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压力
军事家蒋百里,他的名气在日本比在中国还大,日本人记得他的《国防论》和他的抗日战略理论。蒋百里曾留学日本,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时轻松夺得第一名,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日本天皇佩剑取走了,他的同学荒木贞夫之流后来是打太平洋战争的日军主要将领。
蒋百里在分析日本人时,首先就谈到了日本人的悲剧情结:日本人喜欢吃鱼,尤其喜欢吃活鲤鱼。日本人把鲤鱼比做武士,因为鲤鱼放在案板上,即使挨了刀子也不会动弹。日本民族切腹的传统估计与吃鲤鱼有关。日本人吃鱼要看着活活宰死才吃,觉得这样才有风味。所以,日本人有残忍性,还保留着岛国人吃人肉的遗传。
蒋百里认为,日本人属于血气热腾的人种,不适合寒带生活。与同是英国的岛国相比,日本没有伦敦那样的雾,浓雾天气锻炼了英国人的体魄和眼光,而日本人不具备。与同在东亚的中国人相比,日本没有中国的黄河长江,黄河长江培育了中国人浩瀚的胸怀和悠远的风度,而这些日本人不具备。日本的自然环境明净艳丽,刺激这个血气旺盛的民族的眼睛,使他们时时关注外部世界,缺少了内省的能力,同时,因为外部世界缤纷复杂,又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无法从复杂的环境中找到重点。“短急清浅的水流,又诱导他们成了性急的、焦急的、容易陷入悲观的性格,地震、火山喷发,这些不可知的自然变动,也给日本人一种心理阴影。”蒋百里认为日本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容易性急,也容易陷入悲观和浅薄。
英国女作家拉梅曾写过一部小说《龙龙和忠狗》,故事的背景是在19世纪的比利时。有一天,一位修女造访了安特卫普镇的大教堂。这位修女仰望着鲁宾斯“圣母升天”画,回忆一下子坠入到20年前……少年龙龙和爷爷以帮人运送牛奶为生,生活过得相当清苦。一日,龙龙和爷爷在路上捡回了被五金行老板欺负得奄奄一息、弃置于路边的老犬阿忠。这样的缘分展开了龙龙与阿忠的患难情谊。紧接着,没有能力看病吃药的爷爷撒手归天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村子此时居然又发生了大火,没想到村人居然认为龙龙是纵火犯,让悲伤又无助的龙龙根本无处遁逃。失去爷爷的龙龙,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大教堂,龙龙心想“我已经感到非常满足了……”
这部小说于1872年发表。事实上发表后的很长时间内,一直口碑不佳。原因就在于小说的悲惨结局不讨人喜欢。好莱坞曾经4次将此作品拍成电影,但每一次都把结尾替换掉,改成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然而,在全世界都不受欢迎的悲惨小说,却在日本取得了极大的反响。20世纪初期该小说被介绍进日本之后,屡屡重译重版,1975年拍成动画片,此后反而开始从日本出口到全世界。由于日本人的努力,《龙龙和忠狗》现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名著。
为什么这个故事唯独在日本受到如此的欢迎呢?这是一个非常难解的问题。日本人眼里,死亡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为了友情而遭受挫折,从而以死来明志,所以,这部小说完全符合日本人的价值观。一般来说,比较寒冷的地方,会有崇拜死亡的传统。北欧地区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但是,要把日本也算作寒带国家有些牵强,他们对于死亡的独特看法是如何形成的,还是很值得研究。
[文]美国作家多诺万·韦伯斯特曾在其作品《滇缅公路》中写道:“日本人全然不惧于他们个人的末日救赎——也极少有人形于颜色地害怕死亡。每一位日本帝国军队的战士都清楚:勋章和荣誉只会被授予为天皇陛下成功地赢得了战役胜利的人们,没有谁仅仅因为在战场上勇敢而受到奖励。每一个士兵都不过是整支军队当中的一小部分,如果他不作出最大的努力,那么他所在的小队、大队、联队甚至师团都将蒙受耻辱。他同样也很清楚,当他离家远征的时候,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都决不被准许做、说或者在信中写到任何可能令士兵们对为天皇献身稍感犹疑的事情。这就是满脑子进攻念头的日本帝国军队官兵们长期被灌输的思想。”
