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名闻中外,其中陈氏家族以把持党务而著称,今天就来聊聊“二陈”中的陈立夫。
陈氏家族与蒋介石的渊源来自于陈其美。陈其美对蒋介石有恩,他遇刺后,大侄儿陈果夫却和蒋介石在上海物品证券交易所做投机生意做成了至交。
陈果夫在蒋介石筹备黄埔军校时完全投靠到他麾下,连带着影响到了弟弟陈立夫。
陈立夫成绩优异,他学的是工矿专业本,无心从政,志向是成为一名矿业工程师。为此他曾赴美留学取得硕士学位。就在留学归来准备去挖矿时,陈果夫和蒋介石向他发出邀请,陈家视蒋为长辈,又有长兄坚邀,陈立夫不放弃志向也不能。1929年,他出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就此踏入政坛,时年他25岁。
从此,中国可能少了一位地质矿床学家,政坛上却多了一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之辈。
此时,陈果夫奉蒋介石之名组织起的“CC派”已渐成气候,有了陈立夫加入,陈果夫更是如虎添翼。到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后,CC派势力在国民党内扶摇直上,他们掌握了中统这个庞大的特务组织,形成“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
陈立夫不仅利用中统特务机构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他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特务机构。在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 坐镇南京、上海的陈立夫也对进步文化节发动了大规模的“文化围剿”。
他点名迫害的第一个文化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1927年5月,陈立夫与张群、李仲公三人要求通缉郭沫若,致使郭在国内无法立足,被迫流亡日本达10年之久。
左联很多重要成员也都上了陈立夫的黑名单,被捕的中共党员、进步作家共有35人。1931年1月17日,柔石、冯铿、殷夫、胡也频、林育南等8人在上海东方旅社被捕。2月7日深夜,柔石等24人被秘密杀害于上海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
作为中国左翼文艺旗帜的鲁迅本人也在陈立夫的严密监视下,从柔石等被捕起,他就命人侦察鲁迅的住址,但迫于鲁迅的巨大声望,陈立夫始终未敢对鲁迅下手。
迫害进步人士与革命志士,陈立夫的手段残酷无情,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并非毫无可圈点之处。
要说陈立夫的贡献,主要在抗战时期的教育方面。
他虽是工科出身,知识结构与学术素养却不低,因此被蒋介石看中,在抗战时期被委任为教育部长。
在这个部长任上,陈立夫不能说尽善尽美,比如他将不少高校校长换为自己的人以对学校进行控制。不过除此以外,却也不是毫无作为。
概括起来,其主要有:
建立了一套适应抗战需要的战时教育制度与纲领,其中心是——“为在德智体各方面培养健全之公民,使其分负建国之艰巨责任,故青年之入校修业,自国家立场观之,读书实为其应尽之义务。使青年而有废学之现象,实为国家衰亡之危机”
也就是劝说学生仍应以完成学业为重,不必急着投笔从戎,待学就本领后再谈救国与抗战。
其次是修改大学科目表。将中国历史科目中的中国法治史、中国政治史等列为大学里必修,中国人须备的知识。这改变了大学受西方影响,缺少中国自己的历史和社会教学内容的结构。
此外,他还改革了教育制度,在后方的十九个省市分区举行大学统一考试的办法,使中国大学的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有了统一的标准。
陈立夫自己最得意的,恐怕还是他确立的贷金制度。这个制度其实也就是助学贷款,用来帮助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完成学业。
据统计,战时由中学至大学毕业,全部靠贷金或公费完成学业的,大约有12万多人,包括像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后来的知名学者,顺利地念完西南联大,皆得益于贷金制度。这项制度,为中国培养出大批的优秀高级人才起了不小作用,陈立夫终身引以为傲。
不过,教育归教育,政治归政治。在政治上,陈立夫对我党一直是极为敌视的,抗战时期,他指挥中统特务系统千方百计“限共溶共”,抗战胜利后他也是坚决反对国共合作,是国民党内激进的反共派。、
日本投降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以弥天大勇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他在重庆待了43天,除了谈判外,还广泛会见各方面代表,其中就包括以反共著称的陈立夫兄弟,并且和陈立夫有过一次激烈的辩论。
9月20日,毛泽东在秘书王炳南的陪同下来到陈立夫住处,陈立夫对此早有准备,彼此寒暄几句后,就直奔主题。
陈立夫直截了当地说:“毛先生,立夫早就有句话想跟你说,我认为,中国人应信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马列主义是外来的,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毛泽东一听笑了起来,说道:“陈先生,我正想就这个问题求教于你呢。孙中山先生提倡三民主义,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所以,我们才取得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胜利。而你们的三民主义呢,却是反共、剿共、压制工农,千方百计置共产党于死地而后快,这难道是拯救中国吗?”
