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一贯提倡退休制度的邓小平,为何85岁才退下来?知道实情才知艰辛

一贯提倡退休制度的邓小平,为何85岁才退下来?知道实情才知艰辛

1989年11月9日,《新闻联播》照常在19:00开播了,作为中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当年已经播出了13年的时间。作为每天必播的新闻节目,已经成为了全国人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了。

但是当播音员说出:“邓小平同志辞去所有现任职务”时,全国上下肯定会一片哗然。而这一天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的观众中,有一位头发花白、满脸沧桑的85岁老者,正在一字不落地听着这个消息,他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从这一天之后他就彻底“全退”了,而这个夙愿一等就是十几年,很多人一直都有疑问,邓小平一贯提倡退休制度,为何自己到85岁才退休?

邓小平与周恩来

1975年2月份的时候,身体早已经被累垮了的周恩来总理,向已经82岁的毛主席请示,希望在治病疗养期间,由邓小平同志暂时替代自己“主管外事”,并行使总理的权利主持相关会议、审批重要文件。

而当时的邓小平已经是一位71岁的古稀老人了,之所以受到周总理信任并临危受命,原因就在于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久经考验的老同志。

另外一个既重要又现实的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原来很多的经历过战争的干部,都变成了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同志,虽然他们的对党的忠诚以及个人能力都没的说,但干部队伍严重老化,也是必须要要面对的问题。

虽然说他们为国家继续做贡献的精神可嘉,但在新时代、新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已经无法和现代社会接轨了。毕竟社会主义建设不是闹革命,更不是仅有一股子蛮力就能胜任。

老同志固然能在很多工作中压住阵脚,但如果他们不退居二线,那么就无法补充年轻的血液,很多有思想、有能力、有事干精神的年轻干部,根本没有机会上来。邓小平作为一个思想与时俱进的老干部,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邓小平与毛泽东

只有顺利的完成新老干部无缝衔接和交替,才能保证接下来的经济、科技建设,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动力。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年轻干部的意愿,而是老同志是否愿意让位子,虽然毛主席也曾几次三番地提到:“干部不是终身制”,但很多老同志的思想还是转不过来。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很多老同志都在革命和战争年代,为党和国家做出来很多重要的贡献,建国之后因为建设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党中央虽然在原则上不支持“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但有的时候也不得不碍于面子,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有就是早在革命年代,领导干部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从来都不轻易任免。更为重要的是在建国之后的三十多年里,党内和军队中的很多重要领导,基本上都默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这也是当时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随着一大批老同志平反并重返领导岗位,中央只能采取增加副职、增加机构的办法来解决老同志的工作需求。这也造成了“机构臃肿”、“责任推诿”的局面,同时也导致党政组织系统出现“副职多、闲职多、老人多”的情况。

当时,干部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因为将172位委员的年龄平均一下,基本上都达到了74岁左右,甚至有一位委员都已经86岁高龄了,面对这种急需要结局的问题,邓小平只能先从自己身上“开刀”。

1977年7月16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在会议结束时邓小平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作为一名老党员,还能在已经退休的年纪再一次重返工作岗位,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

同时,他也表明了自己复出的态度,那就是出来做官或用有限的精力和生命多做点工作。前者肯定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所以只能心无杂念地选择后者。他还在一次副部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要想搞好“四个现代化”,就需要更多年轻干部加入。

换言之就是大家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这也是对老同志们提出的一个任务。虽然不得不承认老同志的忠诚,以及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还有就是工作经验也比较丰富,“老马识途”固然有优势,但“老骥伏枥”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毕竟大多数老干部的平均年龄,都已经达到或超过60岁了,甚至七八十岁的也大有人在。甚至很多老同志都不去机关报到,而是把家当成了办公室,很显然这就是因为精力不足所致,要不然一天八小时工作制,年轻人都未必受得了,更何况是老人家呢!

