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赏牡丹,无论是洛阳的牡丹,还是菏泽的牡丹,亦或被移栽到世界各地的牡丹,都像商量好了似的,在每年的谷雨时节,竞相开放。花王魏紫,花后姚黄,妩媚的二乔,粉色的贵妃插翠,优雅的蓝牡丹雨过天晴,争奇斗艳。
低调的白牡丹,在月色下闪耀着光芒,晶莹剔透,仿佛白玉盘托着纯洁的露珠。
牡丹又名木芍药、富贵花。一直以来,我一直分不清牡丹与芍药,后来才知道她们同属芍药属,一个是木,一个是草,相依相伴。很多新型的牡丹品种归功于芍药的授粉,这也是为什么牡丹和芍药一起种植的原因。
芍药要比牡丹出名早,《诗经》就曾记载,互相爱慕的男女互赠芍药,表达爱意。人们总是把牡丹作为荣华富贵的象征。
《八仙过海》里把白牡丹描绘成爱慕虚荣的女子,后来被韩湘子感化成为牡丹仙子。唐代的牡丹花被权贵喜爱,不是民间百姓可以欣赏的花卉。多少年来,牡丹被当作权力、富贵的象征,可见世人对牡丹的误解有多深。
桃花、杏花、梨花争先恐后地开放,等不及叶子长出来,粉红、洁白的花瓣便已把枝头装点得美轮美奂,让人赏心悦目、忍不住驻足欣赏。
此时的牡丹,放眼放去,绿意浓浓,北方长大的我,每每看到没有开花的牡丹苗,都会误以为走进一片棉花田。牡丹仙子不愿与百花争名,她悄悄下令,让牡丹吸取天地精华,静待一朝怒放。
当百花落尽残红,牡丹仙子挥一挥手,牡丹花像天上的朝霞坠落人间,从绿荫中悄悄探出头,含羞带笑。
武则天欣赏美丽大方的牡丹,觉得这样雍容华贵的花,长在荒野村郊太过可惜,于是下令把牡丹移栽到京城长安。国色天香的牡丹,在唐代诗词中被广为传颂,人们往往把牡丹作为荣华富贵的象征。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诗中写的正是花王牡丹。相传,汉武帝曾命人铸造铜人,铜人高举铜盘,承接早晨的甘露。金掌露便是用了这个典故,祈求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再服用了之后,并未能如愿。但是牡丹却用花苞承接春天的甘露,被滋润的牡丹花更加娇艳动人,清香怡人。
即使是名贵如兰花、杜若,也不能和牡丹相比,她们若想像牡丹一样成为花王,大概还要等待千年。牡丹仿佛梦中的仙子,翩然而至,又悄悄飘走,只留下像绿屏一样的绿叶。
牡丹不出风头,让百花先开;牡丹踏实,先让枝叶生长,等到绿叶成阴才绽放。世事难料,官场更是难以预测,谁也不知道,今日位高权重,明日是不是就会成为庶民?凡人常有的担忧,牡丹花却没有,所以她们千百年来不断进化,让自己变得愈加美丽。
牡丹气度非凡,有傲骨无傲气。相传,武则天当上了女皇后,下令百花在冬天开放。百花不敢违抗命令,凌寒开放。唯独牡丹抗旨,拒不开花。武则天一气之下,把牡丹贬至洛阳。不曾想,洛阳的水土比京城更适合牡丹,花开得娇艳欲滴,更为动人。武则天听闻后怒火中烧,下令把牡丹花烧死。
被烧焦的牡丹,倔强地生长,长得比先前更茂盛,从此洛阳牡丹名扬天下。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诗中写到: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人采用对比的写法,芙蕖是荷花的别称,素来以纯洁、高雅闻名于世,而芍药很早便被人喜爱。诗人在诗中以妖娆却没有格调的芍药,清高却缺乏温情的荷花,烘托牡丹的与众不同。牡丹花色最全,兼具花之优点,既妖娆美丽、又优雅大方、低调沉稳,既清高又充满温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笔下的京城,说的是洛阳,而不是长安。唐高宗时,武则天把牡丹从汾晋移植到长安。盛唐时期,国家富强,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京城的新宠。到唐玄宗时,更是把牡丹视为人间极品。
牡丹的风姿在诗词中被多次提到。唐代牡丹诗词或直抒胸臆,或旁敲侧击,多为赞誉牡丹容颜之美。唐贞元、元和年间,上至皇上,下至官员,京城富贵人家,都以购买牡丹、观赏牡丹为荣,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白居易的牡丹诗词,寓意深刻,写诗的角度与众不同。唐代很多诗人把着眼点放在牡丹,白居易把目光聚焦在百姓身上。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可见牡丹之名贵。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读完白居易的诗,我终于有了一种身为现代人的优越感,可以欣赏到这么多名贵品种的牡丹花,要知道,这在古代,是贵族人家才有的权力。
