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别称绵州、涪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绵阳因地处绵山之南,依照“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得名为绵阳。自汉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汉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绵阳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里是诗仙李白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出生地,也是大禹的诞生地。
下面的这组老照片拍摄于1917年的绵阳,这些珍贵的老照片这也很是再现了100多年前的绵阳地区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图为1917年绵阳,河边的一个渡口。
1917年绵阳,北川漩坪乡的一座铁索桥。北川山高谷深,地处偏远,当时的人们过河大多通过“溜索”或者走这座摇摇晃晃的铁索桥。
1917年的绵阳八孔桥。八孔桥过去叫张飞桥,是三国时蜀军北征时留下的,这座千年古桥现已不存。
1917年的绵阳,魏城石堂院。石堂院,又名石堂观,位于绵阳魏城镇南,唐初因石而建堂院,故名石堂院。其地貌酷似江油窦圌山,所以又有“魏城小窦圌山”之美称。
1917年的绵阳,三台八洞镇古驿道旁的庙宇和茶馆。八洞镇位于三台县城以西,因八仙洞而得名。
1917年的北川,三个背着新采的茶叶包的男人。茶叶是北川主要特产之一,产于北川双潭乡境内“龙潭子”的“绿昌明”茶,早在唐代就成为四川的八大名茶之一。
1917年的绵阳,安县的盐市。街边摆着一排排小木桌,桌子上面放着的白色物品就是盐巴。“盐巴”就是食盐。《四川方言词源》中说,蜀中以汲自深井的盐水熬制的块状食盐,称作“盐巴”。
1917年的绵阳,街头一个“锔碗”的手艺人。锔碗是一门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手艺,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锔碗的师傅,修起来继续使用。
1917年的绵阳,参加祭城隍的敬神仪式的男孩子们。城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灵,唐代时,祭祀城隍的做法就已相当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