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彩霞
1993年底,对著名国画家关山月来说,最为痛苦。夫人李秋璜不幸病逝,他从此失去了相伴58年的爱侣。
那一天,他含泪写下挽幛:“敦煌烛光长明”。
从17岁嫁他为妻,到后来助他艺术腾飞,敦煌洞窟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
一
1934年,广州的冬天细雨仍旧缠绵,第93小学的老师关泽霈正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一篇日记让他顿生怜惜:
“父亲病倒了,没钱请医生,也许我要被迫退学……”
翻到封面,学生姓名是:李小平。
李小平16岁,是他班上年龄最大、成绩也最好的学生。
渴望求知,却因家境穷困饱受煎熬,对此,关泽霈感同身受。
他是广东阳江人,粤西海滨属风沙地带,沙滩经常被太阳晒得滚烫。小时候,因为没有鞋子穿,经常赤脚穿过沙滩,苦不堪言。
虽自幼便展露绘画天赋,但他只能选择读师范,毕业后当了老师。
对李小平,关泽霈起了恻隐之心。课后,他耐心地抚慰她,出钱为她父亲看病,还请求学校食堂,为她提供免费的三餐。
可即使这样,命运还是不可逆转。没多久,李小平的父亲就去世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债主找上门来,逼迫李小平:“没钱就拿人抵债!”
走投无路之下,李小平奔向了珠江边,准备一死了之。正巧学校一位杂工路过,这才救了她。
老师们同情李小平,让她住在学校,课余,兼做杂工。
那时,关泽霈带着弟弟也住在学校,李小平感激他,常常来帮他洗衣打扫。时间一长,彼此印象颇好。
第二年秋天,在老师们撮合下,他们结婚了。那年,关泽霈23岁,李小平17岁。
婚礼是大家凑钱办的,婚宴上,只有新郎一人——因为家里只有两件破旧衣衫,洗一件,穿一件,没有得体的衣服,新娘不好意思上酒席。
婚后,李小平承担了所有家务,帮丈夫照顾起年幼的弟弟。时间充裕后,关泽霈终于有机会拾起了自己最挚爱的画笔。
在广州一家裱画店里,关泽霈看到了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作品,遂动了拜师的念头。
借了一本学生证,他到中山大学听高剑父讲课。一次临摹时,作品受到高剑父赞赏。
得知他是冒名顶替来偷听,高剑父怜惜他的才华,对他说:“你明天不用来了,到我的春睡画院学,免收学费!”
从此,关泽霈成为高剑父的入室弟子,改名为“关山月”。
身边有爱人,手中有画笔,关山月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然而,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三个人,日子捉襟见肘。为了让哥俩吃好,李小平悄悄勒紧了自己的腰带。
一个傍晚,关山月看完画展回到家里,见桌上放了三碗米饭,他随手端起一碗就吃。
不料,刚扒拉了两口,他就呆住了——浅浅的一层米饭下,赫然反扣着一个小碟!
再一看,这是李小平常坐的位置。关山月一下子明白了!难怪平常吃饭时,李小平经常装作干活,一个人躲到厨房去吃!
一瞬间,他的心被浸湿了。
二
1938年,广州沦陷,那时,关山月正在湛江。炮火硝烟中,无法回到广州,他与李小平失散了。
得知老师高剑父已经到了澳门,无奈之下,关山月也追随而去。
栖身在澳门普济寺,因身无长物,他每天只能买一个面包充饥。寺里的和尚劝他:“不如出家吧,好歹有口饭吃。”
想到国内战火连天,妻子生死不明,关山月在灯下垂头不语。
良久,他叹息着说:“我妻子从小失去父母,无依无靠,跟我这几年,也没过上一天好日子,现在虽然失散了,但我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她!”