邓小平主持的会议

人老了就要服老,这是谁也不能违反的自然规律,即使老同志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也有全心全意、尽心尽职的想法,但总归还是力不从心的。所以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缺少年富力强、有干劲、有冲劲,以及有专业知识的年轻干部。

邓小平甚至还将干部队伍年轻化,和四个现代化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没有这样一批年轻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老同志要发扬风格,要有急流勇退的心理准备。一向雷厉风行的邓小平,在一些会议或私人场合中,也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其实,早在1975年7月14日的时候,邓小平就曾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中,阐明了想要在军队中设立顾问的观点。当时参会的很多干部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正如邓小平所言“设顾问是一个新事物”。

加入顾问组的军队干部,说白了就是“退居二线”了。邓小平给顾问组设置了一个规定,那就是组长可以列席党委会,但却不用参加党委。不过顾问有权利提出建议,却不能事事都过问,实际上就是将顾问组的职能权利和范围,定性为一个类似没有实权的“参谋”。

后来在顾问组的基础上,邓小平又创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即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简称“中顾委”。成立这个部门的初衷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干部队伍“以新代旧”的问题。中顾委为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中顾委于1982年中共十二大时成立,但早在1980年起邓小平同志,就已经开始着手做退休的准备了。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明确的提出了中顾委的作用,就是中央委员会的助手和参谋。

可以说中顾委的成立,不仅是邓小平为大局考虑的一个重要决定,同时,也为他本人拉开了退休的序幕。他自己以身作则亲自担任中顾委主任,很多中央的老领导、老同志们,看到了邓小平都积极响应号召,于是也就纷纷开始“退休”了。

不过邓小平认为,中顾委只是一个解决干部老龄化的初级阶段,要想“彻底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就要从自己以及中央部委、军队领导下手,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完善的退休制度。进而让退下来的老同志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让他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1980年8月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召扩大会议,邓小平重申让退下来的老同志继续发挥余热,让新上来的年轻干部多向老同志请教,这样不仅会让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变得更加严谨、精干,而且还能最终实现干部年轻化。

与此同时在邓小平的带领下,很多中央领导都纷纷响应号召,在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就曾和陈云、李先念等老同志,一起约定要“一退到底”,说白了就是不再以任何形式,担任中央委员会的任何职务。

但对于三人的“全退”要求,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更是不理解邓小平“全退”的请求。在这个紧要关头邓颖超、彭真,以及军队高级干部徐向前、聂荣臻,也积极附和邓小平“全退”的要求,并毫不犹豫的离开了高位。

由于中央很多同志都反对邓小平“全退”,最终在无奈之下邓小平他们三人,只能以“半退”的形式逐渐脱离重要工作岗位。邓小平继续担任中央军委主席,而陈云和李先念一个担任中顾委主任,另一个担任全国政协主席。

一时间在三老“半退”、四老“全退”的影响下,很多中央及地方位高权重的老干部,也纷纷退出一线领导岗位,与此同时空出来的位置,让一大批年轻干部得到了发挥自身才干的机会。

“半退”之后的邓小平,内心中一直都没有放下“全退”的想法,1989年6月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被选举成为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在将中央领导接力棒顺利的传给江泽民之后,邓小平又重提并希望可以“全退”。

因为邓小平认为,此时已经可以实现“全退”的夙愿了。同年9月4日,江泽民等几位中央领导,一起来到了邓小平的住处。见面之后邓小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可以商量一下自己退休的时间和方式。

邓小平之所以多次提到退休方面的事情,原因就在于他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带头建立退休制度的典型,只要他“全退”了,其余的老干部和老同志们,就不会有任何怨言了。并且还语重心长地说:“以后不用再搞顾问委员会了,直接制定退休制度吧。”

如果将退休形成一种制度,那么对于中央领导层变更和调动来讲,也会更加容易一些。至于退休方式不要搞得太复杂,简化、干净、利落、朴素,中央直接批准我的退休请求,这样做既简单又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邓小平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担任领导人,他早已经设想出了一种,对党和国家都十分有利的“全退”方式,并且这种方式既简单又方便,不仅可以堵住很多老干部的嘴,更重要的是还能为国家输送新鲜血液,这样才能让国家的未来更有保障。

