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古诗五首,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古诗五首,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精选芒种节气田园古诗五首,看过之后,你会更加珍惜粮食和光阴

虽然汉朝太初历,就已经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距今2100多年,实际芒种最初的文字记录,是在西周的《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至少距今3000多年。但实际我们知道,经验先于文字,尤其是以稻麦为主要粮食的农业文明,“芒种”的出现远在周朝之前,应该是伴随着谷物种植不久就出现了。

“芒种”,是有芒的作物,要种下。这是古代人区分麦子稻子和其他杂草的区别。那带着特殊芒刺的谷类,就算是人类的甄别和找寻,但谦逊的古人仍旧感恩上天的馈赠。那代表丰收和喜悦的尖锐的草尖,同时赋予天上的星光,所以“芒”是个郑重的字。

周朝已经有完备的农业知识,知道带芒的粮食必要种植于湿润的水边。而汉朝有完备的农业体系,那太阳光与水最茂盛的夏天,自然是将谷物种下,可收获太阳与星光凝结的珍贵的粮食。

于是当太阳行经黄经75度,盛夏已至,这热烈而丰沛的光与雨的季节,定名为“芒种”,仿佛一声号角,将最期待大丰收的种子洒向无边的田野。让它和太阳星光同长。

有人说这个季节不止是播种种子,还有麦子的收获啊,那冬小麦,春小麦不也进入了最美的丰收?是,芒种是古代产麦区的丰收季,但更大的收获还需要抓紧时间继续耕耘不是?有芒的麦子快快收起,有芒的稻谷,还要虔诚播撒呀!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古诗五首,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唐朝元稹《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疆域辽阔,稳定期长,出现了很多新的灌溉工具和农具,开垦了大量荒田,那么对农民最有利的在于,粮食产量提高,劳动强度稍微减少,而劳动的乐趣增加。人们在芒种时节,一方面辛勤劳作,也一方面感受自然,分享着喜悦,有更大的动力投入辛勤的夏耕。对自然的礼赞和喜悦更多,更饱满。

来,让我们感受芒种,那螳螂已经开始出现在田间了呀,有了它们,那田间的稻谷会更安全,因为它们专吃害虫。

来,让我们看看天上的云彩,那随时可以带来丰沛降水的云垂着云脚,在阳光里镶着金边。就算是下雨,不怕,那是土地最解渴的甘泉。

听见鹌鹑和伯劳鸟的声音没有?它们这么快乐,因为山林和田野提供足够的吃的呀,它们吃林间的野果,也会吃田里的害虫。让它们用飞翔的姿态守护这片田野吧。

来,让我们去看看水里,那大小的池塘水域,荷花盛放,那温暖的风带着温暖的雨,那荷塘是无尽的宝藏呀,除了荷花和藕的丰收,还有无尽的鱼虾。

为什么这里的人勤劳而带着笑脸,在田间陇头拿着锄头相见,带着笑声地说,那蚕茧已经收上来,那麦子也打好了,前期的丰收让人更有底气,但还是要继续努力,下田耕作。

有人说,这首芒种,没看到忙着种什么呀。但是你看看这首诗的场景在哪里?在农村,在户外,在田野的边上,那青青的田野里有螳螂和穿梭的鸟,你看见农民的笑,难道没有发现那背景是青色的稻田吗?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古诗五首,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昌谷五月稻,细青满平水。

遥峦相压叠,颓绿愁堕地

芒麦平百井,闲乘列千肆。

刺促成纪人,好学鸱夷子。”李贺《昌谷诗》节录

这是唐朝李贺描写自己家乡昌谷,五月的农田夏景。昌谷在今天河南,自古重要的中原麦稻产区。

你看看五月的稻苗,刚刚插在田里,那清新美丽的禾苗,站在水田里。细青满平水,将水稻初种,禾苗初长的样子写得清新而美。

在禾苗的水面,有山峦倒影,重重叠叠压下来,最美的湖光山色都比过水田里看山,那山仿佛绿得掉进了水田呀!

来看看麦田吧,那成熟的麦子麦芒摇曳,已经平行到了阡陌田埂,这是丰收的景象啊!

这忙碌的本乡的乡民,个个都是范蠡,不爱人间功名利禄,而愿意隐居在这里,山水耕田作伴,辛勤而快乐呀!

这是对家乡五月的赞美。芒种节气,麦子成熟,水稻成秧,水田山色,虽然忙碌却天真自足,何以羡慕封侯?

