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和陆游都喜欢白居易的合欢花,尤其是陆游,感慨万千
“斜凭绣床愁不动,红销带缓绿鬟低。
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唐朝白居易的《闺妇》
又是合欢树花开,合欢树婆娑的季节。早上出门,小区门口有两棵并生的合欢花树,由于合欢树发芽较晚,迟到晚春初夏才长叶子,所以也是一种期待的美。只是今年有一棵树现在也没有发芽,在绿树丛中,有一种让人惋惜的惘然。它不再回来,留下嶙峋的永不发芽的枝干。
好在另外一棵,依然婆娑,尤其是有风吹过时,如果白杨是一种粗犷的拍手,合欢真是一种优雅的舞蹈,仿佛每条枝叶都是孔雀的尾巴,摇来摇去,让人赏心悦目。
合欢树在汉唐的庭院多有种植,一是从庭院树来讲,它遮阴效果明显,枝叶清新苍翠。
二,是合欢本身就是传统家用药材,安神行气,古代人花草养生,多愿意就近取材。
三,是合欢花在和人们家园共处的过程了,诞生了合欢的吉利的审美。中国人讲究双双对对,生生不息,合欢花作为树木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白天树叶展开,夜晚下垂合拢,这种自然特征不是所有的花木都有,合欢被赋予了人类的感情和灵性,仿佛它是一个不说话的人,却知道早上迎接太阳,晚上睡觉,并且呵护庭院。
在汉朝的民间诗歌里,就有合欢被,合欢衣裳,合欢扇,一是裁剪制作纺织品的方式,以对折如合欢叶子,二是纺织物上的花纹连贯密集,三是尤其是汉朝,审美相对简单大气朴素,庭院常见的合欢花用作了很多地方的装饰花纹。
有人说,合欢花比起很多花来并不十分美,为什么却被汉朝人钟爱呢?难道桃李梅杏,牡丹月季不美?这里有个历史演变过程。桃李多种植于农村山林,且桃树相对低矮,不会作为常见的庭院道路树,而牡丹蔷薇这些纯粹草本看花的审美是兴起于南北朝,唐朝宋朝之后,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日常拥有的观赏花卉越来越多。
而在汉朝,合欢树是重要的庭院树种,男耕女织,合欢庇护着家园。
到了唐朝以后,庭院花卉更多,但也有合欢树的一席之地,在庭院的夏天,绿油油的树叶上开满粉红粉白的花朵,在下面喝酒聊天,别有一种家园感,何况新婚夫妻往往会种合欢于庭下,寓意感情和美,家庭团圆,平安幸福,朝夕共处,和睦甜美。
白居易时代,其实已经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力锐减,他所看到的现实已经和早唐盛唐不可比了。唐朝是个崇尚武功的时代,尤其早唐,开疆扩土,普通的人可以通过当兵改善地位,以当兵为荣耀,这也缔结了唐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繁荣辉煌,可以说家家都有人当兵。
但是随着安史之乱导致了国家衰落,藩镇割据,内耗严重,此时当兵可不像初唐那么让人壮怀激烈,因为上升的途径少,而战乱多,生命的风险会更大。如果初唐是踊跃当兵的话,白居易时代,对于许多普通人可能是一种无奈的职业,你在征募的范围内,或者你为了摆脱贫困,为了家庭去当兵。
白居易写的就是一个闺阁庭院女性等待当兵丈夫消息的一个状态。
虽然这里有绣床,但也未必完全是贵族女子,可以是家境好的中等门户或以上的普通家庭。
“红销带缓”怎么解释呢,有两种。
第一种,是指女子身上的红色的夏天的衣裳已经宽松,表示她因为某些事情忧愁消瘦。古诗十九首是唐朝人钟爱的古诗范本,”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是说的妇女思念远游的丈夫,日渐憔悴。
第二种,是比喻此时合欢花的状态,红色的花已经落了,绿色的叶子在黄昏慢慢如带垂下。
春天已经过去了,而丈夫那边没有信息送过来,她坐在绣床边已经很久了,她就这么呆着,只有窗外的合欢花,暮色渐沉。
那么这个场景就很让人琢磨。女子一动不动坐在绣床边,这个状态是很抑郁的。唐朝女子并非宋朝之后只能停留在闺阁里,她们是相对自由,可以出门打听事情的,实际这个状态证明了她很绝望,因为该打听的都打听了,肯定不妙,只有战事吃紧,才会出现这么久没有书信的到来的现象,而且很可能已经听到了许多传闻和不幸。
