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河的水,是这样的清澈
镇远古城青龙洞古建筑群
待鱼上钩
流经镇远的舞阳河,是孩子们的乐园,呵呵,抓到一张“水上漂”
由西南流向东北的舞阳河上渔舟静泊,粉墙黛瓦让人想起江南。不,是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在大码头摆渡的船老大说这条河是流向湖南进入沅水,他特别提到这水直达洞庭湖,那么湖南的风韵也会沿着江水溯流而上,那些岸边也会有水磨和翠翠一样美丽的姑娘,也有吊脚楼,有繁华的码头和给船夫们消遣的去处。
一位姓苏的出租车司机劝我在舞阳河吃鱼,我是江边长大的,听说有地道的河鲜,自然要为美景与美食奔走了。
景区大门外有两家渔庄。渔庄的鱼就养在崖下的水池中,池水沁凉。渔网下去的时候鱼开始四处乱窜,多是些无鳞鱼,有鳜鱼、鲇鱼和角角鱼(四川叫石板条,外形极像黄辣丁)。
饭桌不高是贵州的特点,也许是山地民族的一个特点,以前在山区多为席地而坐,即便到了今天,他们的凳子也不高,不过20多厘米。刚才活蹦乱跳的鱼现在睡在冒着热气的锅里,这种汤锅是贵州的主要吃法,无论是青椒童子鸡还是青椒兔还是泡椒鸭子,都这样用一口小铁锅端上来,用火煨煮,可以烫菜,类似火锅的吃法,比火锅要简单一些。
好几天来都是匆匆而过,这一餐算是悠闲的品尝,一瓶啤酒一斤河鲜,就着满山的苍翠和一袭凉风,实在惬意。远离都市的舞阳河在如此灼热的阳光下仍带着几丝清凉。
返回的时候是傍晚,住在舞阳河边的老杨正开始收拾鱼竿,每天在舞阳河中垂钓是他一天的工作。他一边收拾渔具,一边讲述着关于舞阳河的一些传说故事。就餐的时候,刘胡兰客栈的女老板说镇远以前的建筑离河没有这么近,后来人们在翻修房屋时将材料换成了不怕水的砖混结构,因而全都临水而居了,很多人家的屋后有梯子直达河面,可浣衣洗菜。透过二楼的窗户,能看到一两处码头,不大的镇远城有大大小小十二个码头,一个小城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码头呢?
镇远所在的位置是水陆交通的要冲,自古有“黔东门户”、“湘黔咽喉”之称,是西南大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径,连通中原、西南,远达缅甸、印度。在镇远的祝圣桥上,当年曾行走过产自缅甸的大象,这些大象是缅甸向中国朝贡的贡品。武功盛极一时的元朝兵戈所指,缅甸被纳入元朝的藩国,每年进贡的贡品中便有大象,这一朝贡就是数百年,直到清朝末年才因为清朝的式微而停止。
自古以来的驿站有水驿、陆驿和水马驿三种,镇远便是水马驿中的大镇,由西往东的客商在镇远登舟远行,入沅江过洞庭而远涉东南沿海,而由东溯流而上的客商到达镇远便弃舟登车,开始在山峦相连的陆路中颠跛穿行。密集的货物交易让镇远逐渐成为“西南一大都会”,成就了五方杂处文化相间的商业要津,成就了四洞、八阁、八寺、八祠、九庙、码头、会馆汇萃的人文镇远。
对于繁华与沧桑的往昔岁月,都在舞阳河记忆之中。沿河而行,踏着古城闪着细微亮光的石板路,可以打开一个个记忆之门,这是今天来此采风、旅行、度假的重要原因。
祝圣桥是一座七孔石桥,横跨舞阳河,桥上建有亭子,人们多在这里纳凉、垂钓。
镇远古城卫城垣
中午时分再度来到祝圣桥畔,两岸又插起了很多渔竿。老杨今天已是第十一次抛竿了,但没有收获到一片鱼鳞,他说,这条河里的鱼太少了。
老杨家的门正对着中和山,山下是一排依山而建的附崖建筑群,建筑装饰都极为精美,那便是在建筑界极有影响的青龙洞古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包括祝圣桥、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香炉岩、东山寺和令公庙组成。
祝圣桥是一座七孔石桥,横跨舞阳河,桥上建有亭子,人们多在这里纳凉、垂钓,桥的东面是紧紧相连的一排古建筑,桥的正对面便是藏经楼,藏经楼下是大雄宝殿,大殿的一侧有中元洞,传说是张三丰修道的地方。随着他云游四方的空隙,佛教来这里弘扬佛法,也就建了大雄宝殿。这是一个佛道共存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卧佛醉仙”。
而作为建筑主体名称且居中的青龙洞,是道家的地盘。有吕祖殿供着吕洞宾,有观音殿供着观音,不过吕祖殿比观音殿高两层。在观音殿的上方有凌霄殿,是玉皇大帝的居所,他居高而滨临碧水,似有“佛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意趣。
