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美好的爱情永远值得人们的追求,哪怕跨遍千山万水,只要能够找到能和灵魂共鸣的异性,也是一种无以伦比的幸福。许多人终其一生想要寻找的也只不过是精神和灵魂的共鸣者。
对于鲁迅来说,世人皆知他有一个比之要小十七岁的小师妹也是妻子许广平,两人琴瑟相和,一起在文学的道路上大步前进,谱写了才子佳人的动人故事。
但是对于这段婚姻,世人也有着许多的非议,因为许广平并不是鲁迅的原配。在其之前,鲁迅先生还有一个叫做朱安的妻子。
可悲的是,朱安虽然是鲁迅先生的原配,但他几乎没有享受到作为妻子的任何权利,成了这段本不该有的“感情”的牺牲品,以至于在1936年鲁迅身故的时候,朱安说了一句著名怨言,而她本人也为这段错位的“婚姻”独守空房四十一年。
一、朱家有女非良配
绍兴的周家曾经是一个大户人家,鲁迅就是周家的后人,他的祖父曾经高中进士并做过县令,可以说是光耀了门楣,并且奠定了鲁迅小时候稳定而富足的少爷生活。
虽然鲁迅的祖父在后来因为科场舞弊案受到了牵连,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也就是死缓,周家也因此而开始衰落,但毕竟祖上也阔过。
生于1878年的绍兴姑娘朱安比鲁迅足足要大了三岁,朱家也是一个官宦之后的家庭,她的祖上也出过一些县令之类的地方官,家境毕竟优渥,而且家里也经商,日子十分的富足。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朱安十分的传统,很受家族的影响,循规蹈矩的学习女红、刺绣、烹饪等一些封建贤淑女子必备的技能。
随着鲁迅一天天的长大,鲁老太太开始关心起儿子的婚姻大事,毕竟在哪个年代,十几岁就结婚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另一边的朱家也发愁着自己宝贝闺女的婚姻前程,在朱家人看来,女人嫁的一个好夫家,觅得一个好夫婿就是好的前程。
朱安四五岁的时候,还处于满清统治下的中国社会依然传统又封闭,幼小的朱安被家人按着强行裹脚,像所有封建社会的女人一样,开始了三寸金莲的痛苦之路。但是自幼受到熏陶的朱安并没有对此有太多的疑问,她只是强忍着疼痛,留下了泪水,却接受了这样的命运。
或许从朱安裹足开始,她和鲁迅注定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在清朝末期,社会激荡,人人思变,整个社会也处于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之中,各种先进思想和寻求变化的人们不断的冲击着脆弱的封建统治。
1901年,已经年满二十却依然在读书的鲁迅被其母亲瞒着偷偷和朱家父母合了八字,定下了婚姻。在哪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即使是鲁迅也不能完全的违抗母亲的意志,否则就是不孝,更何况那时候的鲁迅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依然懵懂。
但是, 原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即使是强拉到一起,也最终难以结成良果。虽然鲁迅不能反抗母亲的安排,但他可以用冷暴力去处理这件事,在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看来,这样的婚姻根本就是毫无感情基础的坟墓,两人见见面都几乎没有,何谈交流和交往。
“幸福的婚姻不仅需要交流感情,也要思想交流,把思想关在自己心里,也就把妻子推到自己的生活之外了”,在鲁迅看来,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结合是空洞而没有灵魂的。
由于鲁迅于订婚当年就考取了日本的留学生资格,并且拿到了奖学金,所以鲁老太太也不得不以儿子的学业和前途为重,推迟了本该1901年就完成的结婚仪式。鲁迅曾经给母亲提过两条要求,让朱安放足,并进新式学堂学习。
这实际上也是鲁迅对于这段莫名婚姻的一种救赎,如果朱安真的能够学习,或许两人之间会有共同的话题,进而培养出一些感情也未可知。
但是,朱安恪守传统,最终还是无动于衷,对于鲁迅来说,这样的朱家小姐绝非良配。
二、毫无意义的婚姻
1906年,鲁迅被母亲用生病的理由骗回国,这次的回国他也终于完成了结婚仪式。或许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意愿,也或许是为了尽孝,不让老人家心寒,鲁迅最终还是屈服了这段撮合之缘,和朱安履行了成亲仪式。
只是,鲁迅在成亲的第二天就搬到了书房去睡,第三天就离开了家前往日本。这种决绝的做法使得朱安犹如当头一棒,成为了旁人的笑柄。
可以想象的是,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怨言和满腔怒火完成的这次成亲。但是面对母亲的强硬撮合,这也是他能做的最大让步了。从此之后,朱安和鲁迅几乎就没有在一起正常的生活过,更不用说为他生下一儿半女的。
三年之后,鲁迅再次回国,但是面对已经是他妻子的朱安,鲁迅冷若冰霜,几乎没有半点的好感和改变。虽然鲁迅对他并不好,但是朱安或许受到传统的教育太过深重,他坚定认为“嫁鸡随鸡”,既然已经嫁到周家,那就终生是周家的人。
在鲁迅母亲大寿的时候,朱安曾经盛装打扮的出来,扑通一声就跪下,眼神特别的坚定,声言自己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要尽媳妇的本分,要侍奉鲁老太太。
在某种程度上说,也许是鲁老太太害了朱安的一生,或许她嫁一个同样传统的夫婿会生活的更愉快更有血有肉一些。鲁迅曾经说只是把朱安当成母亲送给他的礼物,但是在他成亲之后,又将这个礼物还给了母亲。
事实也的确如此,朱安和婆婆鲁瑞,两人朝夕相处,度过了大部分的日子。但是这样的婚姻对于鲁迅,对于朱安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和痛苦,是毫无意义的。
这样的婚姻悲剧让人感慨万千。而朱安在愁怨了大半辈子之后,在鲁迅逝世后,却说出了让人感到无限凄凉的著名怨言。
三、朱安无奈又无助的旷世怨言
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离开了人世。鲁迅去世后,周家的生活一落千丈,为了改善一下拮据的日子,朱安一度想要将鲁迅的著作卖掉。
闻讯而来的许多文化界人士极力的劝阻着朱安,然而,面对众人要求珍重保护鲁迅遗物的时候,朱安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将多年的怨气、愤懑和不满全部倾泻而出。
朱安说:“你们总说鲁迅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我呀”。此情此景,不免令人闻者落泪,见者伤心。朱安等了鲁迅一辈子,最终也没能等到他的“回心转意”,反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鲁迅和师妹许广平结婚生子而无能为力。
这样的挫败感即使是放在一个传统又封建的女子身上也未免过于残酷。但是,她也只能徒叹奈何,最后,朱安还是保留了鲁迅的著作,可见其人的善良天性。
小结: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对于朱安来说,鲁迅先生虽然不是风流潇洒的杨过,但是她又何尝不是为了这样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而误了终身幸福呢?有时候,或许人应该想的更多一点,才能走出命运的死胡同。
我们无法用道德去评价这段婚姻的对与错,这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但是朱安的悲剧虽然有时代的因素,也有其过于执着的原因,如果我们在感情上能够更豁达一些,看的更远一些,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在新时代的今天,惟愿所有女性朋友擦亮眼睛,不要盲目的陷入爱情的泥潭,最终误了终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