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介绍光绪帝的崇陵。光绪帝名爱新觉罗·载湉,是醇亲王奕環和慈禧妹妹婉贞所生之子。本来,作为一个王子,他没有机会和资格继承皇位,可是,慈禧出于私心,一语定乾坤,同治帝死后,拥立年仅四岁的小王子坐上了金銮殿,这就是光绪帝。光绪帝在位的34年间,霸道的慈禧太后多次垂帘听政,或垂帘训政,尤其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瀛台,遭到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大志难申,含恨而死。下面就详细介绍这位悲情天子的陵寝。
一、悲情天子悲情陵
光绪帝的陵寝,是在他死后开始筹划的。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件国家头号大事,竟是以错误的形式开头的。
光绪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他的死,结束了一个时代朝廷倒是反应很快,马上下了一道圣旨,《宣统政纪》记载:“大行皇帝尚未择有陵寝,著派浦伦、陈璧带领堪舆人员,驰往东、西陵,敬谨查勘地势。”派人到东陵、西陵去给光绪帝选择万年吉地。
可就是这道短短的谕旨里面,至少有两处错误:
第一,光绪帝生前就确定了万年吉地。一般人很自然会想到,光绪帝作为一个愧儡天子,受制于人,尤其是在变法失败后,还险些被霸道的慈禧太后给废掉,连接班人都找好了,这就是大阿哥溥儁。这样,有谁会给他选择万年吉地、修建陵寝呢。实际上,光绪帝在位期间,还真有人给他选择了万年吉地,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政敌慈禧太后。
证据一,《金龙峪图》。这幅图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金龙峪图》描绘了金龙峪的风水形势,并且在下面做了一个标记:“石柱系光绪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立。”这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这处风水宝地,是在光绪十三年选择,并用志桩做了标记。
证据二,《金龙峪金星宝盖图》。此图现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图绘于光绪十九年。这张图更明确地指出了金龙峪风水的来龙去脉:西陵魏家沟,同治改九龙峪,光绪改金龙峪。”这个地方原名魏家沟,同治年间更名为九龙峪,光绪十三年,更名为金龙峪,确定为光绪帝的万年吉地。
顺着这条线索,我们继续寻找答案,看看这次风水活动的主人到底是谁。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 终于查到了这次金龙峪风水活动的主人,正是慈禧皇太后:“奉皇太后至九龙峪相度万年吉地工程,九龙峪在永福寺西北,东围墙外。吉地已定,更名金龙峪。”当时,十七岁的光绪帝陪着慈禧太后,来西陵选择万年吉地,陪同的人员还有光绪帝的老师翁同穌等人。这次西陵之行,风水术士选中了九龙峪这个地方,并请慈禧太后、光绪帝亲临阅示。大家看后,都表示赞同,于是把这个地名进行了更改,由九龙峪更名为金龙峪。
所以,光绪帝生前,确实选中过万年吉地,并不是宣统帝谕旨中所说的“大行皇帝尚未择有陵寝”,是朝廷搞错了。
第二,不应该到东陵选择万年吉地。谕旨中说,朝廷派出了风水先生,到东、西陵选择风水,这就错了。按照早年乾隆帝制定的“昭穆之制”,给光绪帝选择万年吉地,只能在西陵范围之内。因为,光绪帝是“载”字辈,他的上辈是“奕”字辈。“奕”字辈的咸丰帝已经葬在了东陵,那么作为“载”字辈的光绪帝就应该葬在西陵了,没有别的选择,这叫隔辈相葬。所以,给光绪帝选择风水,来东陵就错了。不过,也难怪,乾隆帝制定的那个“昭穆之制”,早就被他的孙子道光帝给破坏了。所以,后来者纷纷效法,“昭穆之制”就变成了一纸空文。
风水术士们在东陵范围之内,非常辛苦地寻找吉地,最终选中了两块宝地:一个是兴隆台,是一块“吉壤”;一个是长龙岭,是“上吉之地”。虽然各有缺点,不过也还说得过去。但正是因为各自的缺点,比如兴隆台毗邻西大河,有安全隐患;长龙岭的堂局不很开阔,不利于建筑施工等等,两处风水最终没有被确定为万年吉地。最后,万年吉地确定在了金龙峪这个地方。并且,很快就下了这样一道谕旨,据《宣统政纪》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谕旨:“金龙峪,谨定为崇陵,即行择吉兴工。”陵名都确定了,就要开工建设了。这也太快了吧。金龙峪的风水,前前后后也就50多天的时间,这么快,简直让人难以相信。那个时候,几百里的路程,往返劳顿也得十来天的时间吧,这么快就确定下来,是不是太草率了,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果然,由于朝廷太草率了,金龙峪风水真的有问题。
第一,这是一处屡被抛弃的风水。
考证资料,金龙峪在历史档案中频频出现,上镜率很高,搞历史的人对它并不陌生。清朝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曾经光顾过这里,细心勘察。我们看看都有谁?
