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宋词,不得不说两个顶流人物——苏轼、辛弃疾。
苏轼翻开了词的新篇章,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而辛弃疾则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正是利益于他们两个人的成就,宋词终于达到了与唐诗平起平坐的高度,成为了我国文学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加之军人的身份,以及壮志难酬的辛酸与无奈,辛弃疾的词多数时候总是给人以豪放处见悲悯、沉郁处见情深的强大感染力。
他的那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总是让人热血沸腾,想要跃马扬鞭、一战沙场,却在结尾处以“可怜白发生”将之前的无尽豪情都怦然打碎,
而那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何等的豪气干云,却又郁郁呐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震耳发聩,令人心酸。
李清照曾经在《词论》中痛心疾首地把包括苏轼在内的一众词人批评了个遍,幸与不幸的是,那时的辛弃疾大概率还是个小孩,也许都还没有出生(《词论》的写作时间至今没有定论,但李清照去世时,辛弃疾也不过只有15岁),所以并不知道如果李清照能看到辛弃疾的词,她又会发表怎样的评论呢?
但对于婉约词派的大佬来说,想必李清照也会对辛弃疾口下留情,因为他能文能武、可刚可柔,词作题材实在太广泛了,写婉约词对于辛弃疾来说也是手到擒来的一件事……心中柔情似水的辛弃疾不屑地说道:“谁还没有个少女心咋的?”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婉约词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此词一出,其余所有写元宵节的诗词都黯然失色,尤其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喧嚣中见超凡脱俗,立意高妙、意境悠远而含蓄隽永,如今更成为爱人之间表达思念、互诉衷肠的名句。
词的上片不惜笔墨,尽情堆砌,极力铺陈出一幅浪漫唯美、恢宏壮丽的元宵盛景,各种彩灯烟火令人目不暇接,热闹非凡。
在这盛景之中,辛弃疾笔锋一转,于下片插入进一个模糊朦胧的盈盈身影,对于“她”,并没有进行正面描写,而是以一群盛装说笑着的美人进行对比,那些美人都非词人所思所寻,就在寻找千百回而不得,准备放弃时,蓦然回首,那个“她”却在灯火昏暗,快要落尽之处。
这种前后对比强烈的写作手法正是辛弃疾的独特风格,在他写的很多词中都能见到,比如文章前面所举的两个例子。
而在这首《元夕》中,辛弃疾以“阑珊”两字让之前极尽渲染的辉煌壮丽戛然而止,将自己真正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以一种猛然的姿态展现出来,给人以独特而强烈的冲击力,日久难忘。
对于这个“她”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直以来都使解读的人们揣测无尽,有说是辛弃疾所爱的人;也有说就是辛弃疾自己,他想表达在纷繁错乱的当时社会环境下,自己依然能保留一份孤高的品格;也有说指的是北宋旧都汴京,当时的南宋强敌环伺,中原也没有恢复,执政者却沉溺于歌舞享乐,因此“遥望”汴京,是他满腔的关切、忧虑和哀伤,也包含着他才华无处施展,不愿同流合污的复杂心情。
无论那个“她”指的是什么,这首词都以其朦胧优美的意境和极具想象力的空间,以及绝妙的结构和境界,使它传承千年而成绝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词作的一大特色是借物抒情、借古伤今,并常用典故来暗喻和吐露自己的心声——学霸的自信。
这首词以春作为切入点,叹息春的易逝,甚至恨那花儿开得早了,因为开得早也意味着谢得早,那春天便也去得早。于是想要把春留住,却留无可留,春天终究会远去,表达了心中惜春又怨春以及留不住春的复杂情感。
下片则以典故描写了几位女性愁苦悲痛的人生,以此倾诉辛弃疾自身报国无门的失意和苦闷心情,并警醒当政者不要留恋于享乐而得意忘形。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与人行巫蛊之术被查,后以“惑于巫祝”的罪名被废黜,幽闭于长门宫。后来“长门”就成了宫怨、士不遇和人生失意的代名词。
- “千金纵买相如赋”——陈阿娇在失宠后拿出千金的酬劳,让被誉为“赋圣”的司马相如为自己写了一篇软文《相如赋》,表达了陈阿娇的悔恨、伤心和对汉武帝的思念,想以此打动汉武帝的心,却不过是无谁可诉的渺茫之举。
- “玉环飞燕皆尘土”——“玉环”指杨玉环(唐玄宗李隆基之贵妃),“飞燕”指赵飞燕(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任皇后)。此句是说杨玉环和赵飞燕在生前都是受尽万般恩宠,得意非凡,但最终都凄惨而去,化为了尘土。
整首词情深意长,表面写的是对春的伤感和对美人迟暮的哀叹,实际上却是寄情于此,借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失意和对国家前景的忧虑。那一句“闲愁最苦”正是词人内心的呐喊,闲下来无事可做、无功可为,这种愁是最让人痛苦的,在其中蕴含着一份让人销魂断肠的无奈心酸,体现了辛弃疾浓浓的家国情怀。
这种不明说,而是含蓄的表达,正是婉约词的其中一个特点,那温婉柔美、隐约微妙的情绪和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果说上面两首词,辛弃疾还只是在少女心边缘疯狂试探,下面这些词,他则完全将自己化身成了一位位相思情重的少女,尽极哀怨悱恻之能事。
《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之词,相爱的人分别后,少女日日想念,就连天气似乎也被心情所影响,十天里倒有九天都是风雨飘飘,确实是让人欲断愁肠。
更通过少女摘花瓣以卜算与心爱的人见面日子这样的细节,以及在睡梦中还在抱怨春天将愁给自己带来了,又为何不将它带走的苦恨,将少女怀春的心事展露无遗,写极为细腻,真是很让人怀疑辛弃疾的男儿身份。
《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这也是一首描写女子别愁离恨的词,抒发了对爱人的相思之苦,首两句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景,体现的是动荡起伏的复杂心境,辛弃疾对人内心的把握和塑造可谓是妙到毫颠,将深厚的感情附着在平实的语言之中,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词中名句“不信人间有白头”,初读似乎是不相信人间有长久的爱情,结合前句“若教眼底无离恨”,才明白,原来指的是如果不是因为亲身体会到了离愁别恨的痛,是不会相信真的有人会伤心到白头的,其情思哀婉,让人几欲落泪。
《清平乐·春宵睡重》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
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又是女子、又是相思、又泪流,不知道当年辛弃疾的朋友们看到这些词时,心里会升起怎样的八卦?
但不得不说,辛弃疾在揣摩女人心思一事上,真的是相当了得。此首词以梦开端,梦中梦见当年两人分别的情景,待要去枕边寻找那对用做纪念的玉雕凤钗时,才猛地惊醒,原来是一场梦。
以泪结尾,那泪化为流水,流去多年无音信的爱人身边,将一个思念久未归家爱人的闺中女子那种愁思乱绪描绘得生动而形象。
作为词坛两位大佬,苏轼和辛弃疾总是会被拿来比较,苏轼以其豪放派的开创者之姿和超然旷达的风格为许多人所喜爱,辛弃疾则是没有短板的全能性选手,被称为“词中之龙”,在宋词中稳稳的占据着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