[人]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自杀事件就是在日本行将战败之际的“神风特攻”行为。这是由日军基层官兵创造并经过决策层大肆渲染的一种作战方式。日本人准备了几千架自杀飞机和自杀快艇,担任出击任务的飞机只携带单程燃料,而将空余的载重量全部携带炸弹,对敌方军舰的要害的烟囱、机舱、弹药舱等部位进行撞击,达到“一机换一舰”的目的。为提高“特攻”的攻击效能,日本人还专门研制了自杀飞机“樱花”号。这种飞机装有2吨多重的烈性炸药,日军为了坚定特攻队员们誓死不回的决心,还采取了一个“绝招儿”:飞机的起落架在起飞后会自行脱落。这样,飞行员别无生路,只能拼死搏杀、机毁人亡了。日军飞行员们的疯狂自杀行为让人们无法理解:这些驾驶飞机进行自杀性攻击的都是一些年轻的飞行员,而且都是自告奋勇加入的。因此,二战中的神风特攻队则成了国家的英雄,体现了对天皇的忠勇。
[书]二战结束的时候,日本海军航空兵已经有2525名神风特攻队飞行员在自杀攻击中送命,日本空军有1387人在攻击中丧命。根据日本的一份正式记录,日本神风特攻队总共击沉了81艘舰只,击伤195艘。根据日本人的统计,[Zei8.com 贼吧电子书]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日本自杀攻击给美国军队造成的损失占到80%。根据美国空军的统计,将近2800次神风攻击导致34艘海军舰只沉没,损坏368艘,4900名海军官兵死亡,受伤者超过4800名。孤注一掷的自杀攻击没能挽救日本战败的命运。建立神风特攻队的大西泷治郎,在日本宣布投降不久自杀身亡。
[屋]1945年3月,54.5万美军攻打坚守冲绳岛的日军,这是二战中最后一次大型战役,一时间,与其被残杀,不如选择自杀的舆论弥漫冲绳岛。为了让冲绳的百姓更迅速地解决自己,日军将当时极度短缺的手榴弹分发给当地居民,鼓动他们宁可自杀也不可被美军俘虏。不少人还收到了两枚手榴弹,按照军队的解释,是为了让他们将第一枚扔向敌人,然后用第二枚自杀。用手榴弹来自杀在二战后期的日本军人中是比较常见的行为,但是此前还没有发生教唆日本平民殉葬的事情。
随着日军节节败退,冲绳沦陷的命运已经注定,日军开始逼迫不愿自杀的冲绳居民为天皇“献身”。据冲绳人战后统计,冲绳庆留间岛的一个小村子130名居民中,有45人被逼迫自杀。仅在由21个小岛组成的座间味村,就有大约1200人丧生,其中402人被日军强迫实行集体自杀。冲绳地区的庆良间列岛上,居民大规模自杀现象比其他地方更为普遍和严重。除了强迫居民集体自杀外,日军还疯狂屠杀了很多冲绳人。绝望的日军不仅出现了偷窃为妇女和儿童准备的粮食的不齿行为,还出现了霸占冲绳居民藏身的山洞,强迫居民出去自杀,或者干脆杀死他们的残暴行径。日军甚至开始出现对百姓的大屠杀,日军司令部就曾以涉嫌间谍为由杀害了上千名冲绳百姓,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些人只说本地方言,来自其他地方的日本人听不懂。
冲绳战役持续了3个月,共有20多万人丧生,包括约1.2万名美军官兵、9.4万名日军和9.4万名冲绳平民。据战后统计,在此次战役中遇难的冲绳居民,多数人并非死于美军枪炮之下,而是被日军强迫自杀或者被日军杀害的。这段沉痛的历史成了冲绳人心里无法散去的阴霾。
在冲绳县博物馆内,至今仍有一件雕塑作品形象地描绘当年日军士兵恶狠狠地用刺刀逼着7个冲绳人自杀的情形。雕塑上面还刻着“日本士兵屠杀平民,强迫他们杀死对方,然后自杀”的字样。现在冲绳岛上的和平公园最高处就是一座悬崖绝壁,走到悬崖绝壁的顶端再往下一看,只见近百米下就是太平洋,令人不寒而栗。这就是冲绳岛的“自杀悬崖”。
“切腹”自杀正是日本独有的现象,有其深沉的历史文化背景。也称为“割腹”、“屠腹”、“腹切”,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从肯定“武士道”思想的角度来探讨切腹现象的研究者,多认为切腹乃日本之国粹,源于日本原始信仰。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新渡户稻造(1862-1933年),他在日本打败了中国的甲午战争结束后第四年,挟已跻身列强的日本国之国民的自豪感,出版了《武士道:日本之魂》一书,对武士道及切腹自杀充满了褒美之辞。
