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年11月赣南会议后到1934年10月长征开启,毛主席在三年间经受了无数的考验,度过了一段极为艰难和孤寂的低谷。
这些伤害不仅仅是来自于敌人,还来自于内部斗争,这种内部斗争是极为残酷的,不仅是职务被撤除、工作不能开展,甚至他差一些连长征都不能参加,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春风得意的“国际路线”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策动阴谋,将南满铁路的一端路轨炸毁,从而向东北进攻,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
此前自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后,国内的主要形势是国共双方对峙,蒋介石多次发动大规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而中国共产党先后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等武装行动,又建立起井冈山、赣南闽西、湘鄂西等十多块“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根据地。
短短几年内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这些胜利和重大突破离不开党和人民,当然也离不开一个重要而伟大的人——毛主席。
日军侵占中国的速度远比人们想象地快,长春沦陷、吉林沦陷、齐齐哈尔沦陷……当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严重到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时,国内的形势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然而,尽管毛主席、朱德等坚决主张抗日,但当时手握中央领导权的是从苏联回来的王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无法正确的估量全国局势出现的重大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王明仍认为国内最大的矛盾是斗争与反斗争,日军侵华主要是与苏联相关,将日本侵占东北视为“反苏战争的导火索”,在9月20日发表的宣言中脱离实际的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
王明是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中异军突起的,他先是向瞿秋白发起攻击,而后搬出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的恩师米夫,后借批李三立路线提出比李三立路线更“左”的纲领。
王明随米夫去苏联后,博古(秦邦宪)代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1933年,刚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李德来到中国后,随张闻天(洛甫)、陈云转移到苏区,共产国际指派李德为军事顾问。
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春风得意的“国际路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革命根据地的创立者毛主席。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中共中央代表团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即是“赣南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过去中央苏区的工作。
毛主席以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身份出席,会上,毛主席遭受到严重的批判。
他们把一块块“狭小经验和短小目光”、“农民落后的思想”、“ 犯了富农路线的错误”的石头砸向毛主席。
最后提出:“要集中一切火力反对右倾”,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将毛主席排除于中央苏区红军的领导地位以外,而错误的“左”倾思想大行其道。
风景这边独好
自赣南会议之后,毛主席的处境就变得极为艰难了,而这种艰难而孤寂,整整维持了漫长的三年。
内部斗争的残酷是极端的,职位被撤、开会批判、甚至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工作,哪怕是沉默也会被诽谤为韬光养晦,但毛主席在遭受严重打击的情况下,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他服从于党的领导和指挥,没有消极的意气用事,并争取在有限的范围内多做一些工作。
在赣南会议上遭受严厉批判之际,毛主席出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即便中央苏区的努力在赣南会议上被大批特批,他依然坚持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肯定了中央苏区对于全国苏维埃地区的带领和鼓舞作用,肯定了中央苏区的发展成果,并承认中央苏区再过去存在错误和缺点,接下来必须纠正。
不久,宁都起义爆发,率部投奔红军的季振同曾说:“我参加红军,第一是相信毛主席,第二是相信刘伯坚。”
在季振同被“左”倾错误影响下判处枪决时,处于逆境的毛主席仍挺身挽救,“由死刑减为监禁十年”,可惜长征前夕33岁的季振仍然没有逃过悲剧的结局。
宁都起义发生的第二天,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秘密从上海到达瑞金,周询问了毛关于攻打江西中心城市的问题。
毛并不同意打赣州而主张打漳州,然临时博古和共产国际代表坚持攻打大城市的原议不变,中革军委还是命令攻取赣州。
几日后,毛主席主持会议谈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形势,认为国内将引发抗日高潮,形势必然发生变化,然中央代表团给他的批评却是:如果不坚定“武装保卫苏联”,“就是典型的右倾机会主义”,批评来势凶猛,毛主席默不作声,一言不发,局势更为艰难了。
最终红军攻城失败,就在攻打赣州的中途,还有人还谈:“打开赣州再和毛主席算账!”
1962年,朱德外出考察时故地重游,写下了《经闽西感怀》,并在注释中说明:“这首诗第一句以下各句,都是毛主席当时的指示精神”,“但这以正确主张,未被采纳”:
不听仙人指,寻求武夷巅。越过仙霞岭,早登天台山。
赣闽成一片,直到杭州湾。出击求巩固,灭敌在此间。
这三年,毛主席一次次的成为了少数者,一次次的正确意见得不到采纳,一次次的预示了失败还要亲眼见证失败。不少人读毛主席这期间所作的诗,认为他始终是以乐观来面对、认为这一切于当时的他而言都是遮望眼的浮云,这未免更像是由结果来推导过程,所谓开了“上帝视角”。
其实这期间他的诗与心是同步的,毛主席在会昌的两个多月里,中央苏区南线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局势,与北线的接连严重受挫行成鲜明对比。
会昌城外有座岚山,一日他带几个战士上山远眺,便写下《清平乐·会昌》,留下了万人传诵的名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1958年毛主席对这首词“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做了个批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境。”许多人读起来充满乐观精神的一首诗,怎么会是郁闷之下写的呢?
细读此诗,“东方欲晓”其实便是黎明之前的黯淡,“风景这边独好”却也只有这边较好,而另一边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毛主席心系整个中国战场。
他知道自己还有能力为中国革命事业出力,却只能受排挤、遭批判,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革命的道路并不会这么容易。
但他还是相信,东方是会天亮的。写完这首诗,毛主席匆匆离开会昌前往瑞金,他知道红军即将转移突围西征,却不知道自己并不在转移名单上。
万水千山只等闲
李德到中央苏区后,成了共产国际来得“钦差大臣”,伍修权为他担任翻译,伍修权回忆说:“当初他们还打算连毛主席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
历史证明,如果当时毛主席被留下而没有长征,中国革命的历史或许将是另一番模样了。
最初,博古和李德期盼着让毛主席去苏联“养病”,博古派人到苏联向王明报告:“毛大事有错,小是没有错的”、“毛、周想到苏联养病”。
不想共产国际没有弄清他们的意思,认为此时正是反“围剿”的关键时期,“苏区离不开毛主席,所以不同意毛主席同志去苏联养病”。
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博古、李德仍不死心,又心生一计,既然共产国际不让毛主席走,那就以共产国际的名义命令毛主席留守中央苏区根据地,不让他参加长征,以此来把毛主席甩脱。
毛主席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他先是在于都部署转移地方的工作,回瑞金后又去替王稼祥的转移一事找博古谈,当毛主席帮王稼祥争取到转移资格时,尚不知道自己被排除在转移名单上。阴谋是怎样败露的呢?
见其他中央领导的警备员都去领转移物资,毛主席的警备员也去到转移物资领取处,他才发现毛主席根本不在转移名单上,赶快回来进行汇报。
事情一发,绝大多数人都对此进行了批评,一致认为毛主席与其他中央领导一样应该随军转移。
博古和李德意识到,中央苏区是毛主席一手建立的,一旦不把他控制在掌心。很可能他还能在干出大成绩,这才同意毛主席转移,并为自己的这些心思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高瞻远瞩。
毛主席这才参加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之路,在通过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后,毛主席感慨:“从现在起,我们就要走出中央苏区啦!”
对于经受了无数考验的中国革命和毛主席本人而言,举世瞩目、空前绝后的长征的开始,也意味着一道封锁线被突破了,这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