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从不存在相同脉络的叶子,也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人,哪怕是生在同一个家族中,有着同一样的成长环境,他们的思想和选择也不会全然一样,就像张学良与张学思。
众所周知,张学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名震一时的大军阀,后因爱国之心站到了蒋介石的对面,惨遭“报复”;而张学思则从一开始即拥护中共组织,和哥哥“殊途同道”。
但可惜的是,相较于哥哥的晚年,张学思的“结局”十分不“美妙”,让人叹息不已。那么,属于张学思的故事又是怎样?
01,同道殊途:走出大帅府,他与兄长自此背道而驰
1916年,张学思出生在奉天“大帅府”中,他的父亲是奉系首领张作霖,母亲姓许,是一名铁匠之女。
许氏自小吃尽苦头,对儿子的管束比较严格,常常告诫他勿要学习“纨绔作风”,远离“吃喝嫖赌”,否则她就去“自尽”。
正因母亲的“以命相挟”,从幼年起便跟在父兄身后,一览权势地位带来的极度“荣耀”的张学思才没有“长歪”。
母亲的话,犹如一盆冷水,狠狠“浇”在张学思的脑袋上,令他蓦然“清醒”,不敢再“依仗”大帅府势力,学会了“自食其力”。
8岁那年,许氏执意把儿子送到省立小学读书,打破大帅府“不入学堂”的“规则”,使得张学思的人生由此出现巨大转折。
小学堂的学生皆是“平民”子弟,张学思亦被要求“不能乘坐小汽车,不能穿绫罗绸缎”,要与同学们学到一起、玩到一起、劳动到一起。
再加上那时东北群众正处于积极反日阶段,故而待在平民学堂的张学思深受影响,他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声援“五卅运动”的示威活动、学习抗日歌曲、听老师讲抗日英雄故事,一颗爱国反日的小种子就这样扎根在张学思的心灵上,为他的余生埋下了一道有利伏笔。
1928年,张作霖猝亡于日本人手中,张学良继承父亲衣钵,成为大帅府主人。
小小年纪的张学思亲眼看着兄长实施“反日改革”、又“放弃改革”,他的心前所未有地清醒,并告诉自己,应该“自谋出路”了。
同年,张学思进入哥哥主办的中学读书,同王金镜相识。他们一起创办进学会、一起开展活动、一起被“掐灭”革命“火焰。”
亦是在王金镜的帮助下,张学思与他的革命启蒙老师王西征相遇。王西征喜欢给张学思讲时事,告诉他存在于当下中国的弊端等等,令张学思受益匪浅。
1931年,张学思决定听从“心的号召”,离开大帅府,走上一条同哥哥背道而驰的路途。他与老师王西征远离东北,去到了北平。
同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中国民众的抗日浪潮前所未有的澎湃。可张学良却“拱手让东北”,让张学思满心不解和愤懑。
他闯入哥哥所在的顺承王府,痛心地质问他:“哥,我真的没有想到你是这样的人?难道你打算背负千古骂名吗?你为什么不抵抗、为什么要让出东北三省?”
