此情此景,毛泽东提笔写下了这首词。
有人说,读毛主席的这首词基本上不用注释,就可以完全理解当时的那种相思,通过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青年毛泽东在屋子里徘徊不定思念成疾,他只好起床披着衣服呆呆地望着天空,数着窗外的星星点点,期盼的黎明的到来,但是万般思念化成灰,那一轮淡淡的残月,让毛泽东不禁抛洒下一行行滚烫的泪珠。
这一年,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关键时期,春末夏初,毛泽东离开杨开慧去外地考察,六月前往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接着又去衡阳考察党组织建设问题,十二月又去安源煤矿考察工人阶级问题,对于刚刚结婚的新婚夫妇来说,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实在是有太多的思念,更何况当时毛泽东是工人运功的领导,每一天都生活在雾霾之中。
所以,毛主席一生所有的诗词中,也唯有这首词最为柔情,毕竟,女主人公是他最爱的妻子杨开慧。
因而这首《虞美人·枕上》是毛主席心中抒发对杨开慧最为思念的诗词,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毛主席便把这首词珍藏在心里,一直不舍得拿出来,直到1957年李淑一再次提起。
李淑一提及杨开慧,勾起毛主席无限思绪
1957年,《诗刊》刊发了毛泽东一部分旧体诗,正在湖南担任老师的李淑一看到杂志后,忽然想起来了当年好友杨开慧所提到的:润之曾写过一首《虞美人》,但是这次在杂志上李淑一并没有看到。
迫于对好友杨开慧的悼念,李淑一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李淑一告诉毛泽东,记得杨开慧提及过,你曾为她写过一首诗,开头是“堆来枕上愁何状”,我只记得一句了,剩下的不记得了,希望您重新抄写给我,我好收藏。
在毛主席给李淑一的回信中,并没有这首词,而是另一首《蝶恋花》。
李淑一是杨开慧生前的好友,1920年杨开慧在长沙福湘女中读书时,李淑一是杨开慧的同班同学也是舍友,两个人形影不离,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李淑一和丈夫柳直荀就是杨开慧牵线搭桥,两个人最后结婚了。但是李淑一没有想到,就是这样闺蜜一般的好姐妹,杨开慧在1930年居然壮烈牺牲,年仅29岁。杨开慧牺牲后,李淑一彻夜泪流,回想起来自己下落不明的丈夫,她更加悲痛,这下闺蜜牺牲了,丈夫生死未卜,她瞬间没有了亲人。
1933年,毛泽东托人告诉李淑一,自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后,柳直荀就被国民党通缉下落不明,现在证实柳直荀已经壮烈牺牲,至此,作为烈士的遗孀,李淑一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毛主席的照顾下,在湖南长沙中学当了一名老师。
实际上,李淑一作为杨开慧的好友,也是非常有才气的,这次给毛主席的信中,除了索要那首未发表的《虞美人》,还给毛泽东寄去了一首她自己写的悼亡词《菩萨蛮·惊梦》,希望毛主席给予指点。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愁多少。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其实毛主席非常明白李淑一的意思,在信中李淑一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杨开慧的思念,实际上是在有意无意地指责,是不是忘记了杨开慧,为什么不发表那首《虞美人》,另一方面,自己再次提及自己的丈夫柳直荀的牺牲,除了让毛主席指正诗词外,在信中还透漏了自己作为烈士的遗孀,生活困苦之意,想让毛主席在北京给安排个工作。
作为杨开慧的好友,对毛主席提出这样的“要求”其实并不过分,毛主席当然十分理解李淑一,在天南海北堆积的信件中,毛主席也做了非常认真的回信,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给友人的回信中,最长的一封信件。
据说李淑一收到信后,惊喜不已,在学校公开和学生朗读,吸引了无数师生的羡慕,当然,作为领袖前妻的闺蜜,她有理由骄傲一次。
毛主席在信中首先表达了对柳直荀牺牲的慰问,并且吩咐秘书每个月给李淑一寄生活费,费用从自己的稿费中扣除。另外,毛主席婉拒了她找工作事宜,表明了不需要来京:学习马列主义,可于工作之暇为之,不必远道来京,即可达到目的。
至于李淑一索要《虞美人》一事,毛主席以“那首词不好”为由婉拒,并且重新创作一篇《蝶恋花·游仙》(即后来的《答李淑一》)让李淑一收藏。
《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实际上,这首词是毛主席在看到李淑一的诗词后,即兴做出来的,从手迹中看,毛主席有修改的痕迹,而且可以想象出,毛主席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一定在深深怀念着自己的已经牺牲了的爱妻杨开慧,甚至说饱含泪水而创作的。
李淑一收到信后,再次致信毛主席,希望把这首词发表,并且提出了一个个小小的要求,希望提一下自己的名字。11月,毛泽东致信十月诗社,将这首词发表,名字改成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后来这首词被刻在了杨开慧的墓碑上)
却不想,这首词一经发表,马上轰动了全国,全国各大报纸争相转载,一时间,李淑一也出名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杨开慧生前的好友是李淑一,尤其是李淑一所在的学校,对李淑一的“这层关系”给予了特殊照顾。
当然,这是李淑一没有想到的,甚至有点受宠若惊,对于毛主席来说,李淑一作为杨开慧的好友,又是烈士的遗孀,理应得到照顾,但毛主席却不想让李淑一常常提及杨开慧,不是不爱,而是太过于爱,每次想到杨开慧,毛主席总是因思念至极而悲痛不已。
我想,这也是毛主席珍藏那种《虞美人》几十年而不发表的原因之一。
毛主席古稀之年,把《虞美人》润色,交给卫士保管
1961年,毛主席已经近70岁,据李淑一提及这首《虞美人》已过去4年时间,这一年,距离毛岸英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11年,毛主席考虑到刘思齐已经学业完成,可以改嫁了,便给刘思齐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一时间,对儿子毛岸英的思念和对爱妻杨开慧的思念汇聚到一起,情深意重的毛主席重新拿出来了那首珍藏许久的《虞美人·枕上》,并做了修改。