供奉朱熹的紫阳书院也在某个吉祥的日子在中元山下破土动工,与之相伴的还有供奉孔子的圣人殿。镇远的人自然也不会放弃通过科举入仕,这里也遗有考棚。丰厚的文化底韵自然历代有人才济世,镇远出过福建知县林品南、云贵总督谭钧培、抗法将领苏元春和“邱贡洛夫”周达文等知名人士。
行走在这些古建筑群中,不由得对古代工匠的巧思奇技发出由衷的赞叹,方寸之地依山而建如此之多的古建筑群,这是古代建筑史上的大手笔,所有的建筑与山崖合为一体,构思精妙,布局灵动飘逸且风格多样,世所罕见。
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儒道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都影响了居于少数民族腹地的镇远,从建筑形制到语言到服饰到生活习性,镇远显出其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状态。
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各派文化相存倒也不算奇,奇的是江西商人修建的万寿宫也在这里谋了一席之地,与供奉财神的正乙宫相邻,可以透视出当年商人的影响力。
居中的青龙洞是主体建筑,是道家的地盘。有吕祖殿供着吕洞宾,有观音殿供着观音
俯瞰镇远古城的古建筑群
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佛寺、宫观、书院、亭阁极为自然的在中元山下浑然一体,成为一种文化与建筑的奇观,穿行其间体会曲径通幽的意境,而回眸远眺舞阳河与镇远城又可体会登高临远的壮阔气势。
老巷子是镇远古城的腹心,静寂的石板路一下子将人带回到数百年前的镇远,这些高大的院墙与垂花门显示着古老的历史与精湛的工艺,这里的巷子转弯抹角,所有的大门都斜着开启,似乎是请风水先生看过风水的缘故,高大的门框是石材所砌,大门的横额上大多写有大字,如杨家大院写着“清白家声”,傅家大院写着“封唐召泽”,显得极为气派。
当我迈进傅家大院时,发现这里竟保存得如些完好。大院坐北朝南,一进两院,进门的大院里放着石水缸,朝南的墙上有碎瓷片镶的一个“福”字,靠西的墙上有曲尺形的木廊,木廊上可以俯瞰镇远城,虽是正午时分,木廊上却是凉风习习,登高望远有层云荡胸之感。
回头的瞬间我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她站在正房大门处,想必是主人吧,我上前向她问好,她请我进屋,满屋的明清家具让我大为惊讶,许多家具没有见过,如旧时的梳妆柜、琴凳。老人说她姓杨,八十多岁了,嫁到傅家来快七十年了。
这傅家原是江西人,最初是靠一副货郞担起家,勤劳节俭,生意逐渐扩大,做起了桐油生意,这生意是湘西及贵州的主要生意。傅家先祖靠着交通便捷的水陆驿道将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开了裕盛老行,是当年复兴巷的一个极大的堆栈,家财万贯,便修了这座富丽的大院。
我问老人,住在这么高的地方方便吗?水从哪里来?杨婆婆说习惯了也就方便了,这里清静,空气又好,搬到城里去才不方便。水很方便,这上面有很多泉水和井水,她指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说,都有。
巷子里果然有不少的水井
位于半山腰的杨家大院
付家大院始建于嘉庆年间,付家后人一直居住在此,是镇远古城最完好的一处院落
没曾想这里的水井还有名,枇杷井、四方井、猪槽井等。猪槽井形如猪槽,水从石窦中流出来,这口井与枇杷井、四方井相连,传说井中有龙。
掬了一捧清冽的井水,入口甘甜,是上好的矿泉水。不过为什么这些富商都会把家建在这不平坦的山腰呢?这不得不提到镇远的历史。
镇远既是屯兵的所在,也是重要水陆驿站。七条巷子最后归于一条直达山巅的小路,这条路是重要的关隘——北津关,关外通湖南,是银、茶、盐、布等商品流通的必经之路,也是黔东一带土特产——桐油、油菜籽、茶叶、五倍子、牛皮、猪鬃的输出通道。而七条巷子都直通舞阳河上的几个码头,这些地方当年是极繁华的商业交易场所,是水陆两种驿站的连接点,商业贸易也多在此间进行,是当年镇远的商业中心。
作为关隘的北津关曾经消失,现存的是后来所建,而关口的四官殿依然香火旺盛,那是供奉东方战神的神殿。
穿过迷宫般的老巷子,终于见到那条著名的古道,四官殿威严的立于山崖,四周树木葱茏,是观看镇远全景的好地方。
估计供奉战神是中国之最了,作为一个以和为贵、以儒家修身养性为行为准则的东方大国,历为崇文不崇武,不喜战乱,为什么会供奉战神呢?