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剖腹的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的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而被誉为日本第一名将的源义经被自己的哥哥幕府将军源赖朝逼迫之下,先杀老婆和孩子,然后从容切腹,并且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大笑而死。
切腹在战国时代一直是一种可以视之为荣誉的死法,如果主君赐死武士,不允许其切腹,将是对武士最大的侮辱。因为他们相信人的灵魂是寄居在腹部的,切腹的意思也是“我把我的灵魂掏出来给你看,证明我的忠心(或者清白)”。
在日本关于武士的描述中,通常武士腰间有两把刀,长的叫大刀(主要有太刀和打刀两种),这是必备的,无论是正式武士还是野武士都要备的。骑士和高级武士一般配太刀,刀反(刀的弧度)大,适于马上劈砍并且外观华美,但是由于其佩带方式为刀刃向下挂在腰带上,所以一般都在腰上只配一把太刀,而肋差(尺寸比较短的刀)放在怀中,常用来杀自己,可作为切腹专用刀具。
低级武士由于佩带打刀,而打刀的佩带方式为刀刃向上插在腰带里,所以可在腰上插两把刀。大刀长度大约在66厘米到72厘米之间,肋差长度大约在30厘米到60厘米之间。
切腹者剖腹后由于未必会即时死亡,剖腹自杀者为了减轻剧烈的痛楚,可能会于剖腹后找来“介错人”(助手)在最痛苦一刻替其斩首。仪式通常如下,切腹者穿着庄重服装,用来剖腹的刀或剑放在他正前方。刀可能用特别的布料垫着。武士会作死亡的心理准备。待他和身旁的介错人助手准备好,剖腹者揭开衣服,进行切腹。
切腹分为一字切,二字切,三字切,还有十字切,顾名思义,就是拿刀在腹部划一个十字,但是此过程中不能把刀抽出来,要划回去然后换个方向再来一次。所以切腹也是考验勇气的自杀方式,要是切到一半手软了会被人嘲笑。还有切完了不能叫喊,否则也被认为是懦夫,同时不能后倒,那样也是懦夫的行为,要向前伏倒。
通常,腹部受伤一般要两个小时左右才死,这中间的过程异常痛苦。当然亦有强悍的人切完之后自己再往心脏补上一刀。
还有一种切法称之为“隐腹”,这种切法是按照庖丁解牛的手法来的,专门往腹部空隙处切,这样把自己切了之后不会流太多血,不会太疼,能够再活12小时以上,是切腹最难之技,为著名的茶人千利休首创,知道丰臣秀吉想杀自己后为避免受辱而隐腹自杀,在床上直躺到第二天使者到来。
在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剖腹者并没有“介错人”协助斩首,会直接于腹部割开十字形状,内脏爆裂流出,直至失血过多死亡。这种剖腹方法称为“十文字切”。医学一般认为刀锋到达内脏时,剖腹者会失去知觉。最后使用十文字切方式自杀的,是1912年的乃木希典上将。
日本这个民族,当人自杀的时候,当血溅出来,他可以是审美的,但是中国人是绝对不行的。这是一种文化差异,日本民族的精神,其生命状态是在两个极端之中。按照古礼施行了切腹自杀的作家三岛由纪夫(1925-1970年),生前在向英国记者解释日本切腹仪式时也称:“我无法相信西方的原罪,因其不可见。但在封建时代,我们相信罪恶潜驻于我们身体的内部……这种自杀方式是日本独创的,任何外国人都无法模仿炮制。”
三岛1965年以自己的小说《忧国》为蓝本自编自演的同名电影预示了他的结局。影片中一位忠于天皇的日本上尉在1936年的政变失败后切腹自杀。1968年,三岛组织了自己的私人武装——“盾会”,声称要保存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且保卫天皇。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三岛于1970年11月25日将他政变的计划付诸实施。当天三岛交付了《丰饶之海》的最后一部《天人五衰》,并指示将过去发表的“异类主题短篇小说”集结成书《殉教》,随后带领4名盾会成员在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以“献宝刀给司令鉴赏”为名骗至总监办公室内,将师团长绑架为人质。
三岛在总监部阳台向800多名自卫队士官发表演说,“日本人发财了,得意忘形,精神却是空洞的,你们知道吗?”呼吁“放弃物质文明的堕落,找回古人淳朴坚忍的美德与精神,成为真的武士”,随他发动兵变,推翻否定日本拥有军队的宪法,使自卫队成为真的军队以保卫天皇和日本的传统,但是没有人响应,甚至大声嘲笑三岛是疯子。
