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所著一部自传小说。它通过小英子这个小女孩的眼光,回忆了老北京城南的琐碎旧事,再现了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蕴含着作者绵延不绝的文化内蕴,是被公认的乡愁力作。
林海音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最具实力的女作家之一,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她五岁迁往北京,在那里生活了二十五年,经历北伐、抗战和内战,1948年回台后,她花了五十年回忆北京,并写下《城南旧事》作为这座城市的纪念。
《城南旧事》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1983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
《城南旧事》由五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记述了一个6-12岁女孩那双纯真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有童真的快乐,更有离别的悲伤,还有成长的惆怅。在这部书里,小英子关注的人物是疯子秀贞、小偷厚嘴唇青年、风尘女兰姨娘,他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为当时的邻里不耻,小英子却用孩童的善意和纯粹,关心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的命运担心。
今天,我就来解析一下这部小说的故事内涵,到底哪些因素促成了这部经典,让人常看常新,风头不减,以及我对于人生、人性的几点思考。
在我看来,童年是文学的永恒话题。童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像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短暂而易逝;为其短暂易逝,人们才更无限追思怀想;其次,小英子周边的人,虽然被社会视角贴上 “疯子”“小偷”“姨娘”等各种“恶劣”的标签,但透过这些标签,他们本身,也不过是社会洪流中无可逃脱的可怜人而已。
一、
“你要是看见小桂子就带她回来”:曾经勇敢追求爱情的姑娘秀贞,扑腾几下就被命运的旋涡裹挟着失去了生命。究其根源,是她没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一直活在别人的意志里。
6岁的小英子住在城南的一个小胡同。胡同有一家惠安馆,秀贞与住在惠安馆的北大穷学生思康相恋并生下一个女儿小桂子,家人在小桂子出生后就把她扔到了齐化门,而思康回家探病也一去不返。在这种双重打击下,秀贞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疯子”。
可是在小英子的眼里,“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还有两个和井窝子旁妞儿一样的两个小酒坑,连她拉我的手,也那么暖,那么软,她怎么可能是疯子呢!
在英子的协助下,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秀贞急切地带妞儿去寻找爱人思康,却双双丧命于火车轮下。
秀贞无疑是苦命的女性,她丧失了支撑自己的生命支柱:爱人、孩子,所以变得疯疯颠颠,说着糊里糊涂的大人听不懂的话。而英子却以她儿童的简单心理,关心、喜欢着秀贞,她完全进入了秀贞的世界 ,并寻找到了自己和秀贞相似的生活经历,用她善良的本性去体会、感知秀贞的痛苦:
我想起妈妈说过,我们是从很远很远的家乡来的,哪里是个岛,四面都是水,我们坐了大轮船,又坐大火车,才到这个北京来。那么秀贞所说的那个远地方,是像我们的岛那么远吗?小桂子怎么能一个人跑了去?我替秀贞难过,也想念我并不认识的小桂子,我的眼泪掉下来了。
英子用她简单的人生经历,和秀贞产生了“共情”。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这样定义“共情”:“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二、
我们看海去:瞎眼的老娘和一心只知道啃书本的弟弟都需要供养,吃窝头也常常上顿不接下顿,我可不是坏人呀!不靠自己的劳动去谋生,话说出来也没有底气。
从前的事儿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英子都会慢慢忘记的。
为了忘记想念,英子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上了小学。英子最喜欢的课文:
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
扬着白色的帆。
金红的太阳,
从海上升起来,
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英子没有见过大海,分不清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还是从蓝色的天空上升起来。也分不清厚嘴唇男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但以她儿童的眼光来看:
“他是穿着一身短打裤褂,秃着头,浓浓的眉毛,他的厚嘴唇使我想起了会看相的李伯伯说过的话:“嘴唇厚敦敦的,是个老实人相。”我本来有点怕,想起这句话就好多了。“
厚嘴唇男人,何尝不是个可怜的穷苦人?他有个瞎眼的娘,有个一心啃书本的弟弟要供养,娘儿仨,吃窝头都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走到这一步?之所以问一个孩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也是因为他心里的道德天平发生了动摇。毕竟,偷,不是一个正经人做的事儿;然而,不偷,他又能做什么呢?
