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变化,盛衰无常。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总处于顶峰,也不可能总是在低谷。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没有之一,改变了苏轼的仕途轨迹,也带给他对人生的更多思考。在狱中,苏轼度过了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被辱骂、恫吓,精神压力巨大,好在亲友的共同努力下,苏轼得以保全性命,最终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出狱后,苏轼感叹写诗道:“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作为“乌台诗案”的当事人,苏轼被贬很正常,但也有苏轼的好友受此事的牵连被贬,王定国就是其中之一。他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一呆就是三年多。王定国在北归的途中,苏轼宴请他,席间苏轼百感交集,很是高兴,同样也有愧疚。当苏轼听到好友王定国与寓娘的故事后,有感而发,创作了《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首名作。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王定国被贬至岭南荒僻之地,身边的亲友共患难的肯定会很少,而一直伴随他左右的歌女寓娘选择了与他共赴难,没有离开,三年多的时间,肯定受过很多苦。
宴会上,苏轼问寓娘,岭南的条件很是艰苦吧,寓娘没有诉说生活如何过得苦,而是回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短短几字,透露着寓娘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苏轼听到这个回答大为赞赏,才思泉涌,写下这首词。
词的上片是对寓娘外在美的描述,容貌天生丽质,歌声清亮悦耳,技艺高超,听她唱歌,如同风起雪飞,使炎炎夏日变得清凉。
词的下片着重写寓娘的内在美。岭南的艰苦生活并未使她意志消沉,归来的脸上依旧挂在笑容,“笑时犹带岭梅香”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了寓娘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最后苏轼问寓娘岭南的生活应该会很难,“却道”二字,突出了寓娘的回答令人苏轼很是惊讶。“此心安处是吾乡”歌颂寓娘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何尝不是苏轼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苏轼被贬黄州,自己开垦出一片荒地,种些瓜果蔬菜,把生活过好,没有一味地抱怨生活。
在困境中,抱怨是没有用处的,应该调整好心态,把眼前的生活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