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第一次阅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其时年少的我只为文章清新流畅的语言所倾倒。直至自己求学于他乡,《项脊轩志》中那份悠长而浓郁、剪拂不断的对亲人和往日家庭生活的真挚追思才为渐染风霜的我所体会。文章中对于亲情和家庭生活的刻画静水流深,于平淡处见真情。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家庭元素和亲情描写
(1)静谧安宁的项脊轩
古人重视桑梓故里,对于家庭的记忆往往始于宅院故居。归有光也从自己的书斋——项脊轩入手开始描写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回忆。项脊轩得名于书斋的逼仄、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就像人身体的项与脊;同时归有光的十五世祖先归道隆在宋朝时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此名也是在对自己的祖先表达敬意。
归有光描写项脊轩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先描写项脊轩的狭小、简陋。项脊轩仅有方丈大小,只能供一人居住,下雨的时候屋顶尚不能遮雨,雨水顺着上面的瓦砾漏下来。
项脊轩又地处偏僻,难以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时房屋里就已经昏暗。但项脊轩却自有其动人之处,这个貌似寻常的“旧南阁子”经归有光稍加修葺,便焕然一新,洋溢着“家”的温馨,也积聚着对于“家”的期望。
在温情的眼光和注视间,简陋狭小的项脊轩也笼罩了一层美好的面纱,这里景色静谧优美,犹如世外仙境。室内日光照耀,兰桂竹木杂植于庭前,桂影斑斓,月色如水。归有光于此处端坐读书,自然油然而生遗世独立之感。
项脊轩是一个可以让人见之忘俗之地,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归有光于项脊轩之中所感受到的就是这种物我皆忘、逍遥自在的美好体验。
在项脊轩之中,归有光进可以读书学习、为士人出仕济世的理想和道义而刻苦努力;退可以修身谋心,归隐于偏地、忘我于自然,举目望去便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恬然美景,“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当人绝对自足、不依靠任何外物就可以独立完整存在时,人就获得了精神世界里的最大自由和超越。
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到了宋代理学,士人们便更加注重“存天理,去人欲”,人要不受外界和内心欲望的干扰去追寻理,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可以说,项脊轩也是归有光这样一位深受儒道两教影响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理想的栖居之地。
总之,项脊轩的外表逼仄、条件简朴和它悠然的风景、给作者带来的美好精神体验是这座书斋并不矛盾、相互补充的两个侧面,这也象征着作者安贫乐道、以诗书自娱、内心充盈不为外物所累的精神特质;同时,当归有光用温情的笔触来描写项脊轩时,也正表现出了他的爱屋及乌。
人对于死物的感情往往是离不开现实生活和人际间情感的,归有光也是在借着一座历史古老的书斋表达自己对于家庭由衷的眷恋和依赖。
同时,这座小小的项脊轩也是归有光家族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间变迁起伏的一处见证。项脊轩是一座“百年老屋”,历经百年间的时光剥蚀和风雨冲刷,在沉默的伫立之中见证着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家族的分分合合、兴衰起落。
归有光的家族是历史悠久的诗书清流之家,归有光的祖先自唐以来一门兴旺,世代居宫,家族大而礼法严,地方人称“县官印不如归家姓 ”(《归氏世谱后》)但是在归有光的青年时期,伴随着这位青年成长的却是家庭不断衰败、甚至最终走向分崩离析。
归家原来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族人之间相处亲密无间。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间暗地之间潜在的矛盾和冲突也在增加。渐渐地,归有光的伯父、叔父们都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每一家里养的狗都把其他庭院里的人当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客人们要去吃饭还要绕过厨房。
庭院中开始被篱笆隔开,后来又砌成了墙。就像归有光自己的感慨那样,
“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相离之害 , 遂及于吾子……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家谱记 》),
家世的衰败往往是与社会的治乱联系起来的,大势所趋之下,非人力所能挡。
古人向来是最注重家庭观念的,一家人住在一起、“四世同堂”也往往被当做最大的幸福,而一个分家而居的家族是会被视为异类的。而且归有光本身又是极其注重家庭观念的人,对于一个渴望家庭团圆的人来讲,家庭分崩离析、亲情日益淡漠的现实是世间最令人伤感的画面。
曾经亲密无间的家人之间有了隔阂和矛盾,心灵之间的防备随着庭院里的砖墙一起越筑越高,直到密不透风、再也无可挽回。归有光对此痛心疾首,他曾经说过:“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渊而末分,口多而心异”。
是啊,归家曾经是如此和谐的大家族,亲人之间相处融洽、时时刻刻可享天伦之乐。
然而最终却仍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分崩离析的道路,原先最令人神贻的亲人之间的相处成了暗潮汹涌的勾心斗角,原本庭院之中温馨美好的景色也都因此而被破坏瓦解,成为了每一个追忆家族过往的人的伤心之地。亲人间的和睦与温馨的过往还历历在目,现实中这些温情却早已是烟消云散,人生至此,岂不悲夫!
况且归家自身也在不断地衰落。归家世代官宦,但至归有光这一辈时,家门已经不振。家中人已经很久没有考取功名、身处高位之人了。据归有光所言,归家的衰败是和家风的堕落密不可分的:归家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 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 ,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将入于禽兽之归”(《家谱记》)。
可见,归家的败落不只是仕途名望上的式微,更是家庭风气上的道德沦丧、斯文扫地。百年历史的诗书礼仪之家竟沦落到还不如普通人家风气的程度,“君子德泽,五世而折”,岂不令人叹惋!
家族的分崩离析、家风的堕落腐败、往日宁静景观的不存、亲情日益淡漠,这一切都展示着归家的全面衰败,而当这些都结合在一起展现在归有光的眼前时,又是怎样的一份唏嘘和悲凉啊!