一是乾隆帝。大家可能会问,乾隆帝不是在东陵吗,他来西陵干什么?要知道,乾隆帝即位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将来在哪里修建自己的陵寝,因为他的父皇雍正帝在东陵之外建了泰陵,于是形成了西陵。所以,乾隆帝最初是想在西陵选择万年吉地,实现子随父葬的愿望。乾隆三年,乾隆帝的端慧皇太子病逝,于是乾隆帝派人于乾隆四年来到西陵域内,为皇太子选择吉地。风水官来到西陵之后,很快就相中了魏家沟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金龙峪,赶紧上折子,要求乾隆帝决定:“端慧皇太子园寝,应于魏家沟地方建造。”乾隆帝接到奏报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个时候,他想起了自己最为尊崇、最为尊敬的爷爷康熙大帝。康熙帝在东陵呢,自己真的要在西陵建陵吗?乾隆帝陷入了深思,最终他降旨给大臣们,放弃了在魏家沟建陵的打算。由此,金龙峪第一次被抛弃。
二是道光帝。东陵宝华峪地宫渗水后,挑剔的道光帝到处选择风水,也曾命人到西陵选择风水宝地。这些风水术士们在西陵找到了很多宝地,其中就有魏家沟风水。道光帝把西陵的风水宝地说帖看了个遍, 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龙泉峪。这样,金龙峪风水第二次遭到皇帝的抛弃。
三是咸丰帝。咸丰帝在选择风水的问题上非常纠结,咸丰元年,他就在东陵界内选择,也看了几处风水宝地。咸丰二年二月,咸丰帝又来到西陵界内选择风水,来到了魏家沟这个地方。他先是听了风水先生的汇报,说如何如何好,便经不住诱惑,亲临魏家沟,登到山顶阅视,心里面对魏家沟留下了一些印象。但经过几年的反复权衡、纠结之后,咸丰四年,终于把自己的万年吉地确定在了东陵界内的平安峪。至此,金龙峪的风水第三次被皇帝抛弃。
四是慈禧太后。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病逝,年仅十九岁。由于生前没有选择风水,慈禧太后便派出醇亲王奕课去西陵选择风水宝地,同时也派人在东陵范围之内选择。在西陵,醇亲王奕還相中了金龙峪这个地方。到底要把同治帝的万年吉地安排在哪里呢?在东陵还是在西陵?大家可不敢做主。于是,在光绪元年二月,王公大臣来到养心殿,请示两宫太后。《翁同穌日记》中记录了这一史实:“两邸奏对,语极多,恭邸语意,偏重东边,且谓:“以理,则九龙峪固佳;以情,则臣下不敢言。圣意遂定双山峪。”这段话里面,很清楚记载了恭亲王奕诉的建议:如果按照大清家法,那就是西陵的金龙峪。可是,霸道专横的慈禧太后,竟然徇于母子私情,把同治帝的万年吉地定在了东陵境内的双山峪。这样,金龙峪第四次遭到抛弃。
金龙峪四遭抛弃,都说不好,那一定是有问题的。
第二,金龙峪风水表里不一,令人大失所望。
虽然金龙峪宝地多次被抛弃,但最终还是两次被选中。一次是光绪十三年,慈禧太后给光绪帝确定金龙峪万年吉地;一次是光绪帝去世,宣统帝把金龙峪再次确定给光绪帝作为万年吉地。按常理,这样两次被选中的风水宝地应该尽善尽美。从外表看,金龙峪肯定不错,不然那么多帝王为什么会频频光顾呢?可外表好,还要看内涵。这个地方的土质怎么样呢?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人对金龙峪的风水大失所望了。
为了加快工程,使光绪帝早日入土为安,朝廷加快了崇陵的工程进度。施工人员进驻现场,赶紧开槽,打地基,紧张的工程建设开始了。工程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开槽,在开槽过程中,工程人员是大吃一惊——金龙峪万年吉地原来是这样糟糕:
