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到:“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根据方方同名小说改编的《万箭穿心》就是这样一部悲剧式电影。它太过压抑,太过沉重。沉重得让观看者想要逃离。
如果按照医学上疼痛等级0-10级划分,不知道李宝莉经历的万箭穿心应该被鉴定为第几级?我想至少早已超过女性的生育之痛吧。
一、“万箭”来自何方?
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有这样一段话:
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种种事件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血腥味,但对个人精神的损害甚至绞杀已是巅峰,什么传销、洗脑、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比起中国式大家庭对反抗者的手段,实在是小儿科。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李宝莉的“箭伤”来自最朝夕相处的家人。
1、来自马学武的第一箭
电影开篇,泼辣能干、心直口快的武汉女人李宝莉,信心满满地即将迎来她人生的春天:身为武汉某厂厂办主任的丈夫马学武分得一套电梯房。全家张罗着喜迁新居,永远脱离租房居住、寄人篱下的日子。
然而,这一天却成了悲剧的开始。
她满心欢喜地做好饭菜等待丈夫庆祝新生活的开始,却等来了马学武那句决绝的:我们离婚吧。李宝莉懵了。
这位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漂亮泼辣撑得起门面,不能不说是婚恋之初马学武看中的;而凤凰男马学武的貌似善良敦厚,也是李宝莉选择的原因吧。
只是,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骨感的。当柴米油盐浸润过的爱情不再鲜艳夺目时,便生出了恶毒的嫌弃之意。
恋爱时的泼辣小可爱,成了婚后不修边幅、斤斤计较、蛮不讲理的讨人厌。马学武提出离婚的心愿,绝不是在李宝莉因为一支烟和搬家费与工人吵架之后突然萌生的。是日积月累的积怨沉淀,只是李宝莉不去想、不愿想而已。
她千辛万苦为之拼搏的这个家、以为无愧于心的付出,早已千疮百孔,再也感动不了“老实人”马学武。
张爱玲说过:“人生是一袭华丽的旗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虱子早已存在,只是李宝莉不自知而已。
在与闺蜜诉说时,李宝莉泪流满面。
2、来自马学武的第二箭
和闺蜜哭过诉过的李宝莉,并不像有些家庭主妇一样,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栓住马学武,她依然每天出摊劳作,想借儿子小宝劝说马学武回心转意。她需要维护这个家,需要这个她口头里嫌弃的马学武。
老子就是不吃这个亏。老子就是不放你的人。她暗自跟自己较着劲,一上心火就抱着水龙头灌凉水。结果把日子过得又苦又累。这份苦和累比住在破屋子,用公共厕所和水管还要更深重。
当女人的第六感告诉她马学武可能外面有女人时,她悄悄地跟踪丈夫。在一个叫“人间天堂”(原著里)的小旅店,亲眼看到了和别的女人说说笑笑约会的马学武。她跌入了“人间地狱”。
原来在家里无话可说的闷葫芦,在别的女人面前也可以谈笑风生;在家对她无欲无求的马主任,可以和别的女人开房厮混。
她不知道张爱玲的那句千古名言:每个男人生命中都会有这样的俩个女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李宝莉思前想后,拨打了一个报警电话。
这个电话,改变了马学武的人生,也改变了这个家庭每个人的一生。
这一夜马学武没有回来。硬性子的李宝莉用一夜时间把自己一生的眼泪都流光了。
3、来自马学武的第三箭
丢官又丢人的马学武失魂落魄地回归家庭,得理不让人的李宝莉恶语相加,她满以为这个男人有愧于她,会一辈子言听计从。这样的日子凑凑合合、不好不坏地走下去。
马学武的下岗抑或得知李宝莉报警的真相,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马学武自杀了,却没有留给他片言只语。
李宝莉拿到手里的遗书很短,只有三行字:
人生是这样的痛苦。有些事情,我无法面对;爸妈,对不起。儿子不孝。不能为你们养老送终,还要求你们帮我照顾好小宝;小宝,对不起。以后的算术题全都要靠你自己做了。
马学武的笔迹李宝莉很熟悉,以前他就是用这样的字给她写过许多情书。那些多情的文字曾经一次次让李宝莉感动得落泪。她抚摸着那些字因而认识到世上有一种最美好的东西,它叫爱情。如今,这些文字变成了利箭,直刺她的心窝。
如果说,得知马学武自杀的李宝莉还心怀愧疚的话。那么,读了遗书的李宝莉完全释怀和心凉了。怎样的狠毒和怨怒,让马学武对她绝情地只字不提。
所以,当旁人和儿子怪她心肠够硬不流一滴眼泪时,才有了那句“如果所有人下岗都跳江,那长江早就堵了”。
怎样的失望,怎样的伤害,怎样的说不出口的苦,才让一个水做的女人生生流不下一滴眼泪?