张学良“有苦难言”。他看着弟弟愤慨的双眸,扯了扯嘴唇,只说了句:“是哥对不起你,但哥会洗刷这份耻辱的。”
1933年,张学思在王金镜的介绍下,加入反帝大同盟;同年,他成为中共组织一员。至此,张学思算是真正走到哥哥张学良的“对立面”,兄弟二人几乎再无“携手共进”的机会。
入党后,张学思获得的第一份任务是同王金镜一起深入东北军负责“兵运”,但由于“左倾”思想影响,王金镜和张学思的工作失败了,二人也由此失去组织关系。
挫折没有“打倒”张学思,反而使他更加坚定“革命”信念。
1934年,张学思恳求母亲资助王金镜,送其到东京学习。同年,张学思在哥哥的援手下,进入南京中央军校读书。他的刻苦精神,触动了哥哥张学良,获得张学良夸赞:“几个弟弟里,我最看好的就是四弟。”
2年后,张学良特地派了一名下属探望张学思,向他透漏口风:张学良准备与中共合作,积极改革东北军。
同年年底,正在外接受训练的张学思“错过”张学良急召他回西安的电报,未能在张学良最需要他时,与哥哥“站”在一起。
随后,蒋介石震怒,命人秘密“逮捕”张学思。几日后,张学思出狱,方知晓“事情”已经“解决”。
他急忙赶到南京同大哥见面,张学良却对他说:“今日我有些忙,你明天再来,我有话要和你说。”未想,“明天”的张学良就被蒋介石“拘捕”,张学思没能如约和哥哥再见。
1937年,张学思学成毕业,拒绝胡宗南等人拉拢,被学校暗中“控制”。张学思悄悄找到校长,请假回乡探亲,校长答应了他。张学思爬上了一辆北去火车,极力摆脱国民党当局“监视”,积极寻找中共组织“下落”。
同年7月,张学思偶然听闻兄长将重掌东北军的消息,历经周折找到嫂子于凤至和赵一荻,获得蒋介石首肯,与哥哥张学良见了一面。
他们在国民党严密监视下,用笔在纸上交流。张学良叮嘱弟弟:你一定要跟着共产党斗争到底。
张学思很诧异,他没想到一贯“披着”军阀“外裳”的哥哥竟会这般告诫他,更没想到此次见面即是他们兄弟这一辈子的最后一次见面。自此后,他们二人算是真正“天各一方”,再无“重逢”之日。
02,为国奉献:结缘农户女,他是一位难得的海军将才
告别兄长,张学思转道去寻冯静安,告知张学良对东北军的“嘱托”。冯静安听罢,对张学思说:“你的原组织关系一直未能寻到,只得重新入党。”
张学思欣然应允,次日在冯静安和王仁忱的介绍下,再一次加入中共组织。此后,张学思接受周总理委派,极力动员东北军军长和政界元老等人,请他们联合起来写一封“请放张学良”的联名信件,可蒋介石拒绝了。
1938年,周总理在汉口办事处见了张学思一面,鼓励张学思勿要“挫败”,并准许了张学思“自建抗日武装队伍”的打算,叮嘱他一定要“大胆、谨慎”。
恰在此时,王金镜如约返回华夏,同张学思一起积极搞武装、号召旧日同学、朋友等共同加入。不料,53军惨败日军之手,他们的抗日作战计划初步失利。
张学思又一次坚强“站起来”,听从中共组织命令,到香港等待下一步指示。同年10月,周总理安排张学思来到延安。
毛主席同张学思见面,并把他送到马列学院读书。张学思一如既往刻苦努力,获得同志们一致称赞。
1939年,张学思学成毕业,到东北干部队担任队长。1940年,至延安大学听报告的张学思同一位名叫谢雪萍的农家姑娘相识。他对谢雪萍一见倾心,想尽办法接近谢雪萍,可效果未如他意。
就在张学思“忧伤”之时,一位老乡出现了。这位老乡姓顾,自称与谢雪萍是同学,并告诉张学思一些关于谢雪萍的情况:她出生在一个农户家庭,14岁从家中逃至广州成为纺织女工,4年后奔赴延安。
张学思鼓起勇气请求顾大姐帮自己和谢雪萍牵线,顾大姐爽快答应。在顾大姐的暗中“相助”下,张学思得以同谢雪萍越“走”越近,渐渐“迸发爱情火花”。当年秋天,他和谢雪萍正式举办了婚礼。
婚后,张学思告别延安,与妻子一同赶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战场。1941年,张学思成为冀中军区参谋处处长,经受残酷考验,发挥卓越才能。
1942年,张学思跟着吕正操转移冀南。他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毒气,亲到前线部署防毒工作。
1943年,张学思调任冀中军区作战科科长及晋察冀军区参谋处处长;1944年,他担任平西军分区参谋长;1945年,张学思晋升平西军分区副司令员。
同年8月,张学思与吕正操等人挺入东北,协助苏联军队肃清日军残余,解放了东北全境。几日以后,日军投降。张学思领命赴辽宁。
1946年,不到而立的张学思成为辽宁省主席,建立辽宁省政府。他贯彻毛主席思想,一面积极号召东北人民抵抗国民党“侵袭”,一面同蒋介石军队作战。
3月,张学思到沈阳和美、国、共3方组成的军事调处小组谈判。他义正言辞地揭露了国民党“罪行”,要求立刻停止东北境内战争。
可结果却让张学思失望。月余后,东北再度爆发内战,张学思被迫率队向长春转移。途中正巧碰到敌人来袭,张学思不顾自身安危,孤身冲到危险的火车头中,成功把火车转移到安全地带,让在场之人无不佩服他的胆量和无畏。
8月,张学思亲自筹备东北各省代表联席会议,出任东北委员会副主席。他冒着风雪和危险,只带了数人长途跋涉抵达南满根据地,加强了我军在此处的领导。
1948年末,辽沈战役接近尾声,张学思同陈云赶到沈阳,接手沈阳战后工作。1949年初,中共领导决定组建人民海军。周总理推荐张学思担负此重任。
4月,张学思抵达北平,开始着手创建人民海军学校。9月末,他以解放军海军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中国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并发表了讲话。
休息间隙,毛主席夸奖张学思:“不错不错,中国领海需要海军守卫,沿海岛屿也需要海军解放,你好好干!”