封建时代,即便是国富力强的唐朝,最苦的也是百姓。不事稼穑的皇上、当朝权贵,怎能体会到百姓种花的辛苦,体会到百姓赋税之重?花农要为牡丹花搭建帐篷,阻挡阳光和风雨,花田附近还要圈起围栏,保护娇贵的牡丹花。
花农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心血,辛苦多少年,才能培养出一株能开出一百朵花的红牡丹。唐朝的审美以红牡丹为最美,白牡丹虽然素雅高贵,但是不如红牡丹受欢迎。就好比我们今天的流行服装,流行的就是时尚的,是大家乐意追随的。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他以讽喻的方式写的这首买花,讽喻当朝权贵只知道欣赏牡丹,不知道关心百姓疾苦。牡丹无罪,她只是长得太过美丽而已。她的高贵,不过是贵族们贴上的标签,彰显他们与百姓的与众不同。
倘若唐朝的百姓穿越到现代,何尝不愿意用高科技培养更多新品种?何尝不愿意和我们一样,听着音乐,看着网购回来的牡丹盆栽,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牡丹的风采?他们或许会嘲笑我们现代人太过肤浅,每年牡丹花开,只会为她的出身争论不休,却不知天下牡丹为一家的道理。
白居易写过一首有名的乐府诗,他这首牡丹组诗非常生动,含义深刻,层层深入,读来口齿噙香,如美妙的音乐绕梁不止,韵味悠长。就连李商隐和苏轼,都忍不住在诗中融入了白居易的诗词风格。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芳。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盛开的牡丹花散发着独特的清香,层层叠叠的花瓣里隐藏着黄金色的花蕊。数以千计的花瓣像灿烂的朝霞,这场景,宛如洛神出现。上百枝牡丹同时开放,仿佛点燃的红蜡烛那样辉煌。牡丹花迎风摇摆,花瓣的质地像绸缎一般丝滑有光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光芒,展现迷人的风采。随风飘来的香气,似有香甜的味道,而牡丹花枝并没有人悬挂兰香或者麝香的香囊。与牡丹比起来,就连仙宫的珍贵奇树,都黯淡无光,王母的仙桃树四季飘香,桃花却花小无香气。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以人喻花,花比人娇。早晨的甘露在花瓣上轻轻滚动,在阳光下折射出绚烂的光芒,红色霞光漂浮在牡丹花丛,仿佛红色花瓣散发的奇光异彩。花瓣或红色,或紫色,深浅不一,迎着阳光的,隐藏在花下的,姿态万千。
美人喝多了酒无力躺在床榻,含羞带笑。面带醉容的佳人,恰似被枝叶掩映的牡丹。露出一半的牡丹,犹如娇羞的少女,掩面而笑,心里有千种风情、万般柔肠,却说不出口,随着风儿摇荡。
白居易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牡丹的姿容。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其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白居易这里的写法,有点类似于刘禹锡。刘禹锡把牡丹与芍药、荷花对比,白居易则与石竹、金钱、芙蓉、芍药相比较。牡丹的风采、神韵清雅华贵,光彩照人,除牡丹之外的花,都太过寻常,无法与牡丹媲美。于是,王公卿相,全家出动,骑着骏马,坐着马车,游玩赏花。人群中,还有衣衫华贵的公主,贵族公子。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笔下如此精彩绝伦的牡丹花,也是洛阳最美的风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生动地写出洛阳牡丹鼎盛时期的盛况。万人出动赏牡丹,是怎样一种盛景?
