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谁威胁谁?——日本财团“布控”中国
第一章 穿西装的军团
2010年的博鳌论坛上,日本经济学家山崎养世说:“日企搬到中国引发日本高失业率。”
内容提要
日本三井财团就如一艘核潜艇——它就潜伏在你身边,但你却感受不到它。
对于日本经济,人们看到的其实是两个:一个就是本土经济,遭遇天花板而步履蹒跚;另一个则是它的离岸经济,在全球配置资源,暗自发力,由跨国公司与财团为单位串联起来的庞大帝国已经悄然形成。
日本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曾在日本《呼声》月刊上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写道:“只要仔细分析中国的实态,我还是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这篇文章充满了日本人的傲气,长谷川庆太郎预测:“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就意味着“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
人们可能不知道三井,但肯定知道丰田、东芝、索尼、松下、三洋,这几个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而它们竟然都属于同一个财团——三井财团。而由这些企业组成的经理会称为二木会,是三井财团的最高领导机构。作为三井财团的最大分支,三井物产早在1995年就排名世界500强第二,并且连续5年以上进入世界500强前三名。
日本有6大财团,三井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日本明治维新就是三井背后投资,此外,三井资助过孙中山,二战期间,三井是军国主义的帮凶,三井类似于中国温州的“商帮”,是一个将贸易、投资和产经结合在一起的财阀。
三井集团有很多企业没有加三井的名字,比如说东芝、索尼、石川岛播磨重工、王子造纸。三井对500强排名从来都不屑一顾。三井财团体系内的500强企业有一大把,财团所属的成员企业就有丰田、东芝、索尼等全球行业翘楚,财团投资、参股的关联企业则延伸到通用、西门子、爱立信等全球顶级阵营。如果三井想争500强排名的风光,只需简单地将财团所属企业的财务报表并进三井,就可以轻松坐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三井财团资产总额为3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万亿),雇员近24万人。核心成员有24家大垄断公司,其中银行2家、保险公司2家、工矿企业15家、商社1家、大百货商店1家、房地产行业1家和运输企业2家。
在世界范围内,三井投资、参股的企业几乎无所不在,三井财团的经理会成员公司及其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共达150多家,但是在三井关联企业的身上基本看不到三井的名称。三井就如一艘核潜艇——它就潜伏在你身边,但你却感受不到它。
2008年10月中旬开始,一本名为《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的书在网上热传,被认为是继《货币战争》后,又一振聋发聩之作。白益民,这个在三井公司服务了12年的北京人,揭开了日本经济的秘密。
他有一段自己在日本三井的工作经历:北京轻工学院毕业后他在一轻总公司工作了2年,当时大家都想去外企,他也应聘了很多公司,都不成功,没想后来倒被三井录用了。那时他和大家一样,不知道三井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三洋、索尼、松下等。他外公那年90岁,他知道旧上海有家三井银行,说是家大公司,这是他当时知道的唯一信息。
据他介绍,当时三井在中国只有一个办事处,不经营,只收集信息,并协助东京本部工作。1995年,他帮助公司将一船玉米(5万吨)卖到中国,这是历史首次,引起了总部的轰动,调他到东京本部“研习”3个月,这样白益民才有机会真正了解三井。
到东京“研修”的白益民,一下就被震撼了,日本不产玉米,卖的都是美国玉米,但在国际玉米贸易中,却起着重要作用。三井每年向中国台湾和韩国出口200万吨玉米,日本与美国同时报价,美国到岸价100美元,日本却能报99美元。很多人会问,那不是做的亏本买卖吗?
白益民解释道,其实不亏本,三井是用现货与期货对冲,将盈利最大化。也就是说三井根据对本地市场信息分析,推断出未来价格变化的空间,这样就可以放低现货价格,大量购进,当价格上浮时,日本人就赚钱了,即使价格下跌,他们也可以通过现货贸易、深加工等减少损失。日本财团是金融、产业、贸易一体的,便于现货与期货对冲操作,这样相互支撑,大大降低风险,相比之下,美国期货都是单独的公司在做,没有贸易、产业支撑,是纯粹的投机。由于有对冲机制,三井可从事大宗购买,这样物流也便宜。
白益民专门研究过,日本经济源于农耕文明,非常精细,而美国经济更像游牧文明,相对粗放。日本的商业文化是中国传过去的,包括“三井”这个名称都来自中国温州。中国宋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体,以后明代也有所恢复,但最终都被游牧民族消灭。“大量的宋、明移民到了日本,我看过一份资料,其中80%的移民来自江、浙、闽、徽,这恰恰是中国商业最繁荣的地区,相比之下,今天中国温州商帮实际上是正在恢复我们的传统商业文明”。
日本的财团近似于中国温州的“商帮”,商帮有钱庄和商会,分别负责经营和金融;日本财团更现代化,金融中包含保险、银行等,经营则由商社负责。日本财团和美国不同,美国收购企业是为了包装一下再卖掉,赚“快钱”,而日本财团的盈利都是通过经营,仿佛温州“商帮”,遇到一个好的实业,大家都投入一点,经营好了大家分利,很少拿钱去股市投机,或炒卖公司。
日本财团一般只购买企业10%左右的股份,但购买数量非常大,可能达几千家,这样,你的产业上下游都被人家买了,你却一点也不知道。日本财团不控股,很少引起企业的警觉,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控制了。这有点像下围棋,其实你早被围住了,失去了发展的空间,用美国经济学的理论,很难理解这一点,美国企业更偏好控股。
有人会问:不控股,日本财团如何控制企业?
