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在90个星系内发现10万个造星工厂。
宇宙本来黑暗,光明是后来才有的。而给宇宙带来光明的,是恒星。
恒星诞生自气体和尘埃。它们的诞生地在天文学上被称为“产星区”。近日,天文学家对邻近宇宙90个星系内的10万个产星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勘测。结果显示,恒星的诞生环境极具多样性。这些产星区中的每一个,都拥有超乎想像的独特性。
它们有些位于星系的盘面中,有些位于横贯星系的棒状结构内,有些在星系的旋臂上,也有些在星系的核心。在漆黑一团的的广袤宇宙映衬下,这些产星区显得十分暗弱。
星云中的尘埃和气体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慢慢凝聚起来,形成温和的原恒星。这一过程需要上千万年。而原恒星会继续演化,最终变成内部进行核聚变的炽热等离子球。这些等离子球就是恒星。太阳也是这些等离子球中的一个。
但是宇宙中的环境各不相同,产星区拥有的物质资源都也有限。决定产星区物质总量,物质消耗速度,以及恒星“产出”量的,是产星区在星系中的位置。
星系中心的云团质量大,密度高,但云团内部的湍流多;而居于星系外围的云团虽然质量小,密度低,但更为平稳。
研究人员动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阵列,追踪了邻近宇宙中那些隐藏在昏暗尘埃和气体,以及致密分子云中的年轻的恒星、恒星胚胎,以及它们的周边环境。通常我们看不到这些产星区内部的模样。可见光无法穿透厚重的尘云,但射电波不受影响。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针对产星区的大规模勘测。而勘测只是第一步。天文学家还将继续研究,产星区云团的多样性,与不同的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的产生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
产星区各具特色,它们孕育出的恒星,以及这些恒星周围的万千世界,也应当各有千秋。它们是恒星的摇篮,也是生命的“火种”。
参考
PHANGS-ALMA: Arcsecond CO(2-1) Imaging of Nearby Star-Forming Galaxies
https://arxiv.org/abs/2104.07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