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迅速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定,陕北红军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今天笔者来谈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兵力问题。
也许有很多读者会说,这不是早就清楚了吗?八路军一共有三个师、4.5万人,其中3.6万人开赴前线抗战,9000人留守。
但这数据是按八路军的编制上报给南京老将的。可以说,我军在上报的数据上打了埋伏。
1939年8月25日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两周年纪念日,军委总政治部编写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概况》,作为向中央汇报的材料。这份材料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红军改编问题。
接下来,笔者根据相关材料,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些埋伏打在什么地方?
一、红军兵力的发展
(一)长征会师时的兵力
众所周知,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时,红军总兵力并不多。
1.损失最大的是红一方面军,从出发时的8.5万人锐减到0.7万人(不含红五、九军团),在哈达铺甚至一度取消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改编为陕甘支队。编入陕北红十五军团后,兵力达1.1万人(红十五军团兵力为0.43万人),这才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番号。
2.其次是红四方面军,经历了南下百丈关之败和转战甘孜炉霍、三过草地,减员众多,兵力从8.2万人锐减到3.4万人(含红五军团改编的红五军0.38万人)。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直属队及5军、9军、30军共计2.18万人组成西路军离开陕北,留在陕北的只有红4军、31军共计1.22万人。
3.红二方面军由于指挥得当,兵力折损不多,红二、六军团在抵达陕北后还有1万人(含原红九军团改编的红三十二军0.2万人)。
综上所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红一方面军有1.1万人(合编红十五军团),红二方面军有1万人,红四方面军有3.4万人,合计5.5万人。西路军2.18万人离开陕北后,陕北红军还剩3.38万人,长短枪2.59万支。
(二)会师后到抗战前红军的扩编
红军极盛时有30万人,会师陕北后只剩下不到3.5万,这对保卫根据地是非常不利的。为此,红军也在想办法扩编。
一是升级地方武装,抗战前,我军相继将陕北游击队、赤卫队、县苏维埃警卫营等编入红军正规军序列,分别编成红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四个军,陕北独立一师、二师等两个师,陕甘宁独立一、二、三、四团等四个团,共计0.87万人。
二是东征扩红,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开始东征,至5月结束。在三个月征战时间里,红军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1.3万余人,扩大红军0.8万余人,筹款50万元。
加上东征前扩军0.3万人,补充晋绥军俘虏0.3万人,刨去东征牺牲、掉队造成的减员,红一方面军在东征结束后兵力发展到2.2万人。当时彭总甚至打算恢复红三军团番号,军委出于打破山头的考虑才没有同意。
三是西安事变后大力扩红。从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到1937年8月25日红军改编,陕北红军有长达8个月的休整时间。红军利用这段时间大力扩红,兵力发展很快。
早在西安事变期间,为了防止中央军进犯,红军接受东北军、陕军的邀请,进入富庶的关中地区驻防,从咸阳、西安、周至、富平、三原吸收了不少人参军。红二军团六师驻守泾阳时,政委廖汉生独自一人跑到咸阳城里扩红,当即招收两百人参军。
(三)改编八路时红军实有兵力
1.红一方面军:方面军直属队和特务团、骑兵团、红74师计0.5万人,红一军团计1.1万人,红十五军团计0.7万人,总计2.4万人。
2.红二方面军:方面军机关和直属特务团0.15万人,红二军团0.45万人、六军团0.35万人、32军0.2万人,共1.15万人。
3.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骑兵团0.08万人,红4军0.6万人、红31军0.8万人,共1.48万人。
4.陕北红军:陕北红军4个军、2个师、4个独立团共计0.88万人,陕北地方部队共0.53万人。共计1.41万人。
5.军委系统:红军大学、红军教导师(即原红军步兵学校)学员共计0.5万人;各残废院人0.2万人,军委直属机关、警卫团共0.3万人,计1万人。