4、来自婆婆的第一箭
马学武承受不了自家庭不和、出轨被抓、丢官下岗等等的压力,跳江自杀,成了生活的逃兵。他把儿子托付给父母,其实儿子和父母都被李宝莉全盘接了过来。
也许是为了赎罪,也许是职责所在,这个坚强的女人用一副扁担背负起整个家庭:养两个老人、供儿子上学。
在方方小说原著中,马学武退休的父母留下照顾孙子,他们自己的退休金原封不动,所有的吃喝拉撒用度都要李宝莉提供。李宝莉无怨无悔地把每天的收入悉数交给婆婆。
婆婆说,毛皮夹袄,里是里,外是外,那还是得分清白。 婆婆的话,一字一字,像砖头砸在李宝莉头上。她有些发懵。
种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马学武之死李宝莉负有一定的责任。杀人不过头点地,一个女人能主动承担起亡夫父母和孩子的扶养义务,可以说李宝莉是善良的。
李宝莉无言地忍了,只当是她对老年丧子的两位老人赎罪和道歉吧。
5、来自儿子小宝的第一箭
如果说,马学武葬礼上小宝的那声“你害死了爸爸”的控诉,是年幼无知、丧父之痛的宣泄,那么此后几年不与母亲说话、不喊“妈妈”的做法,这个儿子的心胸扭曲和城府可见一斑。
因为愧于让儿子从小失去父亲,愧于每天挑扁担过生活不能照顾儿子一日三餐,李宝莉对儿子的爱可以说低到了尘埃里。这世上被爱者往往有恃无恐,爱人者却常常战战兢兢
小说原著里小宝不负众望,成了远近闻名的高考状元,李宝莉满心欢喜。以为就像邻居朋友羡慕的那样:这日子快熬出头了,以后可以享儿子的福了。
儿子与母亲的第一次长谈,明确了李宝莉的义务和他的权利:无条件地支付大学四年的费用。
李宝莉答应了,因为小宝是她全部的希望和生命。为了凑齐小宝的学费生活费,她多次卖血。又拖着虚弱的身体挑扁担,以至于晕倒在路上。
儿子小宝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大学里极尽奢侈,以惩罚这个叫李宝莉的女人。
6、来自小宝的第二箭
小说原著里几年后,小宝大学毕业在武汉工作,工资待遇相当不错。李宝莉依然每天挑她的扁担。
某一天,小宝约见母亲,告诉她已给爷爷奶奶买了别墅,准备把二老接过去居住,只字不提这个母亲。李宝莉强颜欢笑,觉得小宝应该孝敬爷爷奶奶。
小宝接下来说的话让她五雷轰顶:现住房子是爸爸的,爸爸死了就归我,我要把它卖了补贴首付,你得搬出去。从此以后你就不是我妈妈。
而那户从风水学上看“万箭穿心”的房子,是李宝莉唯一的栖身之所。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高智商成年人的决绝。从马学武自杀的那一天起,小宝已与她形同陌路。他要求母亲承担起扶养他的义务,却绝情地卸下了孝敬母亲的义务,把身无分文的母亲轰出了家门。
李宝莉呆若木鸡。马学武去世十几年来,小宝对李宝莉说过的话,加起来都没有这一次多。却只这一次,有如排炮,生生将李宝莉摧垮。李宝莉突然知道,人生原来是有报应的。
二、“马家人公敌”李宝莉是如何形成的
电影里对李宝莉这个人物的塑造,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吃苦耐劳、强势泼辣、让人可怜又可恨的女性形象。
这个在汉正街长大的女孩儿,为人妻人母之前,一定也是父母眼中那个聪明漂亮、千娇百媚的娇娇女。
女作家姚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女人其实有点像深海鲈鱼,它的前半辈子是雌性,后半辈子会慢慢变成雄性。
有句褒义的话形容女性:为母则刚。其实女性由人女走向人妻、人母,从柔软变得刚强甚至“小强”,很多是因为男人的懦弱和缺席造成。马学武的不担当,李宝莉被迫雌变雄。
细观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泼辣强势的“李宝莉”背后,都有一个不担当的老好人“马学武”。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子女教育、公婆相处。加之李宝莉文化较低、下岗替别人看摊等经历,生活的种种磨难让她变得斤斤计较、尖酸刻薄、口无遮拦。
明国才子徐志摩和才女陆小曼的风流韵事沸沸扬扬,原配张幼仪从一个隐忍到觉醒,不能不说拜徐志摩所赐。
梁实秋如此评价张幼仪说:“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一—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
《万箭穿心》里的李宝莉,那个平凡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武汉女子,用沉默和拼命反击生活给予她的“不公”,尽力完成她对丈夫、儿子、公婆的责任。毫不逊色于大家闺秀张幼仪。
三、带着“万箭穿心”的伤痛,看李宝莉如何万丈光芒地活着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有一句话说:“女人,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个女人。女人永远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人,而应是一个坚强、饱满的自己,无论丈夫多渣,身处婚姻多么糟糕,都不是女人放弃自己的理由。
相对于电影李宝莉收拾简单的行李,义无反顾地跟随建建而去的结尾,我更加欣赏小说原著里的结局:
次日一早,李宝莉把这个月的生活费以及爷爷奶奶的病历以及房产证以及小宝的出生证以及家里过往的老照片全部拿出来,放在客厅的桌上。她给公公婆婆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帮助我把小宝带大成人。现在小宝有能力照顾自己照顾你们,我很放心,所以我可以走了。
像马学武没有留一字给她一样,她也没有留一字给小宝。
闺蜜小景怕李宝莉想不开走马学武的老路,去她挑扁担的地方打听,知情的人说,蛮好呀,只要宝莉一来,满街都能听到她的笑声。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这样的李宝莉是我们所喜欢的,也是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女性的缩影。她们坚韧不拔、泼辣能干、常常被家人误解。但她们对待苦难永不放弃,卑微而倔犟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