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改火,是在寒食节还是在清明节?
东风行云,春雷布雨,时节临近寒食节和清明节。当代人知道清明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的日子,但它的来历却不太清楚,为什么是清明这段期间呢,还不是其他节气和时段呢?
环境是历史人文发展的重要因素。先秦之人依山傍水而居,生活食物多依赖自然。通过客观的经验,发现仲春季节雷雨增多,多山火。山火引起的火灾是上古重要的灾难之一,人们敬畏火神,特地将手上保存的火种熄灭,以祭祀天神和火神。所以山区仲春季节不准燃火,从信仰到法律层面都落实着防火禁火这一重要的措施。
而且这个措施很有仪式感,仲春禁火,暮春重新取火时,要用榆树新木取火,将火种分发。这其实也是对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一种崇拜和缅怀。
而清明节气,是重要的节气点,是仲春和暮春的分野,改火仪式往往就在清明节。唐朝的皇帝分外注重改火。
“春城无处不飞花,日暮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朝韩翃《寒食》
今天来谈这首诗,是里面有个特殊的宫廷掌故,就是改火和新火究竟是什么时间。实际是清明节。但是得到皇帝青睐的权臣,可以提前在寒食节的黄昏和夜晚得到皇宫送来的新火种。这个并不算皇家违规,因为重新取火是需要时间的,为了清明节次日,百官都能得到火种,肯定皇宫会提前准备。
送火的仪式非常典雅华丽,人马锦绣,踏过长安的街道,给功勋权贵和王侯送去火种,浪漫而威仪。
实际正是和百官分发火种是清明节当天。
“上苑连侯第,清明及暮春。
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颁赐恩逾洽,承时庆自均。
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
宠命尊三老,祥光烛万人。
太平当此日,空复荷陶甄。”唐朝史延《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清明这天给百官赐新火是豪华的仪式。类似现在奥运会点火仪式。并非是火种难得,是这种仪式表示皇帝顺天承运,礼敬自然。当然火种和火炬一定庄重别致。所以有无数的官员都记录了这一盛况。
而且可以从诗里推出火种和火炬,是蜡烛做成红色的花和绿色的柄,由侍卫护送。
“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新。”
“朱骑传红烛,天厨赐近臣。”
这都说明了这种仪式的浓重。皇宫之外,当然是根据不同的地方,有的地方会有重大的仪式,普通老百姓自然在禁了热食之后,开始生火燃灶,家家炊烟。
“寒食千树雪,清明万户烟。”暂停键之后是浩大人间烟火气。
那么寒食节肯定是和古代的禁火有关。禁火远远起在寒食节前,但是强化寒食节的,是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春秋时介子推忠诚辅佐晋文王,但是功成身退,回山和母亲隐居。晋文王求贤若渴,放火烧山,希望介子推出山,结果发现介子推被烧死。为了纪念这位忠孝两全的大臣,晋文王将这天作为纪念,全民祭奠,只吃冷食。故称“寒食节。”
实际一方面强化了山林禁火,另一方也起到人们的精神教化作用。在祭祀介之推的风俗中,人们自发也祭奠自己的祖先。这是寒食节祭祀先祖的源头。
从这里可以看到,传统寒食节祭祀祖先是不烧纸钱的,不用明火的。
唐朝有很多寒食节祭祀的诗,都谈到不烧纸,大家上坟拜祭。只有少数地方例外,比如岭南和广东,那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大部分山林属于部落自治,禁火的传统和法令到不了那里,所以有人寒食节发现那里的祭祀,还在用火。
寒食节祭祀祖先就流传了下来,但是古中国幅员辽阔,有时候未必能在寒食节左右就能回到家乡,而清明节改火之后是可以动用火纸的,所以清明节的祭祀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寒食节那天以禁火禁烟,吃冷食,郊游踏青为主。
“无月无灯寒食夜,夜深独立暗花前。
忽因时节惊年几,四十如今欠一年。”唐朝白居易《寒食夜》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宋朝王禹俏 《清明》
这两首唐宋诗都谈到了寒食节,不动火,白居易的寒食夜一个人坐在没有灯光的花前,而宋朝的这首,则是寒食夜求来的新火,在清晨点亮读书灯。
随着清明节的祭祀,可以烧纸祭奠先人,显得更有仪式感,寒食节逐渐就融入了清明节。而清明节的改火仪式也就弱化了,成为以祭祀踏青为主题的全民风俗节日。清明节的祭祀也扩展到前后10天左右,明清两代,不再有禁火的约束。
当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寒食节没有太突出的地位。但是随着清明节左右扫墓烧纸引发的山林火灾时有发生,追本溯源,最初的寒食节是祭祀的本源,也是禁火的,温故而知新,人们更该文明祭祀。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