三岛随后从阳台退入室内,按照日本传统仪式切腹自杀。三岛由纪夫在额际系上了写着“七生报国”字样的头巾,用白色的布将预备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紧紧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个很大的伤口,肠子从伤口流出来。随他同来的两位盾会成员之一的森田必胜用名刀“关孙六”为三岛进行“介错”,但连砍数次都未能砍下他的头颅,三岛由纪夫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还沉吼低呼着:“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之后森田必胜也切腹自杀(亦是由古贺浩靖进行介错)。
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时,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但没见到尸体。这个事件让川端很受刺激,他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他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类似川端康成自杀的作家还有很多:北村透谷、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田中光英等。这是日本在生死问题上特有的文化心理表现。日本人认为,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
文学的诱导性无疑在影响着日本新一代。在岩井俊二的电影《梦旅人》中,两个年轻人在自杀之前徒劳地向太阳开枪,当枪声响过,世界依然宁静,太阳纹丝不动。日本传统文化观念认为,不管多坏的人,一旦死亡就清白了,而且人死都会变成神佛。绝大多数日本人觉得,有人尽管生前做了很多坏事,犯了很多错误,一旦死了,他的罪行和错误就一笔勾销了。所以一些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试图以死谢罪,以死换取别人的原谅。
日本人经常在寻找捐躯的目标,有时候为国家,有时候为公司,有时候为情人。总之,为了避免自己受耻辱,就去选择消灭自我。在日本,由于公司破产,老板自杀的不在少数。情人如果姻缘难了,也喜欢手拉手蹈海。在日本的农村,农民一旦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不了债务,也会选择自杀,以避免失去信用使自己蒙受羞辱。
据日本警察厅2011年3月3日公布的报告显示,该国2010年共有3.169万人自杀,这也是日本的自杀人数连续13年每年超过3万人。几乎平均15分钟就有一人自杀。就在日本警察厅公布这份自杀报告前,日本最大电机公司之一的NEC公司前社长西垣浩司被发现在自己家中上吊身亡,终年72岁。据统计,日本2010年的自杀人数是当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6.5倍左右。
数年前,一部名叫《自杀俱乐部》的电影,成为日本当年最卖座的惊悚片之一。影片的开始,54名女中学生在东京一个地铁站旁一字排开,在列车疾速进站的一刹那,这些女孩一起跳入了铁轨……
早在1993年,日本作家鹤见济还出过一本《完全自杀手册》,此书引起日本社会以至亚洲轰动并引发强烈讨论。该书主要介绍药物、上吊、跳楼、割腕与刎颈、撞车、瓦斯中毒(煤气中毒)、触电、投水(投河、投海)、冻死及其他自杀方法诸如饿死、被动物咬死或以其他物理形式致死方法。《完全自杀手册》地图里面的“树海”,指的就是位于富士山山麓的“富士树海”。因为这一地区生长的树种单纯,走在树海中每个地方的景观都很类似,再加上地底下蕴藏有磁铁矿,指南针无法正常作用,为登山者指引正确的方向,整片树林茂盛浓密,遮天蔽日,也没有办法用太阳来判别方位。因为种种原因,“富士树海”才会被当成自杀胜地,因为一旦迷失其中,就仿佛走进了迷宫,很难走得出来。每隔一段时间,警方都得上山收尸。
1998年,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的自杀率一下子上升到了二战结束以来的最高峰,自杀人数较前一年陡增8000余人。此后十几年来,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在发达国家中位列第一。在自杀者的男女比例上,男性一直居高不下,占到了整体的70%以上。近几年,日本年轻人自杀的问题开始逐渐凸现出来。据统计数字显示,20岁至40岁的青壮年人口中,自杀已经成为死亡原因的首位。
