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被称为是古代的“高考”。而谈到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人们总会用3个字概括之“八股文”,并嗤之以鼻。
但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却曾经这样评价:
“中国历史上真正可以称得上科举制度的只有明朝,挤到独木桥上也只有明朝。”
由此可见,明朝的科举考试并不那么简单。它不仅仅是考学子们对于“四书五经”的理解及古人的注释。
明代的科举分为5级,分别是县试和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从试题种类上看,明朝科举考察内容大体可以分为5种:治国理政类、封建伦理类、经济财政类、军事战略类、文化教育类。
一、治国理政类
科举制度选拔的是治国的文臣,因此治国理政类的题目非常之多。
这类试题还具体分为“策问”和“论”两种。
1、“策问”,一般出现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首先由一句话概括其要旨,类似于今天的高考材料作文,比如“皇帝制曰联惟君天下者,兴化致理,政固多端,然务本重农,治兵修备,乃其大者。”
这道“策问”,需要考生利用农业和军事两个方面的知识去论述治国理政的道理。
2、“论”,仅在乡试、会试出出现,一般只给出一个需要议论的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比如要求考生论述“圣人能使天下顺治”这句话。
二、封建伦理类
这种题目是被现代人诟病最多的一类,它主要是考察考生关于仁、义、智、信等封建伦理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主要分为“四书义”和“策问”、“论”3种。
1、“四书义”,顾名思义,它的题目来源是四书中的个别语句,要求考生对这句话进行论述,考察他们对四书的理解。比如“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2、“策问”,相当于今天高考的问答题,也是针对儒家经典中的个别词句进行考察。比如“问: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
3、“论”,相当于今天高考的论述题,主要是阐述某一封建伦理道德的意义,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三、经济财政类
因为科举制度遴选出是文官,大多数要从事政务工作,而经济财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这里考察的内容,涉及到了农田水利、马茶盐铁、公私财产等多个方面,主要形式有“判语”、“策问”。
1、“判语”,类似于今天高考的应用文,主要考察考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失时不修堤防”这个题目,就是考察考生对农田水利知识的掌握情况。
2、“策问”,考察考生对于时政的看法,比如“马政之弊至今日极矣”这道题目,就是考察考生对于当时马政的看法及建议。
四、军事战略类
除了武举之外,科举考试选出来的是文官,但在许多时候,文人带兵也是常态。
这类考题也可以分为两个小类:“判语”与“策问”。
1、“判语”,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军事问题作出判断的能力。
2、“策问”,考察考生对军事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如“问兵食天下之大计。
五、文化教育类
这一类问题主要涉及人才培养、兴办学校、教育理论、教育著作等,主要形式有:
1、“四书义”,从四书中挑选个别词句,比如拿出孔子关于教育的一条理论,让考生阐述自己的体会,“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策问”,让考生对国家的人才政策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诏”、“表”,考察考生起草公文的能力,要求考生起草关于文化教育、人才选拔等方面的公文。
综上,明朝科举考题实际上形式多样,对考生素质的考察也相当全面,绝非许多人印象中的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如果没有广博的学识以及一定的见识,将很难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现代人将明朝科举视为八股而予以全盘否定,这是有失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