陈立夫没想到毛泽东会这么尖锐地针锋相对,顿时语气缓和了很多:“毛先生,言重了吧?”
毛泽东收住了笑容,脸色变得十分颜色,他有力地挥动着大手说道:“陈先生,恐怕言不为重,十年内战,你们对共产党进行了五次围剿,迫使红军北上长征。但是,你们不知想过没有,为什么共产党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发展壮大了。在抗日战争中,被你们围剿剩下的红军,重整旗鼓,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不都是抗日的重要力量吗?”
陈立夫辩解道:“我们不是有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吗?”
毛泽东义正辞严地说:“别忘了,是国民党多年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才使得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地侵略,甚至险些招致亡国灭族之祸,难道这一教训还不发人深省吗?”
陈立夫一时语塞。
毛泽东缓和了语气,诙谐地说:“陈先生,看来,你们的三民主义,还是不行啊!”
陈立夫笑了笑说:“现在抗战胜利了,你们应该放弃共产党的武力政权。一国之中,怎能有多种政权存在?”
毛泽东一听,立即反驳道:“怎么,陈先生又要逼我们上山打游击,当山大王?过去我们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那叫逼上梁山!”
这时,周恩来接过来说:“陈先生,上山打游击可不是共产党人的专利啊。现在抗战胜利了,人心思定,人心思安,国共两党应该再一次携起手来,共同建设国家,使民族兴旺,人民富强,而不是谁迫使谁放下武力,俯首称臣。”
毛泽东与陈立夫唇枪舌剑,最后话不投机,不欢而散。这恐怕是毛泽东在重庆拜访各方代表人士时最有火药味的一场舌战。
重庆谈判达成的《双十协定》不久被国民党撕毁。战端再起后,蒋介石很快在战场上被逆转,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不得不败逃到台湾。
由于陈立夫与蒋介石的另一心腹—台湾省主席陈诚不睦,为防止内斗,加上需要清理门户,重掌权力,蒋介石决定清除陈立夫这块绊脚石。
不久,陈立夫被蒋介石限令在24小时内离开台湾。1950年8月4日,陈立夫带着全家仓促离台。
曾经的CC系大佬离台后一度为生计犯了愁,不过靠昔日人脉,陈立夫办起了养鸡场,利润可观,田园生活倒也过得有声有色
直到陈诚死后,蒋介石派人赴美让陈立夫返台定居,1969年,陈立夫夫妇回台。
所不同的是,陈立夫从此远离了政治,大半生在政坛打滚后,他视政治为洪水猛兽,但凡有人问起,总是回答:“无可奉告,不谈政治。”
晚年陈立夫淡泊名利,却也不是绝对不谈政治,他所谈过的唯一政治话题,就是两岸统一问题。
7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化,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蒋介石集团被驱逐,“反攻大陆”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的反共先锋陈立夫,这时却积极倡导两岸统一。
陈立夫的家乡在浙江吴兴,莫干山的娴雅多姿,太湖水的浩瀚无际,始终让他难忘。台湾虽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故乡。陈立夫十分思念故土,思念尚在大陆的亲人。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随着对大陆了解的加深,陈立夫的思想也在改变。
回台后,他多次提交议案,发表文章,阐述自己期盼统一、共同振兴中华的心愿。
蒋经国去世后,面对李登辉的台独倾向,陈立夫坚决持反对态度,他千方百计通过一些场合或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坚决反对态度,主张统一。他说:蒋介石先生一生反共,但也从来没有提出台湾要独立。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台湾应该始终在中国的版图上。
但面对台湾当局的倒行逆施,没有任何实权的这位国民党元老也是无可奈何。
1993年夏天,陈立夫长子陈泽安应邀回大陆讲学。陈立夫对儿子说:“离开大陆的时候,你们还年轻,况且也没在湖州生活过。所以,你们也无法理解我对家乡的感情。中国有句古话,叫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啊,虽然台湾岛风光也秀丽无比,但这里毕竟不是咱们的家,咱们的家在大陆,咱们的根在大陆啊!”
临行前,他一再叮嘱儿子,一定替他看看家乡父老,看看自己的老同事,老部下,看看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2001年2月8日,陈立夫带着遗憾在台北去世,享年101岁。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是四大家族中陈氏家族的开创者,他们曾经替蒋介石负责国民党内的特务工作,权力极大。如今陈家辉煌不再,后人远离政治,在台湾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
不光陈氏,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其辉煌都早已随岁月烟消云散,不复当年之权倾一时。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他们也是凡人,如今功过均交由历史评说。他们的沉默里涵盖着无奈,他们的沉寂亦是对历史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