近来,日本国内出现了众多类似的以征集自杀“伙伴”为内容的网站。网站内容通常是“想在去天国的路上有个伴吗?征集一起自杀的同伴……”之类的话题,通过互联网召集志愿者的事件,在日本接二连三地发生。这些网站中,既有充斥着各种能够致人死亡的自杀药品邮购内容的主页,也有认为独自默默自杀过于孤独而建立起来的“死党征集”网页。这种类似的“死党征集”的网页大都采用开辟“殉情告示板”的方式征集“志同道合”者。他们常常会通过匿名方式在网页上发帖子,共同策划自杀方案。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便一起赴死。
一名多次自杀未遂者回忆说:“我割过手腕,服过安眠药,但均自杀未遂。我不想一个人去死,每天点击募集自杀网站,这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他接受过精神病医生的检查,但一听到集体自杀的“成功例子”,心里十分羡慕。他说:“如果找到志同道合的自杀者,大概我现在就不在人世了。”
精神病医生分析说:“如果遇到募集自杀帖子,过去不曾选择死亡的人也可能轻易选择自杀。这是集体自杀就不会感到可怕的想法。”关于年轻人集体自杀现象,一名警察指出:“要是一个人自杀,他们怕会不成功。如果有人一起同行,那么就毫不担心了。”在因特网上,网民互不相识,可以随心所欲地谈论死亡,因此难以制止自杀行为。而且,自杀自愿者大多性格孤僻。他们下意识地认为,要去死,希望不是孤独一人,而想找一个同伴。集体自杀事件由来已久,而因特网加速了它的扩散。
日本学者加藤周一认为,自杀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日本文化和历史核心中,本身就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的传统。日本人崇尚自杀,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在捐献生命之际,能体验到一种道德升华的慷慨凄凉的满足。当自杀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种对日本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不良文化时,人们对自杀的冷静观察和理性思考就压倒了对自杀者的同情。
后记
道歉不能随便
日本女作家曾野绫子曾对一位常驻日本的美国记者说,日本已经道了歉,不能让儿子替老子做的坏事道歉。对此,旅日作家李长声评论说:“且不说国家大事用父子作比之不伦不类,道歉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各国心知肚明,日本何曾真诚道过歉,倒像是孤儿被众人欺负,委委屈屈,而心里在骂娘。”
在美国生活了24年的日本人高木哲也,曾写过一本书,书名曰《不道歉的美国人,立马道歉的日本人》。在书中,他首先比较了美国人和日本人在道歉这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读来倒也有趣。
高木哲也说,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在道歉这一点上,日本人和美国人大不一样;前者满嘴道歉话,而后者讨厌向人道歉,从他们嘴里说句对不起很难。其实,岂止美国人,大概除了日本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不讨厌道歉的人了。
《朝日新闻》曾刊发一篇通讯,关于日本遗孤在中国的,全文大意是说,吃高粱米长大的男子汉不肯随口说对不起,日本人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个在中国长大成人的日本人是按照中国习惯对待日本的道歉。[贼吧Zei8。Com电子书下载:Zei8.com 贼吧电子书]
在日本,有歌手伤愈复出,对热情的歌迷们他不说多谢关心,而是说对不起让大家担心了。诚如高木所言,日本的这类道歉话语早已脱离了原来的意思,不过是作为寒暄用语挂在嘴上罢了。内容是虚的,彼此了然。你随便说说,我随便听听。但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道歉伴随着责任,是别有一番沉重的。岂是可以随随便便的?