英子很疑惑,说他是好人,他却偷了东西;说他是坏人,他又艰苦的供着瞎眼的老娘和弟弟读书。
“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
英子给他念“我们看海去”,他也喜欢这课书,他们订了“我们看海去”的约会。厚嘴唇男人很信任英子,英子却无意中“出卖”了他。英子在他被抓的时候躲在门里面哭,再也不能和他一起看海了。
“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做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晋书·惠帝纪》中记载: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蛤蟆在官家地叫唤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叫唤就是私人的。天下灾荒百姓饿死,却有人问: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三、
兰姨娘:天底下男人没好的。四海茫茫,出来了我又该怎么样?只有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什么时候实现都不晚。
兰姨娘三岁时为救病哥哥,被亲娘卖给人贩子,25岁,却跟了68岁的老施。
“我想到去年七月半在北海看烧法船的时候,在人群里跟妈妈撒开了手,还急得大哭呢,一个人怎么能没有妈妈?三岁就没了妈,我也要哭了。”
小英子的善良总是推己及人,而妈妈却有些酸。然而,这个兰姨娘在烧烟泡时被爸爸捉住了“朱砂手”,英子立刻想到了妈:
妈站在大炉灶前,头上满是汗,脸通红,她的肚子太大了,向外挺着,挺得像要把肚子送给人。
兰姨娘烧烟泡的手法是娴熟的,而妈把炒熟的菜装在盘子里的手法也是熟巧的,她完全不知道刚才那一幕让英子多么同情她,英子的泪眼中,妈妈的形象模糊了。
英子撮合兰姨娘和德先叔成了一对,俩人一起离开了北京。她 “娇羞地笑着”,扮成女先生的样子,温婉知性,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摆脱了那种“刮男人的钱、毁男人的家”的生存模式。
“选择决定命运”。心理学上有个自我选择效应,是说人一旦选择了某条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
兰姨娘身世可怜,处于风尘中,但她渴望自由自在,精神独立的生活,不愿意把年轻的生命埋在老施家,说“男人没一个好的”;当她有机会拥抱那种生活时,便毫不犹豫地抓住了。
四、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儿,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宋妈是小英子和弟弟的奶妈,她把自己的小栓子和小丫头子留在老家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挣的钱全部交给家里的男人,满怀期待地要接小栓子来北京上学。“”
“你上京来的时候,看见我们小栓子好吧?”
“嗯?”他好像吃了一惊 ,瞪着眼珠,“我倒没看见,我是打刘村我舅舅哪儿来的!
“噢,”宋妈怀着心思地呆了一下,又问:“你打你舅那儿来的,那,俺们丫头给刘村的金子他奶奶着,你可听说孩子结实吗?”“哦?”他又是一惊,“没没听说,准没错儿,放心吧!
最后才得知儿子已淹死两年,女儿早就被卖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希望找到女儿,然而,没有一点点丫头的影子。
树阴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她总是吧手上的银镯子转来转去地呆看着,没有一句话。
一个母亲,遭此重创,已经呆了。后来,宋妈听了妈妈的话,希望能再生养,她坐上男人的毛驴,跟着他回家了。宋妈没有选择的权利,她似乎只是作为生育的工具而悲哀地存在着。
爸爸因为喝酒、抽烟染上沉疴,英子的小学生涯也到了尽头,毕业典礼,英子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代表班级去领毕业证书并致谢词,可是爸爸却没能来。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那我当个孩子呀!
院子里的夹竹桃和石榴因为没有爸爸的照料,花儿都落了。爸爸把责任传递给了英子,因为她是最大的一个孩子。花儿落了,爸爸不在了,小英子也长大了。
四、
林海音说:人生就像一块拼图,认识一个人越久,越深,这副图就越完整,但它始终无法看到全部。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谜,没必要一定要看透,却总也看不完。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给予他人善意,和被贴标签的人接触,换个角度看世界,才会发现人性之美。
很多美好的东西,从拥有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失去。但从失去的那一刻起,我们才真正成长了。
《城南旧事》也给我以现实的思考:不要相信别人眼中的判断,在那些“疯子“、“小偷”、“姨娘”的背后,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细读,也许,每个人都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读完,相信你也会有诸多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