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乡村,迎入眼帘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土
土路、土墙、土房、土屋,那时的乡村便与土结下了不解之缘。盖房砌墙用的坯就是农民用土打成,就地取材向来就是庄稼人的生活之道。春前秋后是农人打坯的最好时机,那时村边上处处都能看到垒起得一架架的坯,它们弯着腰静悄悄地晒着太阳。
那时的乡村给人的第二印象就是:活。
那时乡村景象,虽说穷了点,但给人的感觉却活力四射,不象现在这么寂静,暮气沉沉。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着活物,鸡、鸭、猪户户都养,狗也是基本都有,至于牛马驴大牲口,哪个生产队都有。一进村鸡飞狗叫,牛吼猪哼,一派快活的田园曲便扑面而来。乡村的黄昏是最美的一幅画卷,炊烟袅袅,夕阳的余辉把村子涂上一层金色,下洼回家的人们赶着牲口悠然地走在街道上,牛儿偶尔一声长鸣,把乡村的热闹再一次点燃。接着便是人们此起彼伏的喊饭声,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男有女,亲情的呼喚在村庄的上空弥漫开来,让人觉得甜甜的热热的。
一那时乡村给人的第三感觉是:亲
亲不亲故乡人,这话不假。犹其在过去的乡村,人与人之间是那样的纯朴和帅真,没有现在这么多虚头巴脑。那会儿,谁家有事,一个村的人都会去帮忙。比如农村盖房打地基,谁家碰上这大事,村里的人都去帮忙,而且也没有任何报酬,烧上一锅水放上盒烟就完活。碰到日子不好过,掀不开锅了,去谁家要点面都给。再比如村里借桶挑水,用完了还桶时都会捎上一挑子水。我们村紧挨子牙河,倒房盖房是常事,于是盖房时很多家都不圈院圈,但从没有丢过东西。那时的猪圈大都在外面,也没听说谁家的大肥猪丢了。
那时乡村景又象个万花筒,一到冬闲时节各种买卖人都向乡下跑。打铁的,补锅的,说书的,唱戏的,卖糖的,卖花的,卖包子的,卖果子的,轮换着在村里跑,一引就是一堆人。当然勤奋的人也是不闲着,有的揹个筐去搂柴禾,有的背个粪筐子去拾粪。孩子们放了学也没作业,成群结队地滿村子跑。
那时乡下穷,心里倒也踏实。现在富了,心里却空落落的。说不上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