其实,正因为清楚日本人道歉好像吃面条一般顺嘴,没有实质,压根不打算负什么责任,世界尤其亚洲才会对日本就侵略战争的道歉不依不饶。事关生命与尊严,难道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吗?所以,请认真对待。
附录
参考资料
1.(日)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5月。
2.《陈光标赴日救灾:废墟中救出妇女》,金羊网—新快报,2011年3月11日。http://news.sina.com.cn/s/p/2011-03-14/025222108604.shtml
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日本大地震受灾民众侧记》,记者曹鹏程,《人民日报》东京2011年5月21日电。
4.《中国国际救援队彭碧波讲述在日本灾区的8天7夜》,中国网,2011年3月23日
http://www.china.com.cn/news/env/2011-03/23/content_22206035_2.htm
5.《零点驰援——中国救援队在日本》,《南方周末》,2011年3月17日。
6.《日本政府公信力跌入低谷 重新站在历史的拐点处》,日本新闻网,2011年4月13日消息。
7.《中国牌诺亚方舟驶向世界》,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2009年12月。
8.李培林:《重新崛起的日本》,中信出版社,2005年。
9.《日本记者提惊人猜测 日本核电站被疑藏有核武器》,《环球时报》,2011年4月15日。
10.岛津洋一:《日本的精英隐瞒了核电站的武器计划?》,新美国媒体网,2011年4月6日。
11.吴戈:《福岛核事故,日本在掩盖核武器吗?》,南方报业网,2011年5月17日。
12.《针对多项交流被取消东京市长:中国做法像黑社会》,新加坡《联合早报》,符祝慧,2010年9月22日。
13.萨苏:《我国驻日记者与右翼分子的三次较量》,《环球人物》杂志,2010年10月。
14.《你不知道的石原慎太郎》,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10月18日。
15.《田母神俊雄颠倒黑白奇文节选:日本曾是侵略国家吗》,中国网,2008年11月6日。
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08-11/06/content_16720689_2.htm
16.孙秀萍:《反华女作家樱井良子为右翼摇旗呐喊》,《环球人物》杂志,2010年10月。
17.《小泉五年毁了东亚和谐》,环球时报,2010年6月12日。
18.萨苏:《与“鬼”为邻》,文汇出版社,2009年4月。
19.小泉孝太郎,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20.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2010年9月29日。
21.水均益:《日本,听我对你说》,2004年9月,转自联合早报网论坛。
22.《台湾保钓惊心8小时》,南方周末,2008年6月19日。
23.《一次不为人知的华人精英运动》,南方周末,2005年8月4日。
24.《钓鱼岛的国际政治地理——40年保钓那些人与事》,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12月3日。
25.《深沪镇渔民:世代守望钓鱼岛》,时代周报,2010年9月30日。
26.《中国导演耗时十年拍〈靖国神社〉闯入美电影节》,新华网,2009年7月22日。
27.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2月。
28.任景国:《钓鱼岛冲突幕后台前》,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10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0/c_12679017.htm
29.《钓鱼岛冲突幕后台前》,新华网,2010年10月19日。
30.井上清:《“尖阁”列岛——钓鱼诸屿的历史解明》,日本现代评论社,1972年10月,第14、58页。
31.章晓:《钓鱼岛争端的来龙去脉》,《信息导刊》,2004年第十三期。
32.傅蔷:《钓鱼岛归属新证险遭日本收买》,《世界新闻报》,2011年1月6日。
33.《“钓鱼岛归属中国铁证”在京拍出1325万元》,新华社记者岳瑞芳,《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2月21日第4版。
34.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35.(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8月。
36.(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商务印书馆,1979年10月第1版。
37.《二战失落的档案》(WWII Lost Films),十集彩色纪录片。
38.余戈:《1944:松山战役笔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8月。
39.(日)山本常朝:《叶隐闻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
40.蒋建平:《俄媒体曝光二战日本自杀性神风特攻队死亡之谜》,《现代快报》,2006年9月30日。
41.《实施“拓国”战略,日本30年移民东北33万》,新华网——新京报,2005年8月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8/05/content_3312930.htm
42.林长生:《南京大屠杀之铁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6月。
43.(日)洞富雄:《南京大屠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8月,第17页;引自《扬子江在哭泣——熊本第6师团出兵大陆的记录》,第95-96页。
44.(日)洞富雄:《南京大屠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8月,第24页;引自《扬子江在哭泣——熊本第6师团出兵大陆的记录》,第28-30页。
45.《我目击了那次‘南京的悲剧’》,载《丸》,1971年11月特大号《日中战争全貌专辑》。