她的等待有希望有绝望,这种巨大的不能确定使她只能维持这种沉默僵然的状态。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啊!更何况,她已经在这种状态下,等老了自己。
名字叫做《闺怨》,但是白居易的笔,让这首闺怨,有了更深的命运中的绝望,这不是怨恨丈夫薄幸,这是怨恨命运的残酷。她就一直坐着,坐到黄昏,坐到半夜。她的丈夫,很可能永远回不来了。这是这首诗的言外之音。
这是一首并不大众的诗,所以后世就算是喜欢白居易的人,往往也会轻易错过。在流传过程中,后世往往以为是无名氏的作品。实际这就是白居易写的。因为和他同时代,却小很多的李商隐,喜欢。
李商隐的品味那是不低的,且他博览群书,白居易的,他不会错过。从白居易生前就激赏李商隐的诗,李商隐也不会错过这个诗坛前辈的任何作品。
“相思树上合欢枝,紫凤青鸾共羽仪。
肠断秦台吹管客,日西春尽到来迟。”李商隐《相思》
这首诗我曾经数度解读。但是只有看到白居易的诗后,才明白李商隐的痛苦。他的妻子系出名门温婉善良,下嫁于他,只是李商隐仕途坎坷,无法给她更好的生活,为了梦想为了家庭,李商隐十几年来天南海北给人当幕僚,夫妻聚少离多,而关于妻子的死讯,他却是后知后得。
妻子为他在家里等老了青春,却又时时牵挂他的安危,靠着并不十分靠谱的唐朝邮政保持着书信联系。
她在没有接到他信的时候,担心过什么,忧患过什么,绝望过什么,就算李商隐也不会完全知道。但是他知道她生命的最后,是多么盼望李商隐回来呀,又或者她无限担心李商隐的安危,忧患成疾?
李商隐的妻子大约小李商隐10岁,她死去的年龄也正好是青春之暮,她去世的时间也是春夏之交。无怪于李商隐看到白居易那首《闺怨》的诗会倍感伤心和愧疚,那个爱他的人,是走得如此仓促而绝望。
太阳落山,春天过去,还没有等到丈夫的消息。
虽然宋朝之后就有人将这首诗列为无名氏的作品,但是陆游绝对不同意,它就是白居易的。
“王室东迁岁月赊,两京漠漠暗胡沙。
绣床倦倚人何在?风雨漫山夜合花!”宋朝陆游
“白乐天诗云,倦倚绣床愁不动,缓垂绿带髻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好事者画之为倦绣图,此花以五六月开山中,多于茨棘,人殊不贵,之为赋 小诗,以寄感叹。”陆游
到了宋朝,经过唐末的战乱,有一些书籍和典籍零散,又有很多人收集,白居易的这首闺怨,就改换了中间的某些字句,又或者连标题和作者都变了。但是陆游是读书大家,他必然是有具体的资料显示这是白居易的作品。
宋朝稳定之后商品经济文化活动也发达,很多唐朝的故事被附会被杜撰被夸大,比如杨玉环和唐明皇的故事被无限扩展,增加了梅妃,包括杨玉环喜欢海棠,都是这种宋朝推高的文化现象。
其中白居易这首闺怨,被解读为少妇的倦绣图,一个女子在绣花图案边沉思,看起来美轮美奂,就这种姿态,画出来,也颇美。闲适的闺阁生活。至于这首诗具体什么含义,没人愿意懂。
这里可以看到战乱使生活和文化的断档,至少唐朝广泛种植的合欢树,在宋朝已经没有多大名气了,看见的未必知道是合欢,知道合欢的未必像汉朝唐朝,随意一个庭院就有。
陆游为之一叹,他有理由叹啊!
陆游南宋人,南宋时代丢失了北方半壁河山,无复唐朝和北宋的大一统。而南宋从朝廷到普通民众都沉醉在小太平里,战争不发生在眼前,那都是不存在的,如此自欺。
陆游对于白居易这首诗在宋朝滥读,深感沉痛。
这南宋王朝东移,岁月已经很久了,久到许多人忘了我们还有曾经的国土,唐朝的两京长安和洛阳,此时被胡人所统治。
那唐朝在家里等待前线丈夫打胜仗的那种爱国爱夫的女子,现在在哪里可以看到?
象征团圆,永远,安定的家园合欢花,现在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珍惜,它们沦落到荒郊野外,风雨漫山,没有人懂得它们所代表的坚贞与相思!
陆游感慨万千。好的文明,好的文化,没有人传承,轻薄,享乐,狂欢,是南宋的主体。甚至连白居易时代也不如,那个时候,有人愿意当兵,有人愿意苦守,但现在,都是沉醉在眼前小太平,女子绣个花,还要配个唐诗,男子求女,还要装个半瓢水的文化。
这首诗读来分外辛辣和沉痛。
三首合欢花代表三位唐宋诗人大家对合欢的厚爱。所以大家看到合欢时,是否也别有一种美呢?虽然在如今繁茂的花树和审美里,它已经变得不起眼了。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