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陶渊明:他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信,要隐就真隐,别玩虚的

陶渊明:他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信,要隐就真隐,别玩虚的

公元405年一个冬夜,彭泽县衙,寒风吹着窗户噗噗直响,已经卸下官服的彭泽县令,此时正在灯下奋笔疾书,从桌上倾倒的酒壶来看,他已经喝了不少,不过他的内心从未像今天一样清醒,他知道今夜过去,意味着过去四十余所有内心的挣扎,都将随风而逝,一个真正意义的自己将隆重回归。

这位县令叫做陶渊明。

他写的不是文告,更不是上疏,而是一封辞职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封辞职信,名字叫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他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信,要隐就真隐,别玩虚的

这是他第五次辞职,注定是最后的一次。

五仕五隐,是他对四十年人生的总概括,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他在进退之间一直犹犹豫豫,如果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纠结。

站在这两个字背后的是陶渊明的两位先辈,两个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陶渊明。一位是他的曾祖陶侃,另一位是他的外公孟嘉。

陶侃,是东晋前期的大名人,在门阀士族当道的时代,作为寒门子弟,陶侃用他自己的努力,塑造了一个由寒门到显贵的杰出榜样。这位英雄级别的曾祖,无疑给年轻的陶渊明树立了高大伟岸的标尺。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则给了他另外一种人生观感。孟嘉的人生态度与陶侃不同,他对功名看得并不重,是典型的性情中人,一直以来都以”旷达真率”闻名于东晋。

陶渊明年轻时,同样渴望像自己的外祖父那样潇洒不羁,活出本真的自我,所以他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从内心来讲,他还是喜欢大自然,期盼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陶渊明:他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信,要隐就真隐,别玩虚的

两种生活的理念在陶渊明心中不停地激荡。二十九岁那年,陶渊明决心告别徘徊,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顶头上司实在太不靠谱。这位领导便是王凝之,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夫人则是”咏絮”著称的才女谢道韫。

这位奇葩的王凝之爱上了”五米斗道”,成为一个狂热的教徒,每天炼丹画符,神神叨叨,搞得整个衙门乌烟瘴气,陶渊明感到失望之极,无奈之下,开启了他写辞职信的历史。陶渊明的辞职有自己的特色,那便是递交辞呈便走人,根本不等答复和批准。

王羲之对这位下属很重视,觉得陶渊明摞挑子,是因为他觉得官小。没过几天,他派人找到陶渊明,让他担任江州主簿,这个职位参与机要,以为这样陶渊明就会很痛快回来上班。但陶渊明实在不愿意伺候这位主教徒,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回家抱儿子去了。

陶渊明又一次出仕时已经将近四十岁,他这次投奔的是刘裕,担任参军,也就是幕僚的角色。但他很快感觉到刘裕是一个狠角色,没办法,他又转任刘敬宣的幕府,很快刘敬宣辞官,陶渊明也只能跟着辞了,就此四次出仕,皆无功而返。

很快陶渊明迎来了自己仕途中的最后一站–彭泽县令。这次出来当官的初衷为了家庭生计,改善家人生活。这个目标很快就实现了,当时县令待遇相当不错,有一百亩公田,种啥随便,收成归自己。

陶渊明:他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信,要隐就真隐,别玩虚的

遗憾的是,粮食还没成熟,陶渊明又决定不干了。

官不好做,是其中的外部原因,东晋王朝已经步入垂死暮年,人人自危,在鱼骇鸟惊的环境中,当官成了高风险事业;体制内为官,需要察言观色,八面玲珑,有时候必须放下身段,在这方面,陶渊明显得不合时宜,他是一个把尊严看得很重的人,所以他知道自己这种人,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

仕与隐,像驻扎在陶渊明内心的两支军队,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一会儿”仕”占据上风,一会儿”隐”又拔得头筹,这让他颇感痛苦和纠结。年届不惑后,他终于参透了所有的疑惑,遵从内心,由喧嚣的官场走向宁静的田园。

陶渊明:他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信,要隐就真隐,别玩虚的

陶渊明辞官归隐,并非躲进深山,从此不食人间烟火。他只是回到家里,与家人一道过着普通的农夫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居而只是回归。

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仕”和”隐”是读书人面临的重要抉择。但历史上像陶渊明一样,将”隐”作为一种真正归宿并不多,大多数人将”隐”作为一种手段,有的因为无官可做,为了面子只好隐起来;有的是以退为进,隐是为了等待时机,条件成熟便迫不及待出来,即使口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也不能脱俗。

陶渊明的伟大之处,用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来说,他走了很远,但从没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他找寻到内心真正之爱后,就从来没有动摇过,始终恪守自己的价值观,抵御一切困苦和诱惑,从而最终获得了生命的从容与淡定。

陶渊明:他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信,要隐就真隐,别玩虚的

无论出身、长相、智力、家庭、环境如何不同,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桃花源”,只是许多人忘记了开门的密码。

其实,密码只有三个字–做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7504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