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小时候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时,一个据说名叫上官尚光的小孩,不小心掉进装了水的瓮,其它小孩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情急生智,搬起一块大石头,砸破水瓮,救了小孩。这就是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是很多人认识司马光的起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司马光在政治上被后人视作强硬的守旧派,他几度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
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
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无果之后,上疏请求外任。他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时间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总的来说司马光适合为儒而稍不适为官,为人品德刚正、学富五车,极具学者风骨。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司马光过于木讷,不解风情。其实不然,司马光只是不善于表露而已,不信看下面这首词: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这首词的词牌是西江月。司马光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这首词算得上是他的代表作。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
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像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
下片意思是说:此番相见后相思更甚,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只见深深庭院中斜月高挂,寂静无声。
下片开头便是千古名句,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后人看了这首词,就拿司马光开玩笑:“此公风情亦不薄”。
这首词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
作者词中很克制,用语平淡,含蓄不露,正是“发乎情,止乎礼”。可是却写出了相思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