以上五个系统,合计为7.4万人,枪支4万支。但这并不是陕北红军全部力量。
西路军在甘肃失败后,经我党全力营救,有4700余名被俘人员在1937年底前重返陕甘宁根据地,另外有900余名零星失散人员陆续归队,总计0.56万人。
算上西路军归队人员,红军在改编八路时实有8万人。
二、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编制兵力及分析
(一)八路军编制兵力
1.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辖343旅0.65万人,344旅0.5万人,计1.15万人。加上师部直属部队,计1.55万人。
2.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辖358旅0.5万人,359旅0.5万人,加上师部直属部队和教导团,计1.4万人。
3.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辖385旅0.6万人,386旅0.57万人,算上师教导团和直属部队,计1.3万人。
以上兵力共计4.25万人,加上总部直属机关和警卫团0.35万人,八路军按编制一共有4.6万人。
(二)和红军编制差异分析
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来了,国军按丙种师编制发饷,企图限制红军发展,红军原来8万人,只承认4.6万人的编制。
1.红一方面军原有2.4万人,改编为八路军后只有1.55万人,不含直属部队只有1.15万人,人数缩减了1.25万人。
2.红二方面军实有人数1.15万人,改编为八路军后不含直属队只有1万人,人数缩减了0.15万人。
3.红四方面军实有人数1.48万人,改编为八路军后不含直属队,实有1.17万人,缩减了0.31万人。
4.陕北主力红军0.87万人,除红二十八军编入716团2营外,其他全部编入3个师的师部直属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
5.西路军归队人员0.56万人、陕北地方部队0.53万人,军委系统的红军大学、红军教导师(即原红军步兵学校)学员0.5万人,各残废军人院休养人员0.2万人,共计1.79万人,国军并不发饷,也不承认其编制。
合计有3.56万红军战士不被国军纳入八路军序列,成为所谓的超编人员。
三、如何解决超编人员
(一)增设编制
红一方面军在改编中被压缩最大,因此办法也最多。改编八路前,红一军团下辖红1师、2师、4师,其中2师和4师分别被改编为685、686团。红1师兵力有0.17万人,分散到各团中也不合适,因此单独设立了独立团。但独立团不在国军序列中,无法拿到国军军饷,全靠自己找钱。
115师麾下还有骑兵营(0.2万人)、特务营(0.2万人)、教导队(0.2万人),按国军编制,丙种师的师直部队为三营三连,即辎重营、工兵营、炮兵营、骑兵连、特务连、通信兵连,没有教导队编制。
115师为了最大限度吸纳编余人员,将骑兵、特务两连升级为营,并单独设立师教导队,总计吸纳红一方面军的编余人员达0.77万人,使六成以上被压缩的人员有了着落。
类似的还有129师的骑兵团、教导团、特务营和120师特务营、教导团,359旅特务营等,其中129师教导团吸纳了改编时和东进抗日初期归队的全部西路军战士。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自行增加编制的形式,红军解决了2万被压缩人员的工作。
(二)组建抗大总校及分校
红军大学、红军教导师(即原红军步兵学校)五千学员
全部转隶为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不少红军编余干部和战士也到抗大学习,仅红一方面军就派了3400多名干部战士到抗大学习。到1939年2月,先后有1.2万红军编余干部到抗大轮训。
从1938年11月开始,由于全国各地到延安抗大学习的人员暴增,抗大又相继组建了十二所分校,每个分校学员有两三千人,其中编余红军干部计有五六百到一千人不等。这批人奔赴各大根据地,很快成为军政骨干。
(三)动员部分干部战士回原籍工作
由于陕甘宁边区较为贫瘠,也养不了很多人,因此改编
八路前后,我党动员了不少人回原籍工作。原红四方面军战将、红四军副军长刘世模,原红一军团战将、在智取遵义中立下大功的军委警卫团团长朱水秋等人都被组织上派回原籍。此外八路军中还取消了原红军中特有的管理员等编制。
据廖汉生回忆录记载:我们六师师部原有一位诨名叫猴子”的管理员,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长征中为了保障同志们的吃饭,他自己吃了不少苦,挨了不少饿。
部队改编后团部没有管理员的编制,按规定必须送他走。他不愿走,我也舍不得让他走,可又不能不去动员他:“团里没有你的编制了,你还是走吧,你不走连饷都没得拿。”
他却态度坚决地对我说:“我要跟你们上前线。我当红军这些年从来没发过什么饷,还不是照样干革命?打日本强盗,没有饷我也干!”他再三向我恳求,几乎要哭出来了。
我被他的抗日热情深深打动了,做主把他留了下来。国民党当局不给他发饷,我来发,从我们几个团干部的饷里分出一些给他。以后,这位不发饷也要上前线的好同志英勇牺牲在抗日沙场上。可惜我记不得他叫什么名字了,只记得他的诨名叫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