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最后几个月,在新疆历史上意义非凡。
9月25日,陶峙岳将军排除阻力,率驻新疆的10万国民党军官兵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26日,包尔汗领衔国民党新疆省政府通电起义;9月28日,王震将军受命领兵进疆;12月17日,新疆军区和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不到三个月,新疆宣告和平解放,此是全疆亦是全国一大幸事。
部队当时不会想到,等待他们的还有更加艰巨、更加神圣的历史使命——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他们将成为新疆这块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土地的最忠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当时新疆的部队,进疆解放军加上起义部队和民族军,人数有20万之众。经过长期战争的摧残,建国之初国家经济实力很薄弱。而新疆地处边陲,落后于内地,交通条件又很不通畅。这么大数量的部队,全靠国家供养实在困难,如果从内地运粮,运费要高于粮价七八倍,国家财政难以承受,新疆当地的财政收入更是杯水车薪,驻疆部队条件十分艰苦,衣食都成了问题。
而建国之初的形势又决定新疆的驻军不能裁撤,当时新中国立足未稳,外敌和残匪都虎视眈眈,如果没有驻军,形势难以预料。
对于这种情况,领导人们开始琢磨行之有效的办法,效仿前人就地屯垦是个解决之道,周总理就说:人民解放军要驻守边疆,保卫边疆,长期靠别人吃饭,自己不生产是不行的。
1949年12月5日,毛主席签发了《关于一九五O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提出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藉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
在指示中,毛主席高瞻远瞩,他指出: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临时的,应从长期建设的观点出发,而其重点,则在于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财富。
这是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起始和由来。
凑巧的是,王震将军率领入疆的部队中,大名鼎鼎的八路军120师359旅正在其中。这不光是一支作战劲旅,还是一支以屯垦出名的老部队,蜚声中外的南泥湾开荒生产运动就由他们所创建,曾把杂草丛生的蛮荒之地建成丰衣足食的塞外江南。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如今新疆又成了他们垦荒的对象。
得到指示,王震动员起全体官兵,在戍边的同时开始从事生产建设。除一部分兵力担任国防任务,清缴匪患外,其余11万余官兵分布到天山南北,按师、团建制布点,开始了就地屯垦。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摆开了大生产的战场。
彼时的新疆大地还是一片荒凉,战士们所到之地多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一望无际的只有皑皑白雪和无边无际的蓝天,大部分地方,连个地名都没有。在冰天雪地,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凭人力开荒拓土,支灶造屋,这个困难今天的人可能难以想象,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绝非异想天开,359旅的屯垦经验被迅速推广到全军。三军用命的能量是巨大的,一座座营房、马厩、仓库、伙房相继落成,组成了军垦村落,冒出了大漠雪原的第一缕炊烟。
当然,背后付出的是常人不得而知的巨大努力,战士们手脚冻裂、脸上起泡起皮司空见惯,劳累到晕倒也不罕见。
如今的地名,如石河子、下野地、沙山子、白碱滩、三棵树、草湖、将军戈壁等原来并不存在,它们是随着兵团垦荒的进程而被因地制宜命名的,见证着第一代兵团人艰苦卓绝的努力。
有耕耘就有收获。1950年,全军开荒96万亩,收获粮食3.29万吨、棉花37.9万公斤、油料186.5万公斤,造林1065万亩。生产的粮食足够解决驻疆部队7个月的口粮,蔬菜达到全部自给。军队生产不仅增加了国家财富,减轻了人民负担,而且还改善了部队的生活。
初战告捷后,新疆军区制定的生产建设计划越来越完善,除了农业,畜牧业和工业都进行了规划。三年屯垦下来,垦荒面积达到162万亩,生产粮食10万吨、棉花334.5万公斤、油料500万公斤,主副食达到了全部自给。
毛主席对此非常赞赏,他在文件中说:
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这是驻疆部队屯垦的第一阶段。
我们回看历史的话,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可以说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不如此,便不能解决部队的供给和生计;不如此,更何谈减轻各族人民的负担;不如此,连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会难以巩固。在那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军队屯垦进行生产以自给自足,作为一种过渡的政策和办法,无疑是十分正确和英明的。
新疆驻军通过屯垦解决了军队供给的问题,但就治国之长策来说,驻疆军队还有双重使命,如何处理屯田和戍边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决策。
建国以后,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解放全国的需要,军队数量一度比较庞大,1949年底达到520万人,由此带来的是相应巨大的军费开支。建国后的形势决定国家已不需要这么多军队,应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这就需要对军队人数作出调整。
转业一部分军人,是为国家减少财政负担,让更多劳动力投入建设,是形势所趋。1950年5月,中央成立军队整编复员委员会起草整编计划,经毛主席批准后分布实施,要复员的军人有100多万,其中就包括了驻防新疆的部队。
但是新疆的情况比较特殊。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也是个很特别的地方,面积广大,边境线漫长,与它毗邻的国家众多。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要戍守边疆,就需要足够的驻军。
回顾历史,在新疆屯田古时早已有之。在汉唐时期以军屯为主,到了清朝发展成为军屯民屯并举,一定时间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不管是军屯还是民屯,都有其自身短板。驻军多了,粮食和其他供给就会发生困难;驻军少了,又不利于维护边疆的稳定。没有民屯,军屯就会发生困难;没有军屯,民屯又根本站不住脚。
如何平衡驻军与屯垦的关系,军屯与民屯如何并存,需要再次决策。
古代的历史教训给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提供了宝贵的资政借鉴。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复杂形势促生中央拿出了一个有创见的科学决策。