在这首词的原版中,上阕原为“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恁”,毛主席修改成了“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看得出来,毛主席把主语换掉了,“倦极身无恁”说的是毛泽东自己离家在外,而“剩有离人影”说的是已经离开的爱妻杨开慧。
这样细腻的改动让毛主席内心世界非常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她是有多么思念自己的爱人啊。所以,这也是毛主席久久不曾拿出来的原因之一,比起来《蝶恋花》,这首《虞美人》实在是重要了。
据说当年毛主席在创作《蝶恋花》的时候,本来第一句是“我失杨花君失柳”,但是刚写完,毛主席便改成了“骄杨”,他解释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一个“骄”字,瞬间让悲哀化作了敬仰。
他把壮烈牺牲的杨开慧当成自己心中的骄傲,难以想象,毛主席在创作的时候究竟流了多少的泪水。就像当年杨开慧牺牲后他说的那八个大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这一年,毛主席把这首修改好的诗词交给了自己的卫士张仙朋,并嘱咐说:你一定要把这首词保存好。
至此,毛主席仍不舍得把这首修改好的词发表,与其说是不舍得,不如说是不忍心,对于毛泽东来说,那种沉重的思念太过于悲伤了。
在他心里,之于共和国,他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之于杨开慧,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之于毛岸英,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作为领袖,他没有保护好妻儿,这种内心的痛似乎无法用言语表达,也许只有毛主席本人才会感受到。
满门忠烈,一曲相思,所以我们大胆设想,当年毛主席在阅读李淑一的信件时,心中应该是无限的怀念和深深的自责,所以,这首词在毛主席心中的情感世界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所以毛主席才把这首词交给了自己的卫士,并嘱咐妥善保管。
毛主席去世后,这首词才面世发表
1973年,刚刚大病一场的毛泽东,已经整整八十岁了。这年冬天,他把自己一生的全部诗词作品,重新抄写、修改了一遍。他似乎很想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诗词定稿。但其中没有这首《虞美人·枕上》。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首《临江仙》,恰恰也是和杨开慧有关,毛主席一生的诗词中,纪念杨开慧的诗词只有三首,除了《虞美人·枕上》和《贺新郎·别友》,就是这首《临江仙》了。
这是《临江仙》是写给丁玲的,也是毛泽东题赠给现代作家的唯一一首词: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毛泽东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其实,细读这首词,我们并没有从中看到毛泽东怀念杨开慧的痕迹,全篇都在夸赞丁玲,但鲜为人知的是,丁玲身份特殊,她和杨开慧曾是岳云中学的同学,关系密切,所以毛主席见到丁玲,便想起来了她的同学杨开慧,那种无限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1973年毛主席再次想起来提及这首词,想起来杨开慧,是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寄托这种无限的怀念之情。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在这之前,这首《虞美人·枕上》一直没有发表,从杨开慧牺牲时算起,毛主席把这首词放在心里已经46年了。
在主席去世6年后,也就是1982年,长沙县当地政府对杨开慧的故居进行修缮工作时,在一个砖缝中发现了52年前,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情书,这封情书一经面世,感天动地。
当年杨开慧思念毛泽东而不能见面,直到几十年后,毛主席去世,也没用看到杨开慧遗留下来的这些书稿,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遗憾。
毛主席挚爱着杨开慧,如果他生前可以看到这些手稿该有多好呢?杨开慧在这封情书中写道:他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他的哟!不至丢弃我,他不来信一定有他的道理。
似乎这封感人至深的信,和毛泽东那首相思之词汇聚成了浓浓的深情。
1994年,《人民日报》第一次把这首毛主席修改后的《虞美人·枕上》全诗发表,这首表达对杨开慧无限思念的诗词才得以面世,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原来,在毛主席的心中,居然也有这样的柔情似水。
何火任先生曾评价说:“展读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我仿佛看到一个正处于新婚别离煎熬之中的年轻男子的心,像一轮朝阳,像一团火球,从他那洪波涌动的精神世界深处腾跃而出,在浩瀚的海面上微微颤动,那么鲜艳。”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样柔情似水的诗词虽然在毛主席一生的所有诗词中算是少数,但也恰恰是这首词,让我们看到,在毛主席雄韬伟略的背后,他也有一颗温柔的平凡之心。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还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诗人,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深意重的好父亲、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