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老照片拍摄时间在1917-1919年之间,主要地点是当时的热河省、北京、广州等地的社会民情,真实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风俗民情。照片的拍摄者是一名外国人,这个时期的照片大部分是外国人拍摄,因为当时的中国比较落后,照相机传入中国不久,还属于稀罕物,很多人不知道照相机的作用,以至于面对镜头时眼神充满好奇甚至有些惊慌,表情木讷。从这组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穿着十分简陋,大部分都是光着脚,穿草鞋,衣服打满补丁,脑后拖着长辫子,身材消瘦,看上去营养不良,似乎与我在影视剧看到的有很大的差别。不过,真正有说服力的还是这些历史老照片。
1917-1919年,四川苏村
当时的苦力干完活,坐在门槛上休息,另一名苦力为同伴捉虱子。那个年代,卫生条件很差,生活清苦,普通百姓是没有条件天天洗澡的,特别是头发,由于清朝男人有留辫子的制度,不管男女老少头发都较长,很少洗头,因此生虱子是常有的事情,人们闲暇时会坐在一起晒太阳、乘凉,相互捉虱子。
1924-1927年,北京颐和园,驴车上的高粱杆
当时的运送工具主要是人力和或牲口拉的木轮车来拉运货物,大家注意看这辆驴车是独轮的,是用木头做成的,速度很慢,但却稳定,拉的货物也不少。这种独轮车还可以用人力推,也可以坐人,当作出行工具。
1917-1919年北京隆福寺庙会,卖篮子的市场
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到了清朝雍正九年重新修建。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喇嘛、和尚同一个的寺院,一直到清代成为完全的喇嘛庙。图为当时的庙会,卖农具的市场,这些农具主要的竹子和柳条手工编制而成。价格便宜,经济实用。庙会在当时是十分隆重的场面,赶会的人特别多,热闹非凡。
1924-1927年,热河省骡队过隘口,热河,简称热,省会承德市,是中国旧行政区划的省份。
骡队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的物流公司,只不过效率太慢,基本上全靠牲口拉运,骡子、马、驴和骆驼都可以拉运。当然,还需要人员来看护,防止盗抢。
1924-1927年热河省,农家房屋和粮仓。
这是当年的热河省,是关外东四省之一。1914年1月设置热河特别区。1928年9月改制为省。1955年7月30日热河省被撤销。照片是当时的农户的粮仓,粮仓十分简陋,下方用石块垫高,周围用竹子编制,仓顶用稻草覆盖,防止粮食受潮。
1917-1919年北京,凿冰捕鱼
冬天捕鱼,需要把冰面凿开一片面积,然后下网,鱼儿因缺氧会游到凿开的冰面下方,渔民乘机捕捞。冬天打鱼十分辛苦,但为了生计不得而为之。
1917-1919年,北京美国公理会教区
当年北京美国公理会教区的一条道路,道路有些泥泞,还算平坦,几辆人力车拉着雇主正在赶路,前方是一个盲人乞丐,他手背挎着一口坛子、一个篮子,手里还端着刚刚要来的饭。
当年,机动车十分少,人力车是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靠苦力拉运,十分辛苦,勉强可以养家糊口。人力车是租来的,还要上交租赁费。相当于现在的出租公司。
民国时期的广州,高级赌场
当年的赌场是合法的,基本上都是外国人开办的,即使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参与。开赌场一般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当地的帮会也有掺连。不过,来这里赌博的都是一些公子少爷和有钱的商人。说白了,就是有钱人来的地方。
1924-1927年南京,南城主街
这是南京当年最热闹的街道之一,别看街道狭窄,但十分热闹,商品也十分丰富。现在看来,街道可能狭窄,但当时没有机动车辆,街道主要是行人,所以足够了。相当于现在的步行街吧。
拉大锯
照片是当年的木匠,在没有机械的年代,这种繁重的工作就靠人力拉大锯来完成的。当年的木匠主要是为了能吃饱饭,如果有人需要做家具,可以把他们请到家里,管饭就行,当年木匠做出的家具十分耐用。
1917-1919年,四川杨高,织经纱
照片是当年的经纱作坊,相当于现在的纺织厂。但当年没有机械,织经纱全部靠人力手工来完成,效率很低,但质量过关,因为当年的工匠十分注重自己的名声,他们不希望自己制作出的商品低劣,坏了自己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