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遵义9月24日电(李宇) 10余平米的小房间里,一桌二十凳围成一圈,这是遵义会议保留下来的珍贵现场。
84年前,红军在长征途中转战黔北,在这里召开了“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
84年后的今天,记者来到遵义会议会址,重温历史足迹,感受红色魅力。
1934年,在“左”倾错误的领导下,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面对敌人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连连遭遇失利,转战黔北时,中央红军仅剩3万余人。危急关头,红军在贵州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失利的教训,解决红军当前的困境。
穿过熙攘的人群,脚踏红木地板走上二楼,入目便是这简单的会议现场:天花板上吊着一盏煤油灯,左边墙上挂着一块斑驳的钟表,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的桌子,18张藤条木椅围成一圈,还有2张摆在了角落。1935年1月15日,中央红军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在这里,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在召开会议的方桌地下,还摆放着一个火盆。讲解员介绍,1月的遵义,天气湿冷,会议召开期间,当时的参会者“先来先坐”,靠着火盆取暖、用煤油灯照明,坚持开完会议。
到会的20人中,除了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外,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的主要负责人。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记载:“会议一共开了三天,气氛紧张激烈,发言的声音很高,每天总是开到半夜才休会。”
会议从15日召开,17日闭幕,作出了四项决定:一是选举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二是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讨论;三是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进行调整;四是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后第二天,中央政治局明确:毛泽东同志为周恩来同志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遵义会议的精神,极大的鼓舞了红军士气。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写道:“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全军振奋,好像拨开了重雾,看见了阳光,一切疑虑不满的情绪一扫而光……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获得了新的生命。”
在随后的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自此,红军在贵州行军的数月时间里,未曾遭受过重大打击。
1955年10月,为纪念遵义会议而建的遵义会议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便引来国内外无数人前来瞻仰。时至今日,遵义会议会址已成为驰名中外的革命圣地,也是国内主要的爱国主义示范基地之一,每年前来参观的观众达400多万人次。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