金井地基糟糕。金井,其实就是穴位,就是将来光绪帝棺材压住的地方。金井非常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开槽的时候,这里必须是紫色土,绝对不能出现砂石,更不能出现水,否则,不仅将来地宫的坚固会受到影响,还可能出现地宫渗水,把皇帝的棺材给淹了。令人失望的是,金龙峪金井在开槽的时候,不仅出现了大石头,还发现这里很有可能会出现水。这可是犯了大忌讳的。
方城地基糟糕。方城,就是明楼的墩台和基础,在方城基础上建起来的明楼是整个陵寝的制高点。将来要在明楼上悬挂一块匾,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崇陵”字样,因而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筑。由于这里是方城和明楼的综合建筑,明楼之内,还要树立一块大石碑,上面书写“德宗景皇帝之陵”,所以方城的地基必须要稳固扎实。可是,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开槽的时候,却发现“方城地基,土质近似砂石,将来打桩,诚恐不易着手”。
隆恩殿地基糟糕。隆恩殿就是大殿,是存放光绪帝神牌的地方,也是人们祭祀光绪帝的主要活动场所。这个建筑,要建成重檐歇山顶,五开间,体量很大,需要坚固的地基。可是,开槽的时候却发现整个大殿地基的土质,也是松散的砂石,打桩的时候,很不稳固。
小碑楼地基糟糕。小碑楼就是神道碑亭,重檐歇山顶建筑,里面竖通石碑,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光绪帝的庙号和谥号,可以说是对光绪帝的盖棺定论,是很重要的一座建筑。可是,开槽的时候,发现这里地下不仅含有砂石,对将来地基稳固有很大影响。更加糟糕的是,这里地势低洼,出现了地下水。
牌楼门地基糟糕。牌楼门在小碑楼的南面,施工人员在这里开槽的时候,遇到的情况几乎和小碑楼一样,与小碑楼那里的土质是一样的,而且由于地势更低,也出现了地下水。
工程人员赶紧把这里的地基情况汇总、整理上报朝廷,说明在金龙峪出现石头、砂子和地下水。这些现象,在那个时代,会认为是极不吉祥的事情,出现一种这样的情况,那都要废掉,不能再用了,何况出现了这么多糟糕的忌讳。而且,经过全面勘察,从北向南,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问题,都不能开工建设。怎么办,赶紧上报吧,说清楚,上边决定吧。
情况上报到朝廷,当时最关心这事的就属隆裕太后了,因为这是他们家的陵寝啊。她心理犯了嘀咕——这能用吗?可是,当时的清朝正处在辛亥革命的前夜,大清朝已摇摇欲坠。据相关史料记载,隆裕太后筹莫展,万般无奈之下,朝廷还是下达了开工建设的谕旨:“即著承修大臣妥筹善法,以期巩固而昭敬慎。”大家看看,这叫什么话,就是这样的地质条件,朝廷不想办法,让施工人员怎么办?简直是自欺欺人的一道谕旨。
金龙峪风水是真的有问题,不仅犯忌讳,而且会极大地影响将来地基的稳固。也就是说,金龙峪是一处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难怪清朝好多皇帝光顾这里,最终都抛弃了它。
可是,朝廷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赶紧开工建设吧,地基稳固不稳固,不管;将来会不会出现渗水,冲了光绪帝的棺材,也不管。总之,早早开工,把光绪帝早日入土为安就是了。这真是:王朝末路,饥不择食,狼狈已极。
崇陵开工的时间是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完工于1914年。期间宣统元年至宣统三年,是清朝时代,为光绪帝选址建陵,那是清朝该干的事,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以后,直到1914年工程完竣,那已经是民国了,清朝被推翻,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政府,对于前朝皇帝的陵寝工程会是什么态度呢?他们有建陵的义务吗?