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关于军队整编及集体转业的命令,将所属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1954年8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电令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五军大部合并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统一领导下辖的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师和9个直属团。
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
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形式,是非常特殊的,它保持着军队的组织形式,实行农、工、商、学、兵相结合,党、政、军、企一体的特殊体制,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它也备受关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总人口为17.5万,以后每年都有一批转业军人、内地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知识分子踊跃参加兵团。此外,新疆还安置了几万名复员军人参加生产,在新疆安家。国家又从各省动员数万名青壮年进疆参加兵团建设,又有20多万自愿支边人员来到兵团。
事实证明,在新疆成立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决策是相当成功的。
新疆兵团起先是屯垦发展农业,不到10年时间,建设兵团的总人口已达到148万人,耕地面积由成立时7.667万公顷发展到80.8万公顷。农业垦殖相当成功,兵团自然而然向其他产业发展,先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发展到轻工、纺织,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并且还有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比较齐全的门类,兵团的商业网点也遍布天山南北。这时,兵团的供给早已绰绰有余,边疆市场和经济、文化也因此发展起来,到20世纪60年代初,就基本上奠定了兵团事业的规模和格局,出现了兵团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生产建设兵团这个特殊体制被证明是可行的,由此向全国推广,50-70年代陆续出现过12个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在全国南北,覆盖18个省区。它们为国家安置人员、发展经济、巩固国防作出了贡献。其中新疆兵团由于成立最早,人数最多,地理位置重要,当之无愧成为全国生产建设兵团的老大哥,位列五大主力兵团之一。
到了1975年,新疆兵团建制曾被短暂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农垦局。但事实证明农垦局在各方面起到的作用还是不如兵团,1981年,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月13日,邓小平亲自到新疆视察。他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
当年12月,新疆生产兵团恢复。
举目四望,这时全国十几个兵团都已不存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然成了共和国的独生子。
但它的意义并不曾稍减。
兵团从不曾忘记毛主席决策时的指示:应从长期建设的观点出发,而其重点,则在于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财富。
自兵团恢复之后,新疆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81年到90年,其中有数年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今,新疆每三亩半耕地中就有一亩是兵团人开垦的,大漠边缘的每一片绿、每一棵树,都凝聚着兵团人的心血与渴望。
其实细看兵团创业的地图,不难发现,兵团选择屯垦开发的地方,当初都是荒无人烟,几乎没有任何开发基础的戈壁滩。
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兵团创业的一个原则“不与民争利”。
新疆虽不如内地发达,却也并不全是人迹罕至之地,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古已有之,也聚集起了不少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和村落。兵团如果首选这些地方进行创业,条件显然要好许多,但新疆方圆166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许多荒凉的戈壁滩更有待开发利用,拉动全疆发展意义更大,是兵团更高的目标与追求。
选择这些尚未开发的地方,无疑是更艰巨的挑战。兵团进军塔里木,开发准噶尔,在瀚海戈壁兴修水利,开渠饮水,垦荒造田,植树造林,架桥修路。硬生生在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上建成了一个阡陌成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通畅的现代化绿洲生态网络。
在兵团人手中,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2019年新疆生产兵团第七师建设的胡杨河市已是第十座兵团城市。在兵团建设之前,这些地方都还只是一片荒野。
戈壁变绿洲,这个只存在于前人想象中的故事,在新疆兵团手里变成了现实。
这样的兵团,新疆人民怎能不爱?当然,新疆兵团的发展,也离不开新疆各族人民的无私帮助和支持,数十年下来,兵团已扎根于此,不但有了二代,还有了三代、四代,他们早已与新疆人民水乳交融、荣辱与共。
但是,也别以为兵团只知建设,忘却了自己的基本职能。
几十年来,兵团从不曾忘记戍边的使命,坚持劳武结合、卫土守边。和平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是边疆守护和建设者,战时就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威武之师。
如今,新疆兵团的数十个边境农场镇守着国家的几千公里的边境线,与人民解放军一起担负着守边任务,构筑了牢固的国防屏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回看当年毛主席的决策,可称高瞻远瞩,不仅解决当时实际问题,更是利在千秋。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党的一大创造,兵团在新疆的存在和发展,既帮助了地方,又发展了经济,还能卫国戍边,在新疆这片广袤大地上,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屯垦戍边事业的历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祖国西北的明珠与定海神针,他们与新疆各族人民携手奋斗、共同发展的历史已载入史册,并仍将发挥其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