归有光于项脊轩之中读书端坐,物我皆忘、怡然自得,但跳出这方清净地,满目间却尽是家族和睦的瓦解和种种的不堪。
项脊轩这座百年老屋见证着归家从煊赫一时到江河日下的全历史,它虽静默无言,但早已和这个日暮西山的大家族浑然难分。沧海桑田间,唯有这座古屋依然矗立着,为家里的人们提供一处方寸间的世外之地。
(2)对祖母的刻画与回忆
文章中对于祖母的描写抓住了几个动人的细节,用寥寥数语便使一位望子成龙、殷切慈祥的祖母的形象跃然纸上。
文中祖母琐谈中的语言是作者精心选择过的,几个对话都真切地表述着祖母对他的关怀。文中老人说的都是家常话,但如果留心分析的话,其实几句话里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流露的感情又极其复杂。
第一句话: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表露出的情感有诙谐、亲切、疼爱、对作者用功读书的,但也有一丝隐约的埋怨和担忧。
第二句话: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其中有对于家道中落的伤感、对归有光的期盼、鼓励,对未来的畅想。这两句话都体现了祖母对于归有光的疼爱、关切和殷切的期盼。
结合到归家的处境,祖母对于这个勤奋上进的孙儿是充满骄傲、期盼和疼爱的,她期望这个优秀的晚辈可以重新振兴门庭,不负先祖。祖母的这份感情在最后一句话之中展现地更加淋漓尽致,老人拿来了祖先的遗物——象笏,对作者说: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这里的先祖太常公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夏昶在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字仲昭,号自在居士,他受到明太祖恩宠,太祖为之更名昶。后来夏昶又受到文皇帝的宠遇,被推荐供事内省,授中书舍人。尝侍从皇帝出巡于南、北二京。宣德年间,转考工主事,仍供内直。
夏昶一生的经历可谓是成功士人的典型。祖母在这里说道太长公,并且把他留下的象笏拿出来,足以表现她对于归有光将来光宗耀祖的殷切盼望。同时志向高远的归有光也刻苦读书,一直怀揣着重振家门的希望。
但是现实却令人唏嘘,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
“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 的归有光对举业满怀信心,但他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命运始终不肯放弃对归有光的捉弄,以才学闻名于世的归有光竟“八上公车而不遇”,直至耳顺之年才考上了三甲进士。因三甲进士的出身不能授官职,名动天下的归有光最后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当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坎坷后,暮年的归有光回想起那个曾经壮志凌云的青年时期的自己怕也是百感交集。然而归有光作《项脊轩志》时仍处青年时期,其时的他对于自己的未来该是满怀期待的,他回想起祖母的话时,直接感受到的应是祖母对自己的疼爱和殷切的期望,这份亲情是沉甸甸的,让作者“长号不自禁”。
(三)对亡妻、亡母的追思
作者对于妻子的回忆则更加动人。文中关于妻子的部分是正文写完十几年后补充上去的,在写轩志的文章里最后把爱妻的事补上一笔,使之将成为永久的纪念,与文长存。
文章中的亡妻是归有光的第一任妻子魏氏,魏氏在与归有光结婚后,生活不很宽裕,但从无怨言,并且经常劝慰归有光。她和家中长幼和睦,“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请勒命书略》)。
文章最后写妻子去世之年种下的枇杷树如今已经枝繁叶茂。这样的结尾平实自然,但又余味无穷、用情其深。让人很容易想到庾信抒亡国之痛、羁旅之苦的《枯树赋》。草木依然,人世间却是阴阳两隔、沧海桑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归有光幼年丧母,他的母亲姓周名桂,“家世以耕农为业”。弘 治元年生,正德8年卒,只活了2 6岁。她十六岁嫁到归家,连续七年生了八个孩子,她常常皱着眉头说: “吾为多子苦!”(《先妣事略》)。为了不复妊娠,她生吞二螺却因此“ 喑不能言”。尽管人生有诸多不幸,但她仍勤劳温厚,对儿女百般疼怜,常日怀不离童稚,手不离纺线。
归有光七岁时丧母,对于母亲的记忆是很模糊的。因此文章中关于母亲的描写是借由老妪的话来展开的。母亲听见小女儿“呱呱而泣”,便“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是多么惟妙惟肖的刻画啊!读来便如见其人,母爱独有的温柔和体贴如春风拂面、沁人心脾。
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叙事手法
《项脊轩志》看似平淡,但运用了很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技巧浑然天成的应用使文章如静水流深、于平淡处见深情。
《项脊轩志》的抒情特色在于通过叙事而感情,作者把真挚浓烈的感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揉合在人物的声容笑貌之中。
文章中描写几位亲人的形象都是通过琐碎日常的生活细节构成的,这些生活中的片段看似平常而无意义,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文中所记之事其实是由作者精心地筛选、仔细选择过的。文章选取的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片段都是极具典型性的,寥寥数语间就把几位亲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叙事过程往往能准确地捕捉住日常生活中典型的细小情节、细微动作,娓娓而谈。这些细节使文章之中几位亲人的形象真实可感,增加了文章的生活气息,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从文字风格的方面来讲,归有光提倡唐宋古文,主张直据胸臆,信手写来,如写家书,“虽然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是宇宙一样绝好文字”。《项脊轩志》便是这一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见真情。
《项脊轩志》对于亲情与家庭生活的描写静水流深,平淡处见真情。人生几回伤往事,树影婆娑亭如盖。过往的时光就像逝去的雨,当我们回首往事时,物是人非,但仍有些故人在记忆的深处,恬淡却浓烈,是我们珍藏在心底里最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