唐代牡丹的栽培,寺庙的和尚功不可没。诗中的西明寺,正是赏牡丹的好去处。可惜春日太短,就连飞舞的蝴蝶,声声啼叫的黄莺都想替赏花人留住春光。
牡丹盛开的精彩,至此写得酣畅淋漓,层层递进,这正是白居易的独特之处。白居易小时候就把自己写的诗读给老婆婆听,力求诗词通俗易懂。他关心百姓疾苦,诗词内容反应社会现实,呼吁当朝关心百姓。被选入中学教材的卖炭翁,就是很有名的一篇。
这组牡丹诗的前半部分,白居易用华丽的诗词赞扬牡丹,然后笔锋一转,心忧稼穑。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知。
夏商周以后,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浮华,民风不再淳朴。世人都爱追求浮华,却不肯踏实做事。自唐高宗以来,嗜好牡丹的浮华风气越演越烈,由来已久。
白居易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他希望皇上关心稼穑,于是他很委婉地说,元和天子因为心优百姓,关心农业,他的怜悯之心感动了上天。天降祥瑞,去年田地丰收,谷子长了九穗。百官却不关心百姓,所以说,田中寂寞无人知。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白居易无法直抒胸臆写出真实的想法,只能假意迁怒牡丹。都怪牡丹太美,迷惑了百官。但愿神灵有知,减却牡丹的妖艳色。这样王工卿士们的爱花之心也能减少一点,分一些爱心给百姓,心忧稼穑,百姓才能幸福。
生动的描写,朴实的记叙,鲜明的议论,情真意切地抒情,正是白居易这组牡丹诗的特色。
白居易爱盛开的牡丹,也怜惜凋落的牡丹。繁华之后,一切终究要回归平淡,牡丹亦是如此。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一叶知秋。一花落而知春将尽。阶前的红牡丹只剩下两枝残花,傍晚时分,诗人万分惆怅。担忧牡丹花,明早风吹过,枝头的花一朵也不会剩下,万分怜惜,趁着夜色,拿着火烛欣赏牡丹。古人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夜游?效仿古人的白居易,诗人怜惜的不仅仅是牡丹,还有逝去的青春,远去的时光。
受白居易影响,李商隐在《花下醉》里写到: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很有名的一首海棠诗中写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比起老师,苏轼的这句诗更为出名,广为传颂,为历代读者喜爱。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在领略苏轼、李商隐诗词魅力的同时,也要感恩白居易的灵感。
唐诗里的牡丹华丽,宋词里的牡丹婉约,偶尔带有几分伤感。李商隐把刚刚绽放的牡丹花比作绝代佳人卫夫人,把牡丹绿叶比喻成秀被,把盛开的牡丹花看作被秀被掩盖的佳人,形象而传神。李商隐巧妙地运用典故,比起以花对比写牡丹,更为生动有趣,读来让人眼前一亮。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微风吹来,牡丹花枝摇摆,婀娜的姿态宛如身姿绰约的舞女,舞动衣裙,垂手折腰、环佩舞动,裙摆飞扬,舞姿轻盈。我们可以想象舞女曼妙的舞姿,风中的牡丹也和佳人一样的摇曳生姿,让人流连忘返。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李商隐用荀令的典故说明牡丹花香独特醉人,石崇豪奢,用蜡烛当柴烧,自然不用剪去烛心,防止蜡烛烧得太快。红烛燃烧的火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恰如盛开牡丹的颜色。
诗人的浪漫在诗的最后一句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做梦梦到巫山神女,把心中的爱慕之情写在牡丹花瓣和叶子上,希望神女可以收到。
李商隐的这首牡丹诗可谓神来之笔。
读不同时代的牡丹诗词,可以体会不同的社会风气,历史背景。靖康年间,金军攻洛阳,。洛阳牡丹从此衰落。南宋诗人陈与义,经历了北宋的衰败,南宋偏安江南,他写的牡丹诗,惆怅中还有忧伤。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的家乡洛阳已被金人占领十年,十年路漫漫,遥望故乡,国仇家恨一齐涌上心头,心里万般无奈,化成一声叹息。称病告退的诗人居住在浙江桐乡青墩溪畔,离家千里,此生怕是再也没有机会返回洛阳了。诗人独自在东风中赏牡丹,心里却想念昔日洛阳城牡丹盛开的辉煌。
流离失所,一直漂泊的诗人,内心的愁苦跃然纸上。中原沦陷,使诗人失去家园,而自己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独立东风看牡丹,让人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
岑参曾用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陈与义显然更深一层,他怀念的除了故乡,还有故国。
花草无情人有情,你在不同的地方赏月,因为不同的心情,月色也变得不同起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在西安赏牡丹,你会因为六朝古都的气质,唐帝国的威严,对这座城市的牡丹花平添几分敬意,觉得她不愧百花之王,花开的气势足以震慑天下。
你在洛阳赏牡丹,你会因为洛阳古都的兴衰,对牡丹平添几分爱怜与敬佩,觉得她有傲骨,不屈从权贵。
你在曹州赏牡丹,你会觉得牡丹花原来离你那么近,不再神秘,亲切得像你的家人。
《红楼梦》里,王熙凤过生日,宝玉出门祭奠金钏,贾母王夫人着急,林妹妹也深为他担心。所以才会说,天下水本是同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瓢看着哭去吧。
牡丹花开,玉房金蕊,醉漫云鬟,淡月朦胧只闻香,赏牡丹,何须过问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