张学思未有辜负领导厚望,不只积极创办海军学校,而且学会了自己操控船只,带学员到海上实习。1951年,到大连视察的周总理称赞张学思:“知难而进、边干边学,是一名优秀的海军将才!”
张学思深受鼓舞,愈加认真谨慎对待海军教学,为中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海军人才,提升了中国海上军事实力。
1953年,张学思升任海军副参谋长,率军至朝鲜见习;1954年,他亲自指挥我军同国民党海军作战,以鱼雷艇击沉对方护卫舰,为我方解放一江山岛创造有利条件。
1955年,张学思荣获少将军衔,率海军“拿下”一江山岛。1956年,中共组织竭力为张学思争取到苏联留学的机会。1958年,他学成归国。1961年,张学思升任海军参谋长。
彼时的他并不知道,一场足以毁灭他生命的厄运正朝他“迎面袭来”。
03,一场厄运:拒绝颠黑白,他就这样含冤而逝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成为国防部长的林彪决定拿一贯“不听话”的海军“开刀”,他公开给海军扣上3顶“帽子”,批评海军违背“4个第一”原则,全盘否定了海军工作,并悄悄派遣亲信“扰乱”海军内部。
张学思无比恼怒,当众同林彪“针锋相对”,使得林彪对他“暗恨不已”,为张学思的日后种种留下一个“严重隐患”。
“特殊时期”开始前一年,张学思向周总理提出离开海军的要求,可周总理拒绝了他。
1965年,张学思借着“四清运动”的名头,暂时离开海军;1966年,返回海军司令部的他因义正言辞和坚定原则又一次“惹怒”林彪等人。
1967年9月11日的凌晨,张学思忽而接到一个电话,说是海军要召开紧急会议。他没有多想,毫无防备地赶去“开会地点”,自投罗网般陷入了敌人之手。张学思大声质问对方为什么要用不入流手段“逮捕”他,没有得到答复。
他的顽固抗争挑起敌人对他的“戒心”,由此遭受更严峻残忍地对待。1970年,长期承受“非人”折磨的张学思病重入院,周总理紧急下达抢救命令,却没能挽回张学思的生命。
那年5月29日,刚过知天命年纪的海军少将含冤离开人间,他的冤情直至1978年方平反昭雪。
张学思的一生,是传奇的,也是坎坷的:从军阀之子到中共党员,从革命将领到海军校长,从栋梁之才到含冤病故,似乎在他的生命里,突如其来的“转折”就如同家常便饭一样,推动着张学思走向一个又一个无法扭转的“路口”,让他的经历比寻常人更加曲折和艰难。
但所幸,张学思拥有坚定的信念、坚决的立场和坚守的原则,苦难没有打倒他,反而令他越来越优秀。
他没有辜负母亲对他的希冀、没有违背兄长对他的叮嘱,也没有愧对中共领导对他的厚望与培养。他是当之无愧应当受到世人敬佩和尊重的革命先辈!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