白益民介绍:“比如钢铁行业吧,日本财团可能只购买一家企业10%的股份,这样,他就知道中国钢铁企业的成本构成、利润空间、管理模式等,同时,财团大量收购矿山等资源,这样,当你想进口原材料时,所有的矿山都有他的股份,人家对你的价格底线一清二楚,很容易取得最大利益。与此同时,钢铁生产线、工艺、销售、维护等公司,都有日本公司的股份,这样,它就很容易控制你。”
例如,三井财团把新日铁引入上海宝钢。当时有德国跟日本竞争,但是日本报价远低于德国,所以宝钢一期就让新日铁中标。新日铁看准了中国钢铁生产大量高档产品必须进口的现实,以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为先导进入了中国的钢铁行业:宝钢几乎全部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都引进自新日铁……
然而,某些“意料之外”的麻烦,也为中国钢铁行业日后出现的困境埋下了伏笔。例如,日本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无法“消化”中国低品位的铁矿石,因此建成后的宝钢只能选择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高品位的铁矿石;再如,为了满足大规模进口铁矿石的需要,宝钢建设的计划中也包括了可停泊十万吨以上矿砂船的港口和配套设施,三井财团的关联企业同样成为了这些项目的受益者。结果日本人建完宝钢一期后让中国人大跌眼镜,最终完成工程要比当初德国人的报价还要高得多。中国按照日本指引的路被牵着鼻子走,进口一些价格偏高或没必要的设备,仅宝钢购买新日铁公司的技术费用,就相当于日本战后最大的技术引进项目东丽公司尼龙技术花费的100倍。
2004年7月30日,宝钢、新日铁和法国阿赛洛共同投资建立了“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投资总额为65亿元,宝钢出资50%,新日铁38%,主要生产设备及核心技术均来自新日铁。当时日本没有告诉宝钢地基存在问题,而是让中国用高价买日本钢材坚固地基;宝钢进口铁矿石,还要通过日本港口用日本五万吨船舶转运到上海。
2005年,宝钢的代表产品冷轧汽车板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了51.6%。一汽的载重汽车、小红旗轿车、捷达轿车、上海大众桑塔纳以及神龙、广州本田、风神汽车等都整车或大批量采用宝钢汽车板。在汽车钢板市场独占鳌头的宝钢,自己又获得了多少利益呢?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的主要生产设备及核心技术均来自新日铁,甚至部分钢板母材也一度从日本进口,宝钢也没有掌握多少话语权。
白益民说,日本财团在谋求控制中国产业,换言之,这是一场看不见的产业战争,日本财团一直在进行这样的努力,目前在钢铁、IT、家电、汽车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日系车在广东等地,每年给当地政府缴税就有100亿,这产业规模多大?“有人说,可以算一下日本财团在中国的总投资,就能了解他们控制产业的规模了,我说那是胡说,即使你算出来了,你也无法揭示其对中国产业的控制程度。日本经济非常特殊,不能用美国派的观点来看问题”。
白益民说他也不同意“阴谋论”,人家事实上一直是公开的,你不知道,所以你就觉得是“阴谋”。所谓产业战争,都是正常商业行为。“日本进入,中国也有益处,会带来一些新的技术和市场,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产业链整合。但长期来看,日本财团要达到的是长期控制、为我所用的目的,我们不应沉醉在田园牧歌中。”
对于日本财团,白益民有这样的比喻:日本财团实际上就是穿着西装的军团,而且是一个可以进行海陆空三位一体协同作战的现代化军团。财团中的综合商社、制造企业、金融机构分别扮演海陆空各兵种的角色。在日本财团中,综合商社对贸易、物流、信息和人才等拥有综合协调能力,就像军队的“参谋部”和“后勤部”;银行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就是军队的“弹药库”和“给养库”;众多的大型制造企业则如同各兵种的“野战军”和“特种兵”。综合商社负责调研、规划、人员组织和信息反馈等复杂而琐碎的工作,制定总体“战略部署”,银行体系提供强大的“弹药补给”,一线的制造企业才能在随后的“战争”中勇往直前,所向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