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执掌朝政后半期,整个社会是什么样的面貌?我们通过一组晚清老照片,来为大家展示难得一见的历史细节。这其中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也有日常生活和平民百姓。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却过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大格格即庆亲王奕劻的大女儿,1883年嫁给札萨克亲王那彦图为福晋,生了二男二女。她性情温和,平时沉默寡言,在那王府很受爱戴,不幸的是1899年就病逝了,只活了30多岁。
据拍摄者记录,照片中的男主人名为Liu Ming Chuan,夫妻二人生了3个孩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清朝大多数皇帝以及慈禧太后都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因此一天24小时须有太监值守,随时承应主子的差遣。这处值房高不过墙,进深不足4米,低矮破旧,杂草丛生,疏于维护。
镜头里的黄鹤楼修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因此有“同治楼”之称。此楼“用苗地大杉木四十八根圆柱头为柱,不垒墩”,60个翘角向外伸展,如同黄鹤展翅欲飞,非常精美壮观。不幸的是,1884年,一场大火让它化为灰烬,直到100年之后才再度复建。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社会凋敝,大部分百姓都吃不饱穿不暖。他们3人能悠闲地抽烟聊天,不为吃穿发愁,已经很难得了。
1901年9月7日11时,在西班牙使馆,清廷全权代表李鸿章、奕劻与11国签订了《议和大纲》的“最后议定书”。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丑年,所以该议定书被称为《辛丑条约》。当时李鸿章患有严重疾病,身体极为虚弱,照片中的他精神困倦,颓然地靠在椅子上,无精打采。加之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心情沉闷,可以说身心两方面均遭受巨大打击,回家后病情加重,寒热间作,痰咳不止,饮食不进,不久之后就吐血身亡。
被慈禧太后从广州调到北京参与议和时,李鸿章已经78岁高龄,他的谈判对手又是欲壑难填的“豺狼”,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饱受侮辱,费尽口舌,到最后还是满足了列强全部的要求,可以说他亲历了“弱国无外交”的悲凉。
李鸿章把自己的名字写得挤成一团(左侧那个;草书其名,俗谓画押),整体看上去犹如一个“肃”字,这正与他的爵位“肃毅伯”相合。近两年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说在《辛丑条约》签字时,庆亲王奕劻一直发抖,不能写字。李鸿章拿过笔说:“王爷还年轻,路还长着呢,还是由我来吧。”其实这是小说家言,根本不是信史。李鸿章和奕劻同为清廷任命的全权代表,若无两人共同签字,11国列强就不会承认《辛丑条约》的效力。
这座箭楼的城台加城楼高度超过25米,高大巍峨,气势雄浑,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城楼东、南、北三面共开有68个箭窗。
载泽的夫人是慈禧太后的娘家侄女静荣,因此他很受太后的信任。在要不要立宪的问题上,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曾任度支部尚书、筹办海军事务大臣等职,是宣统朝廷的关键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