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周开始,分封制和宗法制便互为表里,成为中原王朝稳定统一的根基制度。但这种制度还存在着一种弊端,那就是一旦诸侯王的势力过于强盛,就会导致君主的权力被削弱,对地方的控制薄弱,最终导致君主之位形同虚设,军阀割据,诸侯各自为战。
东周时期,春秋战国礼乐崩坏,战火纷飞,几十个小国最后减少到了只剩7个大国,便是因为诸侯王互相吞并所致,完全无视了周天子的存在。等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一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秦朝,他也和众臣子商议过到底是继续实施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郡县制相对分封制自然先进很多,皇权对地方的控制也会加强,只是会剥夺大部分旧贵族的利益。如果操之过急,势必会引起旧贵族的反弹,但秦始皇的野心很大、实力也强,直接实施了郡县制。
但秦始皇去世得早,刘邦和项羽一起义,原本的就没从就秦开国后获得领土和实际权力的门阀和贵族们便纷纷倒戈,秦朝也成为了享国之后15年的短命的大一统王朝。等到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他虽然深知分封制是在开历史的倒退车,但他受到氏族门阀的钳制又没有办法,为了江山的稳固,防止贵族们闹腾,只得重启分封制。
只是年幼的同姓诸侯王,刘邦倒还放心,至于羽翼丰满的异姓诸侯王,便是刘邦的眼中钉了。之后的几十年里,刘邦和吕后两人先后铲除了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不少异姓诸侯王,除了“兔死狗烹”的原因之外,更多还是怕他们的势力会强盛起来。
但只要分封制还在,诸侯王便不可能杀完,而且之后越来越多的诸侯王还会不断割裂王土,汉朝最后会落得像周朝那样的结局。为了削藩,保持皇权的向心力,汉朝的皇帝们下了不少功夫,其中干得最莽撞的便是汉景帝。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才在位3年,就开始强制实施《削藩策》,导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王悍然发动了叛变,心向汉的竟然只有两个诸侯国。若不是朝廷中央军尚且能战,汉朝难免会遭受亡国之灾,好在汉景帝挺了过去。
很快这个令历代皇帝都头疼的历史遗留问题传到了汉武帝刘彻身上,刘彻之所以能被称为“千古一帝”,还是有几番本事的,他设立了正规的察举选官制度,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最为厉害的还是他颁布的推恩令,被称为“最强无解阳谋”。
推恩令说来简单,便是汉武帝以“优侍亲属”的名义,将原来只有嫡长子才可以继承诸侯王的权力的制度改成了由嫡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要知道,按照宗法制的规矩,原本嫡长子继承制是有绝对性的,剩下其他的孩子们生来就低下一等,只能当自己哥哥的仆人。
有了这道推恩令,诸侯王们以及其他权贵的孩子们都高兴坏了,大赞汉武帝英明。但手握权柄的诸侯王们又哪里不知汉武帝之意图,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权势将被子孙后代瓜分,就像他们想尽办法瓜分皇权一样。
一旦力量被削弱、分割,就再也没有办法统一起来,严重的还会导致自己的王国被瓦解,哪里还会有余力觊觎皇位。等这些诸侯国的领土被诸侯王自己的子孙后代一分再分,等待的便只有被皇帝逐个击破的份。
他们想要不让汉武帝的阳谋得逞,就只能保证只娶一个妻子,并且只生一个孩子,最后完成地将千里江山交于这唯一的一个孩子。但人的欲望又哪能这么容易被满足,娇生惯养的王爷们身边都是妻妾成群,子孙也有几十上百个,比如《汉书》就曾记载汉武帝的弟弟中山靖王一生中仅儿子就有120余人。
他们虽然知道汉帝想要不费一兵一卒,让他们自行崩溃,但他们也控制不住自己,更控制不住都想要分一杯羹的孩子们,这份“恩情”无法拒绝。而汉武帝则在下了这盘天大的局之后,便成为了“看戏人”,各诸侯国闹得越大越好。
将天下当成棋局,实施推恩令,随势而发,无迹可寻。而汉武帝作为诸侯国混乱的幕后主使,反而成为了深谋远虑的帝王,让人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