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艺术,大部分人都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读懂《最后的晚餐》,你就会发现其实艺术一直在我们身边。我们来玩个心理学游戏,下面这幅画就是达·芬奇的著名作品《最后的晚餐》,我们都听过,也看过,也知道它是一个关于告密者的故事。
找出谁是告密者?
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你能找出哪位是告密者吗?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这幅画,画中共有十三个人,一个是耶稣,另外十二个是他的门徒。我们把这幅画,除了正中间的耶稣,从左到右分成四组,三人一组。
左起第一组人物都望向耶稣的方向,其中第一个人双脚踮起,两手撑着桌子,第二个人将手搭在第三人的肩上,第三个人两手手心向外,摆出一个“NO”的姿势,示意肯定不是我啊。他们三个人几乎是依偎在一起的,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同盟。
第二组人物有点复杂,第一个人手里拿着刀,刀把对着大胡子青年的后背,身体向前倾,脑袋与大胡子青年形成交叉形,并试图在倾听对面人的谈话。大胡子青年手里拿着钱袋子,身体略向后靠,身后长卷发的人一脸忧郁的表情。
中间的耶稣,知道自己要死了,垂头丧气中。
第三组这三个人物手上动作都比较丰富,有个人竖起了食指,意思是如果让我知道是哪个人干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两手张开的那个人一副惊讶的神情,他不能相信谁会干这样的事!红衣者的双手放在胸前,急于表忠心,肯定不是我。
第四组的人物最有思想也最自信,他们根本没有担心被怀疑,相反他们正在讨论那个告密者可能是谁。
不难看出,四组画面中,第二组的人物最具戏剧性,有人拿刀,有人拿钱,这两种事物同时出现,已然演示出一种谋财害命的戏码。那么拿刀的和拿钱的谁是告密者,仔细看他们的身体倾向,拿刀者身体向前倾,是用刀把对着耶稣的方向,拿钱者身体向后倾,有点拿钱逃跑的意思,众目睽睽之下,在正义面前做贼的人多少有点心虚,逃避是他自然的选择。
这样,我们便找到了那个告密者,手里拿钱的犹大,你站出来!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继承与独创
《最后的晚餐》寓意深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幅壁画,就画在意大利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食堂的墙壁上。这段《圣经》中最著名的故事,从耶稣说出那句“你们之中有人出卖了我”开始,画面上每个门徒马上反射性的作出了各种反应,从人物表情到动作,传递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但这并不是这幅画出名的真正原因,从题材上来讲,《最后的晚餐》是个古老的传统绘画题材。在达·芬奇之前,已有无数个画家画过这个题材,吸引达·芬奇接受这个订单的重要原因,很可能出于他的自信,他认为自己能创作出那一顿独特而又难忘的晚餐。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这幅壁画上,他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创作。
首先,在颜料选择上,他摈弃了自中世纪以来广泛运用的传统湿壁画的颜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油彩与蛋彩混合而成的新型颜料,据说里面加了鸡蛋和牛奶。但是这种自创的新型颜料有个致命 的缺点,就是保存时间有限,以致于仅过了50年,修道院就要开始修补此画。
其次,单纯从构图上来看,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结合现实生活,马上就会发现问题,有谁家吃饭会空出餐桌的一侧,全挤到另一侧?如果按照正常的西方礼仪就餐,主、客应该分别坐长方形桌子的两端,其余人分别坐在桌子的两侧,这是一个正常的就餐秩序。
但是,我们看到在这幅画中,就餐的座位被修改了,在构图上呈现出独特的安排。达·芬奇为了赋予每个门徒充分暴露内心的机会,他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合理性,进行了一次不合理的安排,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那么,这样的构图创意是达·芬奇的独创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我们看下面这幅画,这是15世纪的意大利画家弗拉·安吉里柯所画的《最后的晚餐》,大约创作于1440-1441年。
在这幅画中,长方形桌子是有拐角的,桌子后面排了八个人,还有三人跪在地上看不到其表情。桌子没有摆放任何食物,目的在于更好的衬托八个人的表情。这样的构图在当时已具有创新意义。
1450年,意大利的另一位画家安德列亚·德尔·卡斯坦诺,也创作了一幅《最后的晚餐》。在这幅画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十一个门徒是一字排开的,他们保持了与观众正面对视的角度,以致于观众对十一个门徒的表情一览无余,而背叛者犹大则被隔离在白色长方形餐桌的另一侧,画家似乎有意在向我们暗示,十一个门徒已与犹大划清了界限。
达芬奇的 这幅《最后的晚餐》创作时大约在1494-1498年之间,在时间上均晚于上面两位前辈,也就是说,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的构图创意上继承了前辈们的风格,同时也有自身的独创性。
他的独创性最大的体现在于,将告密者与其他门徒混杂在一起,敌我不分最能反映真实生活中善恶不分的生活情形,这是极具现代意识的创作。
绘画中透视法则的传奇运用
透视与构图紧密相连,透视法是构图的基石。作为我们普通人去理解透视法有点抽象,从通俗的角度上来说,你可以将一幅画用三维立体的眼光去看它。我们看到的画摸上去它是平的,透视法的作用就是将一幅画显示出层次感,立体感,就像几何图形一样。 但是画面的立体感是一个整体,而且有它的重心,通过透视法则,将形体与色彩串联起来,支配和调整人与物的关系,最终呈现出神奇的三维效果。
我们来看《最后的晚餐》是如何运用透视法则的。且看正中间的耶稣,一切以他为中心,人物的情绪都集中在他身上。他的背后有一扇门和两个窗户,他的头正好居于门的中间,脑后透出亮光揭示出透视的焦点,也衬托出他的形象。
餐桌、墙壁门窗、天花板采用的平行透视,房屋是一个抽象的框架,视觉消失处恰好在耶稣的头上,也是画面的正中央。墙面上平行排列的长方形,天花板上平行的方格,餐桌上的食物、餐,具等每一个物件的大小、距离、摆放,都是经过几何学精密计算而得出的位置。
不止如此,我们还发现这幅画中有五种颜色,分别是红、黄、蓝、绿和白,用颜色去强化形体动作,将画面中色彩和每一个物件串联起来,构成上下左右向中央集中的透视构图。
在达·芬奇以前,绘画透视法一直在运用,但是从来没有画家把数学透视法运用到如此精密和复杂的程度。所有构图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描绘每个人物或动或静的姿态,从而捕捉到人物的心理变化,最终呈现出这幅画的寓意内涵。
这也是达·芬奇版的《最后的晚餐》被公认为空前之作的原因之一。
写在最后:
世人所熟知的达·芬奇名作,主要源于他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实际上,绘画只是达·芬奇研究世界的一种方式。他能够在绘画上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博学多才。他一生涉猎了大量学科,数学、物理、生物、艺术等都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由于不断追求自身灵感和作品的完美,才能诞生出像《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传世之作,而他本人也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被世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