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塔】是旧时消防瞭望哨。该塔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破土动工,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监制。现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闹市区。原来是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宗关水厂的一大配套设施,为正八角形七层建筑。
【汉口码头】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后,随着租界建立和长江近代轮船运输的日益发展,临长江沿岸开始相继拓建一批近代轮运码头。武汉码头的发展进入“大江经济时代”。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今天津路建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首座轮船码头。
港口码头使得武汉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汉口码头的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水陆航线可达海外诸国。至解放前夕,武汉共有水码头243个,码头工人5万多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汉码头的航运依然繁盛。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猛发展,长江航运业“风光不再”。
汉口街道两旁西式的建筑林立;道路不宽,商家的门招店旗挂满了街心上空,迎面而来的是“江浙泰丰永庄-粗细皮绸缎呢绒”字样,应是一实力很强的商号。后面有“保康参燕号”,再后有“世界书局”的广告,还有“元泰呢绒绸缎”、“中华书局”等等。街上行人身穿长袍马褂,来来往往。
【奥略楼】奥略楼,原名为风度楼,为了纪念张之洞在湖北统治的政绩,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因此楼的建筑造型与黄鹤楼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且也挂了“南维高拱”匾额及“大江东去”、“爽气西来”的对联,又坐落于黄鹤楼故址附近,故多年来使游人误识其为黄鹤楼。该楼于1955年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
【汉正街】汉正街是武汉早期的商业中心;据清道光年间统计,这片形如卧帚的商业闹市,称之为街的有32条,巷有64条。汉水码头水运的繁荣带动了武昌、汉阳港埠随之兴旺,汉正街的商贸市场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又由河街发展到正街,推动武汉市场向纵深发展。
【武昌城】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鄂(今鄂州市),寓“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名为“武昌”。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江夏山(蛇山)筑土石城,称为夏口城。是东吴都城武昌(今鄂州市)上游的军事重镇和江夏郡治的所在地,今武昌始有夏口和江夏之称。
元代设湖广行省,置鄂州路,下辖7县,江夏是行省级大区域行政中心。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推翻了清朝在湖北的统治。革命党人废帝制,兴共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设于原清廷湖北省咨议局所在地(阅马场红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地方政权的雏形。【武汉,1920年代。资料:Goog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