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时,城市改名浪潮兴起,许多城市改名之后打出了名堂。
像是张家界,原为湖南大庸,更名之后成功跃入全国一线旅游城市行列。再如都江堰,原名四川灌县,现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而安徽黄山的改名,一直饱受争议。
有人认为“黄山”山名取代徽州地名,实属可惜。因为这就像将一座历史名城从中国地图中抹掉。
但是,“黄山”之名,异峰突起,成为一座城市之名,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黄山,不仅仅是一座山。
01
“上帝的盆景”
黄山所在之地,2亿年前曾是一片汪洋。
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改变了这里,历经亿年大自然的洗礼,形成了世界罕见的黄山峰林地貌。
黄山山脉西起鄱阳湖畔,东接浙皖边界的天目山,主脉则横亘于皖南地区。
接下来的黄山,以“奇”闻名天下。
清代学者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一书中写到:“江南之奇,信在黄山;黄山之奇,信在诸峰;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拙古;云雾之奇,信在铺海。”
黄山雄峻瑰奇,名扬四海,而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更成为黄山“五绝”。
这“五绝”的视觉组合,更是被称为“上帝的盆景”。
奇松,是黄山的五绝之首。
黄山松的生长环境十分严酷,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
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黄山松的根扎得很深,能够汲取岩石深处的养分,黄山松才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雪却依然永葆青春。
02
“黄山”之名何来
关于黄山定名的由来,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最多人支持的,要数“黄帝炼丹说”。
根据北宋景佑年编写的《黄山图经》:“黄山旧名黟山……黄帝遂命驾,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游此山……浮丘公于炼丹峰峰顶炼丹,经八甲子,丹成。黄帝即服七粒,不借云霭升空游戏。”
图经中关于黄帝游山、炼丹的记载或引用颇多,也被后来的志书所广为转引,但整个图经并未说黟山敕改黄山与黄帝游山炼丹有关。、
直到《新安志》中记载到:“至天宝中好道家之说,故以黄帝为尝游于此,因名之耳。”
开始将黄帝炼丹和唐代天宝年间黟山改名黄山的事结合起来。往后的志书,关于黄山名字的由来,大多引用“黄帝炼丹说”。
还有一个就是“坤道土德说”。
元末休宁人赵汸在《送陈大博游黄山还诗序》中提出:“徽之黄山,巨镇也…..谓其隤然中居以降势,委和于四表,有坤道土德焉,故名之日黄山”。
按阴阳五行说,五行又谓五德,五行配五方五色,即木火土金水,配东南中西北、青赤白黑黄五色,中央为黄色。
而黄山又耸峙于群山之中,所以用“黄”作山名,取名黄山。
其实到这可以发现这些黄山之名的由来说法,有一个共同点,而且这个共同点在黄山的诸多景点中也能见到。
那就是道家文化。
在轩辕黄帝炼丹之说传开后,黄山便被古人称作“天子都”,而炼丹修仙也为黄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道教色彩。
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以及仙人曹、阮等游黄山炼丹的传说,“轩辕”“炼丹”“仙都”“道人”等峰名,“曹溪”“阮溪”“洗药溪”等溪名,以及“丹井”“药白”等景观,都使黄山打上了道教文化的烙印。
正因如此,黄山也成了众多文人游士所向往之地。(毕竟有机会能像黄帝一样修道成仙)
03
诗画黄山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度游历黄山,叹黄山“生平奇览”,“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因为五岳源于汉代,而黄山直到唐代才著称于世,比五岳足足晚了将近1000年。所以,五岳中并没有黄山。
但后人把徐霞客的赞誉演绎成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成为数百年来赞美黄山的名句。
除了徐霞客,历代文人墨客来黄山探奇观景,留下了大量以黄山为题材的诗歌,有史可查的有诗歌作品就达两万多首。
而最早到黄山打卡留下诗作的,是我们的诗仙李白。
清代沈德潜在《慈光寺怀普门和尚》中说:“黄山亘古来,吟咏始太白。”明确地指出了李白就是最早的黄山吟诵者。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诗仙作的诗总是不会让人失望,这首诗用浪漫主义去再现黄山的雄伟峭拔和奇妙无穷的秀丽风光。
这首诗说明了温处士回归黄山白鹅岭的原因,表达了自己与温处士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
芙蓉峰、鸣弦泉、醉石等景点的命名均是后人为纪念李白的黄山之游。
李白打开了黄山诗作的创作之门后,历朝历代都有文人雅士为黄山留下名篇诗作。
其中,有第一位登上天都峰的诗僧释岛云,他的《望黄山诸峰》不仅勾勒出黄山的雄伟秀丽,还将容成子、浮丘炼丹,黄帝服仙丹成仙的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望黄山诸峰》
释岛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黄山诗的美学价值,如同黄山一样,是引人注目的。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的 “五绝”之所以名扬天下,除了本身天然的鬼斧神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赋予了它们审美的内涵。
千百年间,诗人在歌吟黄山的诗中无不倾注着对“五绝”的赞美。
除了诗作,文人墨客们还留下了一些“打卡照片”——黄山画。
孔子说“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 。山水画,是中国人独有的,与天地往来的方式。
其中明末清初“新安画派”的大师们,便借黄山的奇松怪石来表现自我,在黄山禅宗般的灵境中感受忘我。
又以黄山的气韵,表现音乐般的节奏与纯粹意义的美,并对接下来的“黄山画派”以及后人产生影响。
梅清,是清初安徽宣城人,有“画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画梅花“枝干奇古”之称。
他笔下的黄山,气势雄浑,黄山奇、峻、险、秀的意境都完美的展现在画中,真不愧是“黄山派巨子”。
另一位与梅清同称“黄山派巨子”的是石涛,这位帝王之后遭家变后出家为僧,驻栖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
他与梅清结识后,时常互相切磋,所以两人画风互相影响,都是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石涛笔下的黄山,更加舒缓,笔墨圆润,更能体现黄山云卷云舒的意境。
现代画家贺天健在《黄山派和黄山》中评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瞿山得黄山之影。”
这些黄山诗画,为黄山带来的,不只是更多的名气,还有属于黄山的文化内涵。黄山诗、黄山画派,都是黄山文化的其中之一。
如果不了解山水中的文化内涵,漠视人文景观、名胜古迹,而只停留于流连美景,那实在是一种巨大的缺憾。
所以说,黄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
古往今来,中外文人、学者,融各种政治观、伦理观、哲学观于一炉,宗教、信仰、文学流派在黄山这都有所体现,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黄山文化。
正是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再加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自然风光,对黄山市冠以“黄山”之名,绝非毫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