46.《沾满了俘虏血迹的白虎部队》,载《日本周报》第398号
47.《侵略屠杀真相:美解密10万页日二战罪行文件》,《环球时报》,2007年2月。
48.(日)洞富雄:《南京大屠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8月,第132页。
49.《南京大屠杀70年祭——全球关注“被遗忘的大屠杀”》,新华网,2007年12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2/13/content_7236129.htm
50.吴天威:《南京大屠杀事件之再研究》,《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4期,第45页。
51.齐家莹编著:《清华人物》,作家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52.《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2011年3月18日。
53.《谢罪日军老兵东史郎病逝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电唁》,新华网,2007年12月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1/03/content_4004250.htm
54.东史郎著,张国仁等译:《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55.《日本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注解篇幅长于正文》,《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8月。
56.吴广义:《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昆仑出版社,2005年8月。
57.《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现代快报》,2006年9月14日。
58.《大江健三郎:访华前的访谈》,环球时报,2006年9月1日。
59.《“敌我共墓”宽容唤侵略者良知?》,新华网,2005年8月12日。
60.驻日本特约记者张莉霞:《日政要挑事端:为甲级战犯开脱 换战机针对中国》,《环球时报》,2005年5月30日,第1版。
61.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九州出版社,2010年11月。
62.(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8月。
63.余杰:《我到了靖国神社》。
64.俞天任:《冰眼看日本》,语文出版社,2009年11月。
65.俞天任:《《冰眼看日本》,语文出版社,2009年11月。
66.曹卫国:《中国导演耗时十年拍〈靖国神社〉闯入美电影节》,《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1月23日。
67.《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2011年3月18日。
68.《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人民网转自《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26日。http://www.people.com.cn/GB/news/37146/45769/3418223.html
69.《南京大屠杀首犯松井石根》,转自新华网,2005年7月11日。
http://news.163.com/05/0711/17/1OD71ALM0001127G.html
70.李一安:《侵华日军甲级战犯大结局》,珠海出版社,2004年1月。
71.余杰:《我到了靖国神社》。
72.冯锦华,社会活动者,1970年出生。1994年赴日留学,2001年因不满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在神社两边的石兽座上喷漆抗议,造成轰动一时的“冯锦华事件”。2001年岁末被《南方周末》评为“年度人物”。
73.《欧洲舆论批评日本》,《环球时报》,2005年4月15日。
74.中日两国政府于1999年7月正式签署《关于销毁中国境内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备忘录》,日方在“备忘录”中表示铭记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和精神,承认在中国遗弃了化学武器,承诺将根据《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诚实履行作为遗弃缔约国应承担的义务。
75.《中国境内已发现60个日遗化武埋藏点遍布19个省》,《黑龙江生活报》,2006年7月6日。
76.《一段尘封56年的历史追踪亚洲最大要塞里的慰安妇》,《辽沈晚报》,2001年4月2日。
77.《日本人竟想收买东北“慰安妇”》,转自《中国国防报》网络版,2001年8月24日。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1-08/24/content_237639.htm
78.万爱花,中国第一个公开指控日军性暴力的受害者。内蒙古自治区旧和林格尔县人,1930年1月1日生。1942年起,三次被日军抓走遭到性暴力侵害,全身多处骨折,165cm的身高缩至147cm,饱受后遗症疼痛至今。生过一次死胎,至今不育,养女一人。2007年6月7日,《国际先驱导报》对慰安妇事件进行了专访报道。
79.《慰安妇索赔风雨15年:还历史真相需全民共同参与》,《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6月7日。
80.《在华做过“慰安妇”的朝鲜妇女赴宁寻证》,南京《现代快报》,2003年1月18日。
81.《中国“慰安妇”索赔风雨15年》,《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6月7日。
82.《“慰安妇”索赔风雨15年》,《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6月7日。
83.白益民:《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9月。