有一说一,在唐朝,人口不多,土地又广,如果不是必须当兵,做个农民的确辛劳但是还相对安逸。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古诗五首,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宋楼璹《耕图二十一首·拔秧》

这首诗的好,虽然是题的图画,但很显然,作者是懂得农事的,非常写实和接地气。

芒种时节正适合水稻的分秧。但很多人不清楚,水稻是怎么种植才能丰产,并不是芒种时节,往地里播下种子就算了。

要种出丰产好吃的稻谷,首先要育种。将种子先撒在农田里,控温控湿,让它发芽,长成小苗。但是这样的种法,如果不管理,只会出现稻子生长互相争夺水分的状态。任由它这么疯长,只会收获一堆稻草。

这种密集生长的稻秧,要在清晨小心抜出来,用水洗干净,然后按照一定的间距,把它们分插到已经整理好的大水田里。这样才能保证每棵禾苗都有足够的水分和空间,茁壮成长。

而芒种最辛苦的就是,要抢时间,将秧苗插到水田里,要快,要准。

这里父子两个人合作,将秧苗从培育田里拔除,既要保证不伤害幼苗的根和叶,又要抓紧时间。过去粮食亩产受到各种限制,如果想丰收,就是种植大面积水田,弯腰在水田上插秧,心细手准,速度快,考验的是农民的身体和耐力。

在有限的时间种满水田,才是丰收的第一小步。正是因为有丰收的期待,所以农民才在水田里辛苦,所谓泥腿子,就是这个来历。

这其中的艰辛,种植过稻谷的人都知道滋味,那收获真的是汗水加勤奋,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也证明了宋朝的水稻种植精耕细作,向土地要粮食,考验着栽培技术和体力。种稻也是技术活啊!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古诗五首,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门前流水野桥断,不过车马唯通船。

秧风初凉近芒种,戴胜晓鸣桑头颠。

短衣行陇自课作,儿子馌后妻耘前。

白头虽复劳四体,若比我辈宁非贤。

旅游三十不称意,年登未具粥与灊。

便投笔砚把耒耜,从子共赋豳风篇。”明朝高启《练圻老人农隐》节录

高启是元末明初人,经历了元朝末年的大动乱。但是他非常聪慧,16岁就被张士诚看中,做了幕僚。23岁隐居乡间,对农民和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这是他30来岁的作品,因为他看到了一个曾经为官的老人,辞官归隐,做着最辛苦的农活。

他说现在种地,官府的税收高,老人你何以做这么辛苦的事?这里和外界没有通车,只有偶尔有船来。这是水稻种植的芒种季节临近,有戴胜鸟在桑树间。

我看见你穿着短衣裳在田间劳作,儿子送饭,妻子陪你耕田。你虽然白头,但是这农活可以劳动筋骨,和我这晚辈比起来,可谓圣贤。

我自己在外漂泊也快三十岁了,过年的时候依旧清贫,我愿意放下手中的笔和你一起拿农具,我随从你去田园归隐。

这首诗并不是有钱人的田园乐。老人归隐还在务农,其实和高启的状态差不多,没有吃的,乱世读书无用,而且做官的风险也非常大。尤其这个老人,可能是做过元朝的官,虽然有学问,但是乱世之中,就可能是被杀戮的对象。

而高启曾经是张士诚的幕僚,成王败寇,等待他的出路并不多。

但是这首诗仍旧让人感动,那老者为了生存妻子儿女,白发劳作。高启也坚定了隐居田园的心。只是高启的命运并不好,在明朝朱元璋时,他应召入朝,编修元史,也无意功名,推辞了户部右侍郎的高官,回乡种地隐居,被朱元璋嫉恨。最终被朱元璋找个理由腰斩。

这真是旷古奇冤。后世之人为之落泪。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古诗五首,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枣花落靡靡,一犬护柴关。

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蛙鸣池水满,细草生阶间。

刈麦欲终亩,风吹雨过山。

大儿早未饭,叹息农事艰。

豪贵本天命,悠悠不可攀。”明朝樊阜《田间杂咏(六首)》节录

芒种节气是夏忙时节,让我们看看明朝太平时节的农村。

那院子里的枣花簌簌落下,但农家院子里已经没有人,只有一条狗在看门。那人到哪里去了呢?人都下地了呀!

因为节气正是芒种,要收要种,哪里有人能够享受夏日幽闲?

风景自然是美的,因为池塘水满,蛙声鸣叫,此时温暖湿润,连石阶缝隙都长了草,这是个洒下种子就发芽的好季节。

田间正在收麦子,麦子快收割完时,结果一阵风雨就从山那边过来。这意味着收下的麦子被雨淋湿,如果想晒干它必须要另外花费体力和时间,而收割已经很辛苦了。如果天气有几天不开晴,很可能麦子会潮湿发芽,这半年的收获就泡汤了呀,怎么不让人心焦?

忙了大半天,大儿子还没有吃上早饭,这是因为所有人都在田里抢收,本指望快点收,但现在一场雨,全家都泄气了。大儿子摇着头,叹息这农活靠天吃饭,真是实在艰辛啊。

但是一个农民谈何富贵,富贵就像天上的云彩,不被它羞辱成落汤鸡就已经是万幸,难道还有什么办法攀上云彩不成?

在泄气劳累之后,依然是继续手上的农活啊!

这首诗写了农民的艰辛,也写出了农民的坚韧。最忙的芒种,就是风一阵雨一阵风鞭打着劳碌的人们。

这五首芒种诗都提到的是农村,忙碌,辛苦,小小的快乐,丰收的期待支撑着人们穿过岁月,构筑中华历史文明。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古诗五首,节序届芒种,何人得幽闲?

那么我们读到这些诗会有什么感想呢?农民如此艰辛,爱惜着农时光阴,以勤为本,耕作不息,我们更要以他们为榜样,珍惜光阴和人生啊!不要沉醉在自己的小安逸里,要对得住每颗粮食,每寸光阴!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9267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