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半岛上阴云密布。 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加入朝鲜半岛的战斗,北朝鲜迅速优势尽失。而如果联合国军一旦越过三八线,就会危及我国东北地区。在这种形式下,为了国土安全,也为了邻邦和睦,中国不得不出兵抗美援朝。
出兵前夕,周恩来受毛主席之托,在北京召开了紧急会议,中央军委最后决定派遣原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及其他部队共计二十五万余人,组建成立东北边防军,开赴东北中朝边境。
然而,这时林彪元帅却提议将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调为十三兵团司令员。这一提议可谓是震惊了所有人,因为谁都知道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而这个建议,竟然还是出自以稳健著称的常胜将军林彪之口。那么,这个邓华又是谁呢?能让林彪不惜冒着兵家大忌也要换他作将,他究竟又有何能耐呢?
邓华
邓华,1910年4月28日出生了湖南省郴州(今郴县)永宁乡(今鲁塘乡)陂副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家里良好的文化氛围为邓华植入了文化的“基因”,幼年时的邓华就读过私塾,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
1925年,15岁的邓华先后入岳云中学、南华政法学校读书。那时的长沙可谓是红色的摇篮,毛泽东、任弼时等后来的中共中央核心领导人都是在这里迈开了革命的第一步。邓华也不例外,在长沙求学期间,邓华也曾参加过国学生运动,并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后的第五年,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入党后的第二年,湘南起义爆发,邓华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起义之中,并凭借党员身份在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政治部担任组织干事,后而随朱德、陈毅挺入井冈山,时年1928年。
林彪
时间步入到30年代,邓华已在红军中担任政治委员等重要职务,并多次参加中央苏区的反“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邓华曾率领红1团与国民党军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邓华随军长征。成功到达陕北后,邓华也一直在军中担任政治委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邓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任政治处主任,并参与了林彪指挥的平型关战役。这场战役也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可谓是意义重大。也是在此次战役中,邓华与林彪相识。
平型关战役
1938年,邓华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他率领部队向河北东部挺进,攻下延庆等数镇后,领导了河北东部民众及矿工20万人展开了武装暴动,并建立了10万人的抗日武装。邓华德这一行动也初步建立了河北东部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0年,邓华领导组建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并亲自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虽然邓华早已具备丰富的政治文职经历和率领作战经历,但这是他第一次同时担任武职和文职。可以说,他的“文武双全”自此正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1941年,邓华任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头上的官衔越来越多,也证明了邓华得到中央的赏识越来愈深。然而邓华也没有辜负中央的信任,在晋察冀军区任职期间,他多次组织和领导分区军民打破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华被派到东北任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戍司令。期间,他在本地剿灭土匪,建立人民政权。
解放战争开始后,邓华也一直在东北地区行动,后来担任了林彪领导的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在东北秋季攻势作战中,邓华率部主动出击,并在17天内连克5城,歼灭国民党军3个师。这次大捷也让邓华深获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嘉奖,邓华也因此正式成为林彪的核心部下之一。
1948年,东北野战军开启秋季攻势,一向以稳健著称的林彪最初的意图是派4个纵队围攻锦州,2个纵队抵挡国民党援军。而邓华则认为这种4+2的模式力度还不够,应该换成5+1模式,即5个纵队围攻锦州,1个纵队作为后勤。因为这次对锦州需要的是急攻猛攻,在国民党军援军赶到之前就要攻下,因此必须用上绝对的兵力,林彪采纳了邓华的建议。而结果也正如邓华所料,我军在对锦州进行一天一夜的猛攻之后顺利将其拿下。林彪也因此对邓华的战略眼光刮目相看。
辽沈战役后,邓华正式升为第44军军长,此时的他,已经成为彻底的武将。在平津战役中,邓华又根据形势,提出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总前委所采纳,最后获得大捷。至此,邓华长远的战略目光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于是,他被中央被派去指挥解放军东部集团,并直接指挥解放天津的战斗。
1950年,邓华被派去指挥海南岛战役,他以两个军的兵力乘木帆船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海南解放。
而作为邓华多年的上司,林彪对于邓华的有勇有谋、文武双全可谓是十分了解。在林彪看来,十三兵团是他旗下最能打仗的部队,而这次的抗美援朝,毫无疑问是一场硬仗,因此派十三兵团出征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而原十三兵团的司令员黄永胜是位作战勇猛、作风强硬的将军。但是,这次战斗面临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并非仅靠勇猛强硬就能取胜的。相反,相比于这次的对手,我军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战略意识来说,都相对弱势,因此,领导这次战斗的司令员,一定要是一位能灵活运用战术、心思缜密、有勇有谋的将领。那么这个人,就非文武双全的邓华莫属。
对于部下和东北形势的了解程度,党内没有人比林彪更有话语权。因此,中央军委也相信了这位元帅的军事判断力,下令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调任十三兵团任司令员,并立即出军东北边境。
1950年10月8日,中国政府接受了朝鲜政府的请求,组建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并任命彭德怀元帅为志愿军总司令。
而邓华也率领由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第66军及部分炮兵部队、工兵部队、汽车部队等共计二十五万多人组成的第十三兵团,气势轩昂地奔赴鸭绿江边。
在此次抗美援朝中,邓华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可谓充任了彭德怀的左膀右臂。
解放军跨过鸭绿江踏入朝鲜半岛之后,邓华积极与彭德怀商讨作战计划,并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而志愿军也在这些优秀将领的指挥下连连取胜。
1950年底,志愿军取得了第三次战役的大胜之后,直接将战线从三八线推到了更南的三七线。志愿军战士们都士气高涨,意图一举将敌人赶出朝鲜半岛。然而,在全面占优的形势下,邓华没有被冲昏头脑,他依然冷静地观察着形势。最后,在邓华的建议下,彭德怀下令不再推进、原地修正。
在邓华看来,朝鲜半岛的地势特点是南北长、东西短,如果志愿军将战线拉得太长很容易被联合国军“腰斩”。而这次的敌军的指挥官是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面对这样的人物,谁也不敢轻敌。
然而事实证明,邓华的谋略是正确的。麦克阿瑟的确是想要诱敌深入,再来一个仁川登陆将志愿军“腰斩”,把志愿军和深入南朝鲜腹部的北朝鲜军一网打尽。
1952年,彭德怀抱病回国休养,邓华顶替彭德怀成为志愿军的司令员和政委,负责统率全军工作。
这一次,邓华是真正要独当一面地指挥作战了。事实证明,林彪的眼光并没有错,在邓华独当一面指挥作战过程中,不仅将志愿军的牺牲降到了最低,还创造了朝鲜战争中最惊心动魄的战役——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是一方高地,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而也是正这一小小高地上,打出了战争史上少有的残酷战役。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在这43天中,联合国军用飞机大炮对着这一方高地猛烈轰击了900多次。而志愿军在邓华的冷静指挥下,牢牢守住了上甘岭,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军人的不屈不挠,正因为如此,这一场战役也在后来被屡屡搬上银幕。
1953年,邓华还指挥了著名的金城反击战。这场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志愿军对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历时15天,总共歼敌5.3万,活捉伪“首都”师副师长,战线向南推进了178平方公里,也正是这场战役的大胜,迫使美方于7月27日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历史证明了林彪的用人眼光,这位让他冒着兵家大忌也要推举上去的将军没有辜负他,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赖。文武双全、德才双馨,邓华不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