这与中原控制黔地有关,自秦汉一统边陲之后,历朝历代都将镇远作为重要的军事城堡,几次平定云南起事都是从这里进军,供奉战神是祈望战神佑护镇远平安,也是为将士祈祷凯旋。这里供奉的战神是战国的四位名将: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有了这四位战神在北津关的守护,人们可以安居乐业,幸福地生活。
四官殿战神
四官殿日月神
四官殿财神
战神居于中,左边有日月神,右边有财神,在镇远的风俗中,每年农历3月15日,各码头的船夫脚夫都要来此祭祀财神,农历9月19日,全城的军民都要来拜日月神、战神和财神。
镇远古城祭祀财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一些卫所官兵的子弟开始经商,加上越来越多的客商聚集于此,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也就显现出来了,逐渐发达的商人开始筹划为财神塑像,最后选定了既是战神又是财神的赵公明。赵公明是仙界的五方神,主管巡察五方、提点九州,被封为神霄元帅,民间称为“龙虎玄坛赵公元帅”。这位赵公元帅是个武财神,不但能消灾,而且能教人买卖让人发财,在明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景下,自然成为了镇远所有商人的保护神。在镇远,通常就是拜了战神拜财神。不过,战神、日月神和财神共处一庙实为不多见。
在这里守护的一位中年人姓田,他每天往返于镇远城与四官殿之间,收点门票卖点饮料,然后为这里的神灵添点灯油,兼作殿里的卫生。他指着新修的关楼说,这就是原来的北津关,我一看是有太多当代痕迹,便准备返回。我正要沿原路返回,老田说,你不去看苗疆长城?我便穿过北津关的门洞向山上走去,府城城垣建在高高的锦屏山上,是陆路的要塞,这条城垣是南长城的一段,直接连着湖南的凤凰,作为战争商贸的见证者,这段长城兼作了守护、镇压苗疆起义与收税的多种功能。
镇远府古城垣,被视为南长城
在古长城上,可以俯瞰镇远古城
南长城在险峻的山岭上顽强的延伸,山下的镇远城如同被呵护的婴儿极为安详,我从南长城(当地人称作的苗疆长城)上拾级而上,用想象感受当年的车水马龙!但是不要忘了,这些花岗岩组成的屏障曾见证过一场况日持久的战争,那就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张秀眉起义。
古城中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原本气势恢宏的孔庙由于修了幼儿园只剩下两个侧门,一边写着义路一边写着礼门,十分孤独的看着孩子们进进出出,邹公祠的黑漆大门敞开着,一对石狮极为威武的蹲在大门的两侧,这是建于清代的一处建筑,三面风火墙一面石牌坊组成了一个院落,现在是镇远博物馆。之所以邹公祠能保存下来,要归功于盐业公司,当初这里曾作为盐业公司的仓库,今天才有如此完好的容颜。
四官殿的战神记忆还在心中回荡,古码头上高高耸立的天后宫让我倍感兴趣,它所在的位置离火神庙不远,气势恢宏,带有明显的皇家气派。它面对的码头宽大,位于一个半岛上,三面环水,远远看去像一只浮到水面的海龟。从码头到天后宫门口的88级台阶是个吉祥的数字,连接着水运与水运的护佑神。
这是一个很大的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2372平方米,由正殿、戏楼、膳堂、厢房组成,既是供奉妈祖的地方,也是聚宴的所在。
镇远供奉妈祖的历史自明代开始,在山区为什么祭祀妈祖。这全部源于镇远的航运,舞阳河是通达长江大海的码头,今天现存的码头有禹王码头、大码头、天后宫码头等十余个码头。妈祖庙的修建是因为早年的舞阳河激流汹涌,暗礁密布,虽不似大海般苍茫险峻却也有着生命之险,于是,福建商人将千里之外的妈祖请到了镇远,为这里的商业贸易护航。于是,镇远,一个内陆山区的小城有了妈祖的行宫。
沿河边行走到达西大桥,桥南岸的当代建筑群中隐着一条长长的城垣,那便是卫城垣。卫城垣是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修建的,总长有3公里,有东、西、南、上北和下北五座城门,因滨临舞阳河故设有水关。水关是当年收取客商税金的地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海关与税务局的功能。今天的城墙约有一公里,尚有南城门与关楼,墙失去了防守功能,却成为人们进出城的通道,古城墙的东边是古城,西头是新城,沿墙行走,有穿越时空之感。
供奉妈祖的天后宫
今天,镇远在舞阳河边的码头生意依然繁忙。摆渡的船老大忙碌的身影中,依然呈现着快活与欢乐。夕阳西下,你看见逐渐远逝的归舟,会让你想起沈从文笔下的那些水手,以及水乡的宁静,在飘散的炊烟中,会摇曳出旅人点点的乡愁……
古镇的傍晚,很宁静
镇远,称得上是山青水秀
一二三,准备跳
刘乾坤/撰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