答案是没有义务,帮助完成,这就是中华民国的态度。为了减少战争,早息战火,辛亥义军代表和清朝达成停战和解协议,其中就有《优待清室条件》。据《宣统政纪》记载,《条件》共八条,其中第五条有:“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这就给清朝皇室吃了个定心丸。不然的话,新政府如果不管修建陵寝,这么大的国家工程,凭借清朝皇室来完成,是万难做到的。
二、最后一座帝王陵的悲惨命运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开始,到1911年清朝灭亡,期间经历了2300多年。历史演变,朝代兴衰,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在骊山脚下修建他庞大的陵墓开始,到1914年光绪帝崇陵工程结束,期间在中华大地上,不知道建立了多少豪华的帝王陵墓,也不知道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来满足皇帝一已之私欲。1914年,崇陵最后完工,终于为封建帝王这个腐朽团体的靡费工程画上了永久的句号。
虽然光绪帝并不是清朝的亡国之君,之后还延续了一代宣统朝但辛亥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腐朽的清朝土崩瓦解。共和取代专制,民主深入人心,宣统帝在隆隆的革命炮声中,仅在位3年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我们从陵寝这个角度来看,崇陵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座陵寝,那么它的墓主人光绪帝就成为了最后一位下葬在帝王陵墓的封建帝王,可以这样说,光绪帝是清朝实际上的亡国之君。
崇陵的这位实际上的亡国之君,生前极为不幸。政治上受制于人,被慈禧太后玩弄于股掌之间:权力被控制、变法遭失败、家庭和爱情被控制着,处在孤苦无依的状态之中,所以光绪帝生前可谓是万千不幸。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之后,这个悲情天子居然再遭不幸。
第一,地宫中被安排了他并不喜欢的陌路人。
历史上与皇帝合葬在同一地宫之中,那是有很严格的条件的。因为,皇帝后宫之中妃嫔成群——皇帝三千宠爱,是是非非多着呢。而皇帝的地宫范围很有限,只有极少数皇帝中意的人,才有资格与皇帝合葬同一地宫。总结起来,大致有三个条件:一是地位要高。要皇贵妃以上的后妃,才有资格,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二是要得宠。你想,与皇帝合葬,等于是陪伴在皇帝身旁,是皇帝在另一世界的枕边人,不得宠能行吗?三是要死在地宫石门关闭之前。关闭石门,就意味着永远也不能再打开了。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的后妃,才有可能和皇帝同葬于同一地宫光绪帝后妃之中,有谁符合这个条件呢?
从身份上看,隆裕皇太后最合格了。皇后的身份无人可敌,从死亡日期看,也再合格不过了,隆裕病逝于1913年2月22日,也就是清朝皇帝宣布退位后的第二年,隆裕就病逝了。而这时,崇陵的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之中,所以光绪帝此时还没有入葬地宫,地宫石门也没有关闭。按理说,将来崇陵工竣,隆裕与光绪帝合葬是太合适了。可是,隆裕有一点儿不合适,那就是第二条,她不得宠—光绪帝不喜欢她。因为光绪帝与隆裕的婚姻是纯粹的政治婚姻,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光绪帝的大表姐,是慈禧安插在光绪帝身边的眼线。由于隆裕经常跑到慈禧那里去打小报告,汇报光绪帝的行踪,光绪帝很不喜欢她。有一次,光绪帝甚至动手打了隆裕,一把揪下皇后头上的玉簪子,扔到了地下,摔坏了。隆裕大哭大闹,因为这个簪子是乾隆年间的珍贵宝物。《宫女谈往录》这样记载:“于是光绪帝暴怒了,奋起身来,用手一抻皇后的发髻,让她出去,把只玉簪子都摔在地下了。”所以,隆裕在最关键的一条上不符合条件。
那么,从感情上说,光绪帝后宫之中,还真有一位最合格,那就是珍妃。珍妃漂亮、热情、开朗、活泼,最得光绪帝宠爱。光绪帝对珍妃的感情,可说是海誓山盟、形影不离,几乎每天都要召幸珍妃,两个人很快就堕入爱河之中。可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慈禧太后和隆裕是不能容忍光绪帝这样做的,很快,珍妃就遭到了慈禧的惩罚。据《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遭到“褫衣廷杖”,就是剥光了衣服暴打,并将“瑾妃、珍妃均着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后来珍妃虽恢复了宫中封号,赏还了珍妃的名号,但由于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珍妃再次被困冷宫之中。光绪二十六年七月,慈禧西逃之前,据《宫女谈往录》记载,太监崔玉贵奉慈禧旨意,“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可怜的珍妃,就这样被淹死在了井里。
光绪帝的这两个女人,一个虽地位高贵,但形同陌路,至死都懒得见面,那自然不愿意与她合葬了。另一个,也就是珍妃,爱情似火,宠爱备至,却由于慈禧的干预,而被斩断爱情,连生命都没能保住。光绪帝又怎么能够实现与她合葬的愿望呢?