为了能起到一个带头作用,邓小平还亲自写了一封“辞职信”,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请求重要允许自己退休,并且彻底实现“全退”的目的。虽然这封“辞职信”不过短短的700字,但却表达了邓小平主动“全退”、愿意“全退”的迫切心情

后来十三届五中全会郑重讨论了,有关邓小平的“全退”请求,虽然依然有一些人不同意这个请求,但最终经过激烈的讨论,参会代表们才真正理解了邓小平的苦心,最后经过投票的方式接受了邓小平,辞去最后一个职务中央军委主席。

而当邓小平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竟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并且还特地赶到了会场,当面向所有参会同志表达了感谢之情。从邓小平提出辞职的请求,再到最终实现“全退”的夙愿,已经时隔十几年的时间了。

回首展望邓小平的革命人生,不难发现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拥有广阔的胸怀,而且也拥有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更重要的是他带头“退休”,并且为了让中央的老同志们,也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退下来,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这其实是邓小平为了“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下的一盘大棋,他作为中央最高级别的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建立退休制度,并第一个遵守这项制度,良苦用心可见一斑。邓小平作为

党和国家领导人,能够在退休体制改革方面,迈出十分重要的第一步,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他人生中重大的历史功绩。

邓小平在退休之前就曾多次谈到,有关实现领导干部“新老交替”方面的话题,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名叫“中顾委”的组织,这个组织让退下来的党政军干部,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而且还能发挥余热。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邓小平,在领导干部“新老交替”问题上下的一番苦功。后来又直截了当的提出,老同志要给新同志让路的观点,一番话就点醒了很多“居功不退”的老干部。邓小平甚至还将让中青年干部“接班”,当场了一场不得不搞下去的“革命”。

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他自己身先士卒,采取了分步过渡、逐步推进的形式。事实证明邓小平的设想完全正确,因为有很多老同志都是在“带病”坚持工作,他们的思想已经无法和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接轨了,只有及时培养中青年干部,才能避免出现苏联曾犯过的错误。

1984年,邓小平检阅部队

他认为“领导干部终身制”,本来就是伪命题,党的干部不是“世袭制”更不是“终身制”。所有只有妥善解决“新老交替”的问题,才是对党中央的负责。而邓小平在退休之前,就曾和新一届的党中央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一切从简,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

更不能“歌功颂德”,简单说就是中央批准我的退休请求,这个事情就算完成了。邓小平之所以不让大搞“歌功颂德”,原因就在于他认为国家的命运,根本不可能寄托在个人威望上,如果是这样就是不正常的现象,都退休了还搞这些没有意义。

邓小平还着重交代不要过分渲染他的功绩,去世之后丧事也要就简删繁,搞那么多形式主义不仅没有太大的用处,而且还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也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

“全退”之前邓小平曾特意交代,一定要遵守“党指挥枪”的原则,说白了就是军队必须服从党的命令,跟党走、听党话才能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邓小平作为我国第二代领导核心,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精神,为党政军和人民操碎了心。

虽然他第三次“复出”时,已经是一个74岁的老人家了,但是在面对重大的历史使命时,却依然能迎难而上,以及积极进取、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作为老革命家他的脑子十分灵活,而且特别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化。

虽然身居高位、居功至伟但却懂得进退,如果说毛主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邓小平就是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人。

他以高瞻远瞩的胸襟,以及高屋建瓴的智慧,分步骤、讲策略的解决了老干部、老同志的退休问题,同时,也让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得以施展抱负。

而他为了能够真正实现“退下来”的夙愿,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的从“半退”直至“全退”,为所有老干部做出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榜样和姿态。

而他之所以建立退休制度,就是为了防止“干部终身制”,毕竟人都有老的时候,岁数大了很容易糊涂,难免做出一些不合适的事情。

这也是他老人家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而出的最后一个也堪称划时代的重要决定。然而这期间,为了让退休制度实施,新老接替,邓小平的艰辛可想而知,试问,有多少人能在80多岁还希望留在工作岗位?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也表现出了邓公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远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870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