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十月的一个夜里,在北宋的都城开封,上演了一幕疑是弟弟为夺皇位而杀兄的血案。这天夜里宋太祖赵匡胤甚是无聊,于是派遣了太监去叫来了晋王赵光义前来共饮。期间兄弟二人摆下酒席,觥筹交错。酒后之后,宫人看到了宫内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当天夜里就传来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次日赵光义火速地宣布自己登基即位。
一个晚上的时间,竟然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故,以致于后人不得不怀疑,赵光义弑兄夺位。那么历史上的斧声烛影真的是一场阴谋吗?还是后人的无端揣测呢?
探讨这个问题前,不妨先看一段史料。据僧人文莹所著的《续湘山野录》记载:“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日:‘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枢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 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这个僧人文莹距离赵匡胤在位时,也就100余年。关键他“交游尽馆殿名士”常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其中不乏当朝重臣,从这些大臣口中得到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史料,所以他所写的《续湘山野录》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从他的史料记载当中,有三个疑点可以证明赵匡胤死得有点蹊跷。其一是,赵匡胤死前身体无病,所以才能邀请赵光义酌酒对饮,说明了赵匡胤之死事出突然;其二是,赵匡胤死前,只有赵光义在场。赵匡胤在睡眠中死去,其时赵光义“留宿禁中”,只有他有作案的可能,有作案的时间和条件;其三是天明后请近臣看遗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是为了证明属正常死亡,不是谋杀,然而“如出汤沐”,似乎证明尸体是洗过的。果真如此,从将五鼓死到晓,时间很短,为什么如此匆忙洗尸呢?这不是有意抹去谋杀的痕迹吗?
除了这段记载之外,当天晚上皇宫内,其他人的反应也是极为反常的。有种说法说,当天晚上赵匡胤驾崩之前,他的皇后派出了太监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是王继恩并没有去叫赵德芳,反而是去叫晋王赵光义进宫。并且跟赵光义说明,赵匡胤身体快不行了,让他赶紧进宫,争取皇位。最终宋皇后等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大吃一惊的宋皇后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按这个说法,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出赵光义是早有准备的,身为皇宫内的太监王继恩早就被他给收买了,夺位之心不可谓昭然若揭。
再看一下,所谓的“金匮之盟”之说。当时赵光义登基即位时,并没有得到任何遗诏。等到了赵匡胤死后的第六年,丞相赵普拿出了所谓的“金匮之盟”。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赵太后担心赵匡胤死后,儿子尚未长大,君权再次为权臣所掌控。于是规定,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即位,赵光义死后由赵光美即位,然后再让光美传位给德昭,这样大宋江山才可以永固。但是这个“金匮之盟”却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当时的赵太后已经六十岁,赵匡胤三十九岁,赵光义二十七岁,赵德昭十岁,当时太祖如果病危,两人商议遗诏,完全可能,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太祖身体很好,屡次出兵亲征,太后如何能预见赵匡胤必然短命呢?如不短命德昭年已长成,就不存在周世宗传位幼子的危险,为何要写这样的遗诏呢?
至于赵普为何会有这样一份遗诏呢?主要是他是赵匡胤的人,赵光义即位后,他的地位骤降,同时还受到了政敌的排挤。作为一个“李斯氏”的丞相,他自然心有不甘。为此他投靠了赵光义,知道赵光义目前最需要的便是合法的继承权。凭借自己是赵匡胤的身份,拿出了所谓的“金匮之盟”,让世人都认为赵光义即位时名正言顺的。果然在“金匮之盟”拿出来之后,赵普便得到了赵光义的重用。同时赵光义为了让皇位在自己一脉流传,于是借故逼死了弟弟赵光美、以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