怀着满腔悲愤,关山月一边在异乡的庙堂学画、作画,一边连连给李小平写信。可是,寻妻信都如石沉大海。
有一天,关山月在澳门街上遇到一位朋友,这才知道李小平参加了广州模范团妇女连,参与救护、慰问等抗日活动。
几经周折,他终于打听到妻子所在妇女连的地址。
突然收到关山月的来信,李小平不禁泪流满面。
有感于身世飘零、国家动荡,关山月开始创作抗战题材作品。他用满腔悲情绘就了《从城市撤退》《中山难民》等一大批宣传抗日的作品。
“抗日画展”在澳门、香港相继展出后,引起了文化界高度重视,画家叶浅予、张光宇给予了充分赞赏和肯定,媒体称其为“岭南画界升起的一颗新星”。
一举成名天下知。关山月告别恩师回到国内,带着抗日画作,他奔赴韶关抗日前线,李小平也赶来团聚。
分别三年,见面后百感交集。那天晚上,关山月刻了一枚印章作为纪念,上书:“关山无恙明月重圆。”
患难夫妻情更坚。关山月执着于名山大川,李小平便伴随他走遍大江南北。
没有收入,生活困顿,写生路上,全靠李小平悄悄变卖衣物来维持。
1942年,关山月到成都举办画展,谁料,画展才刚刚开始,就被逼要展场租金。
正为难时,张大千来了。在定价最高的那幅画上,他贴上了代表订购的红条子。
张大千的肯定,给了关山月极大的鼓舞。画完桂林山水,又到贵州花溪,再沿岷江入川,漫漫旅途中,他和李小平执手相携,共闻花香。
为了画下黄果树瀑布的全貌,关山月不顾别人劝说,坚决爬上危岩。
李小平紧随其后,一步一步爬上去。她悄悄站在他身后,抓着他的衣角,防止他摔下去。
关山月终于画完了,李小平顿时松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因为紧张和害怕,自己的全身已经湿透了。
入川后,李小平得了肺水肿,关山月衣不解带,全心全意照顾她。他温情脉脉地说:“你原来对我那么好,现在该我对你好了。”
爱,是彼此精神上的共同成长。尽管几年来,像苦行僧一样流浪,但李小平从未抱怨过,反而受关山月影响,也爱上了画画。
三
在西南游历数年,关山月的艺术创作走上了第一个高峰。1943年,他决定进军敦煌。
不顾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李小平陪伴着他。
一进敦煌石窟,关山月就着魔一样地临摹,有时爬在佛龛里,有时半跪在供桌上。李小平负责给他递上纸笔、颜料。
石窟里没有灯,一过午后就什么也看不清了。为了加快速度,李小平找来蜡烛、油灯,高举着为他照明。
佛洞里不通风,十分闷热,关山月常常画得大汗淋漓。李小平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他,他头顶有蛛网,她悄悄替他拔开;他一舔嘴唇,她赶紧递上水壶。
可是,自己的嘴唇干裂,却丝毫也没有察觉。
在关山月影响下,李小平也迷上了那些菩萨、飞天。白天画累了,寂静的夜里,他们一起坐在石板上,听风声,听驼铃,谈感受,谈见解。
冰冷的石窟里,有爱,就有温暖。有了李小平的理解和默契,关山月的临摹速度更快了。
短短一个月,82幅壁画临摹完成。每一幅,都是在李小平高举的烛光下完成的。
多年后,关山月美术馆的一位负责人说:“去敦煌临摹,不是浪漫,也不罗曼蒂克,关夫人是陪着熬。苦啊!”
从敦煌归来,关山月举办了《西北纪游画展》,各界为之轰动。
徐悲鸿惊呼“画风大变,造诣益高”;
郭沫若则称他是“中国国画的曙光”;
朱光潜参观后称赞:“先生之画法,备中西之长,兼具雄奇幽美之胜,竿头日进,必能独树一帜……”
甚至,有人出重金要全部收购,被关山月断然拒绝。
敦煌壁画,是他和李小平爱情的结晶。此后,李小平取“煌”的谐音,改名李秋璜。
璜,是指弧形的玉器。
抗战胜利后,关山月回到阔别十年的广州,在广州艺专担任教授。1959年,他受邀来到北京,和著名画家傅抱石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
三个月,巨幅画作完成,毛泽东亲自为该画题字,大大提高了关山月的地位和影响,艺术成就蜚声中外。
谁料,告别了居无定所,衣食无着,却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动乱。
因作品《悬梅》中,有梅枝向下的构图,关山月被诬陷为“攻击社会主义倒霉(倒梅)”,他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剃了阴阳头,关进牛棚。
因关山月眉心有痣,很容易被认出,经常遭受红卫兵的拳打脚踢,李秋璜整天胆战心惊。
为此,她用胶布把关山月的痣盖住;她还给他做了厚厚的棉背心,以防被打伤内脏。
后来,全家又都被赶到猪圈去住。有人劝李秋璜离婚,她面色凛然:“我们早就是一个人了,要死也要死在一块儿。”
几年后,恶梦般的日子终于烟消云散,关山月重新拿起了画笔。
此时,李秋璜也有了一定的国画造诣,她陪他到西沙群岛、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去美国讲学,到日本开画展,夫妇情深似海。
关山月的名片上始终印着两个人的名字:关山月、李秋璜。
是深沉的爱,让他们彼此,活成了对方的样子。
1993年,李秋璜因脑溢血去世。忆起当年在敦煌洞窟,夫人日日为他秉烛的往事,关山月心潮起伏,含泪作挽幅:“敦煌烛光长明。”
借着最爱的梅花,他作诗咏怀:“铁骨寒梅伴冷月,虚心翠竹荫清泉。敦煌窟洞长明烛,照我砚边秃笔坚。”
2000年,关山月去世。
斯人虽已去,爱,却如烛光长明,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