最终,1913年12月13日,光绪帝并不喜欢的隆裕被合葬于崇陵地宫之中。而光绪帝日夜牵挂的珍妃,则早就葬在了妃园寝之中。光绪帝真是不幸,生前与珍妃的爱情被扼杀,死后还不能与之同穴,仍然要两地相隔,在天国仍然要饱尝相思之苦。
第二,陵寝不幸被盗掘。
要说光绪帝真是不幸,在清西陵,几乎所有的陵寝都没有被盗掘,泰陵、昌陵、慕陵以及他们的皇后陵和妃园寝,几乎都保存完好。在这些陵寝的地宫之中,应该是随葬了大量的奇珍异宝,比如泰东陵,墓主人是乾隆帝的亲生母亲,活了八十六岁,一生荣华富贵,被康熙帝称作是最有福气的人,她的地宫之中一定会有很多宝物。这些陵寝,都没有被盗掘。光绪帝这个傀儡天子,生前那么不得志,死后又任人摆布,地宫之中会有价值连城的珍宝吗?但是,就有盗匪相中了光绪帝的崇陵。1938年秋,股不明身份的军人窜进崇陵,他们从方城月牙城影壁前撬开墁地的砖石,凿开地下城砖,掘一深洞,很熟悉地凿开地宫入口,进入地宫隧道券,拨开四道石门的每个自来石,顺利进入地宫金券之中。他们用斧头把光绪帝梓宫正面砍开了一个直径约三尺的口子,把光绪帝的尸体拖到棺外,再盗走棺内的随葬品。隆裕太后的梓宫是从上面掀开了盖子,盗走随葬物。而且,把册宝箱也打碎了,盗走了里面珍贵的香册和香宝。
至此,我们对光绪帝生前死后的不幸遭遇已经是扼腕叹息了。可是,光绪帝的悲剧并没有结束。人们一直研究光绪帝的死因,意图得到科学合理的答案。比如末代皇帝溥仪就在《我的前半生》中认为,是袁世凯害死了光绪帝:“光绪帝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好多说法,比如李莲英害死光绪帝、慈禧害死光绪帝等等。2008年,国家清史工程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清光绪帝死因报告会”,宣布,研究人员通过现代科技办法,对光绪帝部分发样、骨骼、葬衣进行了科学化验分析,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至此,我们明白了真相,这位苦情天子确实是被害身亡的。但是,究竟是谁下了毒,是慈禧?是袁世凯?还是李莲英?还没有结论,那要等将来新资料证明了。所以,可怜的光绪帝曾经哀叹:“我还不如汉献帝呢!”我们知道,汉献帝是寿终正寝的,而光绪帝不是。
尽管如此,光绪帝崇陵也还是有两处可以点赞的。
一是崇陵所用木料为棪楠木。这种木料非常坚硬,如果放进水里面,就会沉下去,正如《异物志》所说“梓棪树,大十围,材贞劲,非利钢截不能克”,也真是很难得了。
二是崇陵有一位铁杆粉丝。这个人就是梁鼎芬。梁鼎芬,晚清学者、藏书家。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梁鼎芬对光绪帝那真是忠贞不二,在光绪帝入葬崇陵地宫的时候,别人都撤出来了,正要关闭地宫石门,才发现梁鼎芬还在地宫之中。原来,他是想给光绪帝殉葬,工作人员赶忙把他拖了出来。
梁鼎芬对崇陵最大的贡献是绿化。由于经费不足,崇陵栽树的钱根本没有着落。梁鼎芬便想了一个募捐的办法,他买了300多个瓶子,装上崇陵宝顶上的雪水,贴上标签,上写“崇陵雪水”,运到京城,把这些瓶子送给前清的遗老遗少——就是那些曾经受过清朝恩惠的人,然后向他们要钱,募集资金,用来绿化崇陵。经过他的努力,崇陵栽种了4万多株树,完成了崇陵的绿化。
崇陵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同它的主人光绪帝样,崇陵从选址到设计,从备料到建设,都历经沧桑,无不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来源: 后宫地图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