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发展的时候那时候诗词格律还不是很完善,那时候还处于一个古绝到律绝的过渡阶段,所以出现一下三平尾、三仄尾、孤平的现象常见,诗是从古绝到半古半律再发展到后来的律诗,著名的崔颢那首《黄鹤楼》就属于半古半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来这首七律被誉为千古第一律的,但是因为起属于半古半律,最后大部分人就公认杜甫《登高》为千古第一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而杜甫于盛唐转向中唐的时期,那时候诗词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了,而杜甫被誉为写诗最对仗工整的诗人。
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但就格律而言,《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而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格律的精确要求,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但杜甫的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句意浑成,诗意申畅通,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初读《登高》,仿佛八句皆对,细读则首尾未尝有对,全诗“无意于对”,仔细玩味,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薮》)。所以诗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所以综上来说,你认为千古第一律是杜甫的《登高》还是崔颢的《黄鹤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