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苏轼和朋友李常的知己情:簌簌无风花自堕,我思君处君思我

苏轼和朋友李常的知己情:簌簌无风花自堕,我思君处君思我

赏读苏轼暮春词,他和李常是灵魂知己,拿屈原作精神灯塔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

苏轼和朋友李常的知己情:簌簌无风花自堕,我思君处君思我

34岁的苏轼,给父亲守孝三年,此时回到朝廷,本想大有作为的他,正面对的是朝堂变局。他的恩师欧阳修已经不在朝堂上,被外放做官。

王安石为变法已经推行,并雷厉风行搞改革,想以最快的方式调整宋朝的利益结构,推行青苗法,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损害了部分老百姓的利益。苏轼的恩师欧阳修提出了青苗法的弊端,但是没有得到采纳。为了王安石改革的顺利进行,欧阳修被调往了地方。

苏轼本来就对这种为推行某项政策,而清洗老臣的作法不满,这很容易让人联想是政治斗争,而他也看到青苗法执行中的强硬和偏颇,更加重了这种理解。他忍无可忍,上书皇帝谈新法的弊端。当然持他这种观点的不是一个人。为了避免苏轼这群人干扰变革,铁血宰相王安石指使人参了苏轼一本。其结果,苏轼就和他老师一样调离了朝堂,去杭州做通判。

苏轼和朋友李常的知己情:簌簌无风花自堕,我思君处君思我

倒霉的当然不是一个人,还有李常字公择,而且比苏轼倒霉更早。实际李常和王安石私人关系很好,和苏轼也很好。李常比苏轼大10岁,此时是谏官,虽然形象矮胖,但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谏官中的小炮弹。他就是不满意王安石的新法,哪怕王安石愿意任用他,也被他回绝了,而且厉害的是,不但回绝还大张旗鼓地反对,其结果就是外放做官,比苏轼还早一年。

苏轼被贬到杭州时,这位李常正调往鄂州。李常转道杭州来看了一下苏轼,快半百的李常和苏轼有说不完的话,因为他们是诗友更是有着相仿遭遇的朝廷谏官,做了该做的事,操了还操心,贬到了不该到的地方,当然心里还是系挂着朝政。老友的到来舒缓了苏轼的郁闷之气,大家还是互相鼓劲,以看待未来的变化。

苏轼在杭州码头的园林送别李常李公择。这是春暮。苏轼虽然只有34岁,但面对李常,别有一种人生中年的暮春感慨。

苏轼和朋友李常的知己情:簌簌无风花自堕,我思君处君思我

“簌簌无风花自落,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尤其是李常,如果他只为保住官位,满可以对王安石的新法不做声。但是他反对,苏轼也反对。结果大抵是在意料当中,如果皇帝不改弦更张,他们就是落花。实际也是如此,但凡附和的都迅速提拔,火线上位。比起那些踌躇满志的后进,李常和苏轼典型是落花流水,春风不度。而且簌簌落花很有意思,是指花自然凋谢。李常和苏轼选择的都是一条从心之路。

自然这样的结果不奇怪。他们过时了。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我喜欢这样的大气明丽。那江边的落日照在了两个人坐着的身上。此时如果是上巳节,也很应景,两个诗友和被迫潦倒的文官,坐在亭子上,该发的牢骚和见解都发完了,但是剩下两个真实的人,去看春天落落余晖,那远处的青山一带在斜阳下露出了坚毅的身影。这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的傲然。

其实他们心中还是有底气的。他们就是青山,不随着花开花落缭乱,反而这是难得的局外之景,互为友情和人生勉励。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舟孤村,月暗孤灯火。”

这是苏轼想象中李常将要面对的去往鄂州的行程,山一程水一程,峰回路转,此去艰险寂寞。实际未必是孤舟前往赴任,宋朝的水运非常发达,官员水路,通常是大船。但是这显然是想象中的人生路和仕途。

李常此次去鄂州,虽然没有回朝堂,但是行政级别还是升了一个档次。但是谁又知道将来会发生些什么?李常和苏轼一样,是有自己坚持的人,但他们一样被抛掷在江湖之远,无法对朝政起影响作用,而且分散在各地,只能凭借心中的理念孤独坚持。

孤独渔舟灯火,是李常的,也是苏轼的。

苏轼和朋友李常的知己情:簌簌无风花自堕,我思君处君思我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李常是去往湖北鄂州,这里有一个楚地名人屈原。如果你心中寂寞,你就想想屈原,那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向往。你此去屈原之地,是替他招魂,你若觉得寂寞,想想他,更何况,我和你也会互相怀念。我想你的时候,你一定会想我。

难得两个仕途中年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如此相知的基础上,是精神和心理的无尽支撑。我们都是楚臣,然而问心无愧。做人做事如此,又李常特地来看苏轼,人生纵然风雨,有什么坎迈不过去?

这首词一反苏轼的豪迈,但是更真实,更温润,更深沉,更有耐读的大气和感情的真挚。

此时李常和苏东坡并没有为自己的际遇消沉,反而都是惦记对方的精神和状态。

先贬官的李常不以年长来看望苏轼,苏轼回赠得是如此蕴藉,把屈原做比,勉励自己也是勉励李常。一直让我们在远离风云的地方,像青山一样等待云开雾散。

他和李常是灵魂知己,拿屈原作精神灯塔。

苏轼和朋友李常的知己情:簌簌无风花自堕,我思君处君思我

实际苏轼的际遇比他的词惨淡得多。

李常虽然外派做官,倒也没什么文字狱,十年岁月各地做官,努力搞好政绩。但是苏轼却卷入了乌台诗案的文字狱,险些性命不保。

12年后李常被召回朝廷,他想尽办法想让苏轼回朝。在礼部尚书的职位上,他点名要用苏轼,结果不通过。此时苏轼正在遥远的常州,刚刚解决温饱。李常相信苏轼,相信他对朝廷的忠心,也相信他的才干。

直到苏轼47岁,李常57岁,两个人才在京城里会面。苏轼正式东山再起,两个人离当初的送别已经13年了。

也算是两座青山,守到了云散月明的那天。

其实风雨永远不可能停止,但是我佩服的是两个人灵魂的相知相扶,一句楚魂,一句互思,看到了互相的你我,人生路上,有这样的朋友,不寂寞。

实际王安石变法也是为国家好,苏轼虽然历经磨难,却仍旧拜访了这位曾经对他打压过的名相,此时王安石布衣老人,还曾经救过苏轼的命,回首人生,无论王安石,苏轼,李常,都是屈原一样爱国的人物,这是宋史上奇特的地方。

苏轼和朋友李常的知己情:簌簌无风花自堕,我思君处君思我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6330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