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陈凯歌和黄建新接到上级领导的号召,希望由他们牵头,创作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基调,献礼建国70周年的主旋律电影。
陈导和黄导经过一番思虑,最终定下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的创作主题,希望聚焦重大历史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命运相连接的故事。而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于是他们在一百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中,选取了七个,并找来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导演来掌镜。
起初,他们计划筹备两个摄制团队,由他们三四分,按时间轴逐一听从导演调配。但考虑到每一位导演的创作独立性,最终一口气开了七个摄制组,单独服务于每一位导演。
正是如此,才有了今天158分钟,7个独立的故事,7份沉甸甸的感动。
命题电影也可以有血有肉
有人说,《我和我的祖国》就是用七个故事展现了新中国从成立时的贫穷到现在繁荣富强的70周年崛起之路。个人认为这样的观众只看到了影片的“皮”,没能领略到“骨”,或者说“命题作品”的滤镜太厚重,下意识便看轻了影片。
一个一个来说,《前夜》展现了“四万万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虽然管虎导演是因为人没到场,被动选择了《前夜》,但他的确不负所托,给《我和我的祖国》开了一个好头。同样是讲开国大典,管虎另辟蹊径,将焦点对准大典前夜的准备过程,没有过多的展现人物性格和背景,直接呈现问题,解决问题,节奏紧凑,一气呵成。
《相遇》这个词本身就非常值得玩味。两个原子核相互吸引碰撞,进而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能量,才有了原子弹爆炸成功。可两个原子核相遇的背后却是两个青年男女再也无法相遇的遗憾,张译这个无名英雄不仅付出了健康,还错过了爱人。张一白用冷静中略带柔软的方式,讲述了小人物奉献精神背后的悲欢离合。
《夺冠》最具反差萌,徐峥式的喜剧风格一览无遗,将小学生的爱情和女排夺冠杂糅在一起,看似不着调,其实四两拨千斤。年幼的冬冬或许并没有那么在意女排比赛的结果,只是重视街坊邻居们的心情,所以放弃了亲自将礼物送给小美的机会。莫名多了一抹浪漫色彩,像是在看中国版《两小无猜》亦或《怦然心动》。
《回归》是唯一的女性导演薛晓璐执导,分两条线展开,一条是中英双方政权交换的大历史背景,一条是修表工、警察和护旗手等小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分秒必争为切入点,细腻又紧张刺激,眨眼便是沧海桑田。
《你好北京》是宁浩和葛优强强联手,葛大爷真的全身都是戏,把北京普通市民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故事虽然是在奥运会的大背景之下,却通过四川男孩对父亲的缅怀,引发汶川地震的引子,诙谐幽默中展现小人物“之光”。
《护航》是最年轻的文牧野执导,也是唯一一部采用非线性叙事的短片,和《我不是药神》一样,对人物关系的展示,以及主人公内心情感变化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一个从小渴望蓝天的飞行员,选择舍弃小我成全大我,“护航精神”令人敬重。年轻导演不拘一格,用他的方式讲了一个飒爽的故事。
依旧少年,充满诗意
为什么要把《白昼流星》单独拎出来讲呢?因为它是总导演陈凯歌执导,且是七个故事中最特别的。其它几部都是以都市为背景,三部北京,一部上海,一部香港,只有它将焦点转移到边远而荒凉的落后地区。
陈凯歌认为:“我们的国家国土辽阔,我们的关注点不能只在东部发达地区,也应该注目那些暂时落后的地区,《白昼流星》是关于改变的故事,一个人如果能够遇到历史时机被改变的话产生的力量是不得了的,再贫困的地方也是中国国土,再穷的孩子也是中华儿女。”
“白昼流星”被编剧文宁赋予了三重意味,即神话色彩、脱贫攻坚和载人航天,这个充满了诗情和想象力的名字,撕开的是最真实的贫瘠,展望的也是更深远的未来。
有观众吹毛求疵,觉得陈凯歌任人唯亲,陈飞宇的表演和田壮壮、刘昊然不在一个层次;有观众觉得两个少年骑马踏进神舟返航基地如入无人之境,还和宇航员如粉丝见面会般亲密接触,不合逻辑;更有观众觉得将“扶贫”和“载人航天”联系在一起十分生硬,感觉不到情感的共同之处。
对于第一点,个人觉得陈飞宇作为新生代演员,纵然有生涩之处,但在本片中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他的旁白拉开了整个叙事意境,连接了固执的哥哥和正常世界交流的桥梁,憨憨的莫名可爱。
对于第二点,对于任何艺术式的渲染,只单纯用逻辑来思考是不可取的的,举个例子,《白夜追凶》中兄弟二人共用一个身份和外界交流,这在生活中可能瞬间就被识破,但在影视作品中则会被粉饰。
最后,《白昼流星》是从“天·地·人”三个维度展开故事铺陈。“天”是神舟十一号飞船,也是数十年来航天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航天梦;“地”是飞船着陆的祖国边陲贫困地区;“人”则是无数扶贫干部和贫困少年的缩影。
“扶贫”不能只是身体和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李叔让少年们受到触动,而载人航天的成功着陆则是从思想层面,令少年们从迷惘落魄到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标。兄弟不再流浪,脚下的土地永远是最坚固的港湾。
这种小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面前受到触动后的自发“转变”,才是陈凯歌想要表达的。
“呼吸式”观影牵动人心
优秀的串联电影其实有很多,比如《真爱至上》,主要讲述10个爱情故事窜成的喜剧杂烩,浪漫、甜美且幽默;《荒蛮故事》由六个丧心病狂的独立短片组成,讲述了以航班、饭馆、路怒、罚单、肇事和婚礼为主题的复仇故事;《天注定》由六个丧心病狂的独立短片组成,讲述了以航班、饭馆、路怒、罚单、肇事和婚礼为主题的复仇故事。
但这些影片大都是由同一个导演执导,亦或是由几个看似没有关系其实存在关联的人主演,在故事性和整体性上毕竟容易把控。
像《我和我的祖国》这样七人七色,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不是个体的精彩就能承受的重量,总体把关必不可缺,陈凯歌除了“吾土吾民”的主旨渗透外,节奏的把控更为重要,要从情绪上使人饱满,但也不能滋生疲劳感,这是《我和我的祖国》难能可贵之处。
《前夜》整体上偏正,间接穿插一些笑点,完全调动起观众的精神力,安静观影;《相遇》偏向文艺,用长镜头和打断的独白,渲染情感;但此时观众的情绪已经复杂化,为了避免过度压抑,《夺冠》紧跟其后,用类似于《请回答1988》那样的街坊邻居间的亲密无间和孩子单纯的情感,将故事拉回到温情中,令人哭笑不得。
随后的《回归》和《你好北京》也是一静一动,一正一接地气,时而令人激动紧张,时而令人轻松愉悦。最后的《白昼流星》和《护航》则是用苍茫的大漠戈壁和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展开意境,将故事的主旨推到极限,也将观众的心情调动到极致。
有人说,《我和我的祖国》做到了“呼吸式”观影,绝不会让你产生疲惫感,凯歌导演是要压榨观众的每一抹情绪。
来源: 影视圈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