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的一天,一位老夫子在写下悲怆的诗《怀沙》后,一头扎进了汨罗江: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脩路幽蔽,道远忽兮。
曾唫恒悲兮,永慨叹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
怀质抱青,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那天正是农历五月五,而那老夫子就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左徒”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屈原是一位诗人,在他的一生中,诗人的本性与任性,使他的人生充满了苦涩!
他那个时代,是战国群雄并起的时代。先秦的各路诸侯豪强,以利益为首占地为先地在历史的平台上,展示各自的风采。而屈老夫子却有点不识时务地,向当权者频频提出颇有些理想主义的治国方略
他的悲剧也许是注定的!在当时乱纷纷的历史节点上,死可能是他最好的归宿!他自身的身世、修养与忠君爱国知识分子固有的执拗,是形成他悲剧的内因。而朝廷当权者的腐败无能,政治的黑暗是外因。他的国君楚怀王,以小人之心度君君子之腹,不听忠他的忠言,最后楚亡,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当我们现在拨开历史的层层尘埃,可以发现屈原不仅仅是一位单纯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他在中华文化历史的史册上,也留下了自己辉煌的一页!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打破了自《诗经》以来,几百年中当时中国诗坛的沉寂。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与骚。骚,即是《离骚》。在此诗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情,全诗赋共373句,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当今天的人们,读着如上的诗句时,犹如看到一位纯粹的诗人,站在楚地汨罗江岸边,边吟诗边抒发着忧国忧民的情绪!他诗中华丽的词藻,飘逸的行句,唯美的抒情,至今影响着现今的文人。现在称文人为“骚客”也是有历史的根源的。
历史的长河,奔流向前。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该怎么看屈原?怎么读《楚辞》?有人说屈原精神过时了,他的爱国是愚忠。但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冷静地重读下《楚辞》,会发现屈原精神仍有现实意义!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仍是当今知识分子必须坚守的准则!
屈原投江而寻他的理想之地了,楚国百姓异常悲痛,为防止江中鱼虾咬食屈大夫的尸身,纷纷投下粽子等食品。那天也是五月五,农历的端午,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2007年12月国务院也正式将“端午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