84.《警惕日本对华产业战争》,《竞报》,2008年12月15日。
85.《“三井”潜入——外资如何布控中国钢铁市场》,《环球财经》,2006年12月6日。
86.《谁主上广电沉浮》,21世纪网,2009年4月24日。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4/HTML_WHOS0QLCQIMH.html
87.白益民:《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第三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9月。
88.《〈外储称王〉日本持有海外净资产连续19年冠全球,拜弱日圆所致》,经济通,2010年5月25日。
http://www.etnet.com.cn/etnetChina/fund/newsqid=10070&nid=200525653
89.《失去日本制造的日子》,《商界评论》杂志,2011年4月12日。
90.田刚:《日本奢侈消费中国森林,257亿双筷子96%来自中国》,《环球时报》,2004年4月21日,第14版。
91.《日本右翼极端反华口号令人震惊》,《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10月18日。
92.《从〈平成三十年〉热销看日本社会心态》,《文汇报》,2002年10月8日。
93.《〈日本沉没〉凸显岛国心态》,《环球时报》,2006年7月20日。
94.《〈中国入门〉调查》,新浪网转自《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11月27日。http://news.sina.com.cn/w/2005-11-27/07397549460s.shtml
95.黄文雄(1938年-),台湾高雄州冈山郡(今高雄市冈山区)人,现已入日本国籍。1964年赴日本留学,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毕业、得到明治大学西洋经济史学硕士学位。以《中国的没落》一书声名大噪,从此展开长期旺盛的写作生涯,作品涵盖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等,是继陈舜臣、邱永汉之后,当今仍活跃于日本、深具影响力的台籍畅销作家。(资料来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96.《日本畅销书乱造谣 污蔑中国是卑鄙民族》,新浪网转自《环球时报》,2005年11月24日。http://news.sina.com.cn/w/2005-11-24/09477528162s.shtml
97.《肆意谩骂诬陷 仇华反韩两漫画书惊现日本并畅销》,新华网,2005年11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22/content_3815933.htm
98.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99.《古坟藏秘密 日本天皇祖先是中国人吗?》,凤凰网转自《北京科技报》,2009年10月20日。
http://culture.ifeng.com/abroad/200812/1212_4088_918723.shtml
100.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101.福泽谕吉(1835.1.10-1901.2.3),戒名是“大观院独立自尊居士”,日本近代第一位军国主义理论家,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教育家,东京学士会院的首任院长,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明治六大教育家之一,主张脱亚入欧论,影响了明治维新运动,谕吉的肖像被印在日本银行券D号1万日元(最大面额,1984-2004)和E号1万日元(2004年始用)的纸币正面。(资料来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102.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九州出版社,2010年11月。
103.(英)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104.1927年日本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著名的“田中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战略。
105.《日本第2艘直升机母舰伊势号交付自卫队开始服役》,新华网,2011年4月1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4/01/c_121257728.htm
106.《日本军事战略转型加速研发各式新武器》,《新京报》,2005年7月20日。
107.《日本自卫队扩张势头强劲 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军》,新华网,2007年5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5/12/content_6087959.htm
108.《不愿以官方文件进行道歉 日本何时对华正式道歉》,中国新闻网,《世界新闻报》,2010年8月17日。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0/08-17/2472864.shtml
109.沟口雄三,(1932-2010)著名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1932年生于名古屋市。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67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毕。沟口历任一桥大学与东京大学教授,以研究中国宋代至现代思想史而享誉学界,并是日中专家研讨项目“日中知识共同体”的骨干成员。著作有《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冲击》等。因罹患帕金森病,于2010年7月13日凌晨1点,在东京都练马区一家敬老院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