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相对论最著名的预测之一,它由爱因斯坦和史瓦西在理论上提出和证明,后又经霍金等人进一步完善,2019年第一张黑洞照片问世后,“黑洞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彻底成了科学界的共识。
和同样遍布全宇宙但体积大小各异的恒星一样,黑洞的质量和大小也是有区别的,理论上最小的黑洞能达到量子级别,但天文学家见的最多的还是由恒星坍塌而来的黑洞,也就是所谓的恒星级黑洞,虽然它们的质量只有的太阳的几十倍,但如果恒星级黑洞周围还存在其他大质量恒星的话,它就会越吃越胖,最后变成一个100到10万倍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
天文观测结果显示,除了恒星级黑洞外,在每个星系的中心区域还都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比如银河系的中心430万倍太阳质量的人马座A*,以及2019年拍摄的, 位于5500万光年之外,680万倍太阳质量的M87星系中心黑洞,正是这些超大质量黑洞用自身的引力,维持着所在星系数千亿颗恒星的稳定,才保证宇宙中的星系不会分崩离析。
然而目前人类发现的,宇宙中质量的最大的黑洞,却并不位于星系中心,而是位于类星体TON618的中心,和拥有数千亿颗恒星的星系不同,通常位于数百亿光年外的类星体们,一般被认为是星系的“前身”,也是说随着核心附近“燃料”逐渐耗尽,类星体将会演化成普通的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
具体到TON618来看,它距离地球104亿光年,质量达到了太阳的660亿倍,模仿以前“把某颗恒星与太阳调换,太阳系将会如何如何”的类比,视界半径达到1920亿千米,是太阳半径2.76万倍的TON 618如果和太阳互换位置,那么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都将位于黑洞内部,再到TON 618的吸积盘范围的话,半径一光年的太阳系都有可能被这一个黑洞“填满“。
得益于第一张黑洞照片的问世,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黑洞是一个连光都无法逃逸的强引力场,不过这么说其实并不太准确,因为真正完全不可见的黑洞,只是整个黑洞系统的一部分,剩下的吸积盘和黑洞喷流,则是宇宙中亮度最强的物体之一,比如TON 618的吸积盘光度就是太阳的140万亿倍,所以天文学家才能隔着104亿光年,从地球上看到他,准确来说是看到104亿年前的它。
在霍金提出他的”黑洞蒸发“理论之前,科学界认为黑洞是会永远存在于宇宙中的天体,因为它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连光子都无法带着能量逃出黑洞,所以黑洞是不可能发生能量亏损的,但量子力学认为在微观层面,一直存在着无休止的量子涨落,黑洞周围也不例外。
所以霍金结合微观量子力学和宏观的广义相对论后发现,黑洞视界边缘的量子涨落,会不断带走黑洞的质量也就是能量,如果某个黑洞没有吸积盘或者已经没有物质可供吞噬,从外界看来黑洞就会因为量子涨落而向外辐射能量,久而久之黑洞的质量和体积就会下降,并最终在宇宙中消失不见。
不过这种被称为霍金辐射的能量释放过程,还和黑洞的质量有很大关系,质量越小的黑洞霍金辐射越强,寿命越短,这也是为什么物理学家不怕对撞机生成黑洞的原因,而宇宙中的天然黑洞,尤其是超大质量黑洞,霍金辐射对它们来说是很弱的,在宇宙未来继续存在的日子里,它们都不会因为霍金辐射而消失。
其实从宇宙层面来看,太阳系和黑洞是不太可能发生故事的,因为距离最近的HR 6819黑洞都在1000光年之外,虽然有天文学家认为,随着太阳系未来继续绕银河系中心公转,有可能碰到银河系内的流浪黑洞,但宇宙天体之间的距离都很漫长,且黑洞只会威胁到视界之内的天体,所以就算黑洞路过太阳系,只要它不从太阳身边经过就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