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候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宋朝蔡襄《十三日吉祥探花》
北宋有一处古迹特别有名,那就是吉祥院。大概是地震或者河流改道,到了宋朝,搬迁重修过一次,除了宝顶庄严,香火鼎盛,这寺庙还有两种花卉名闻当时,一是梅花,二是牡丹。踏青时节,络绎不绝的人马,就为看这春日花海,许愿祝福。苏轼有两首牡丹梅花,专门写吉祥院的花事。
蔡襄是北宋名臣,从他流传下来的关于吉祥院的诗作近10首,全是关于牡丹的。可以想见吉祥院的牡丹花事盛况。“吉祥亭下万千枝。”一个宗教寺庙以牡丹闻名,盛花时节,可以想到看花盛况,成为年年牡丹盛事。
那么这首诗,是写在农历三月十三日,是踏青祈福的好日子,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日子,大约是时间紧促,又要特地避开十五日人头攒动,所以提前看花。作为京官的他有特殊待遇,因为和吉祥院的方丈僧人熟悉,可以留宿。这也是宋朝官员的特权。比如他曾经十八日陪同提刑郎中来过,又某年十九日,陪同母亲来过。
那么在这年的三月十三日,满院半开的牡丹,一轮将圆的春月,让他沉醉好久。所谓活在当下,就是这种美吧。虽然良辰美景,花好月圆,只要他多逗留两天也可以看到,但是那种牡丹含苞待放的无尽含蓄和壮观,那春月朦胧清新的美,打动了他。
“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候月思依然。”
那么上文也谈到了那是牡丹花海。人人都愿望牡丹花盛开,一轮明月升起来,所谓花好月圆。蔡襄也有普通人的心思,仿佛是在等待最美的时刻到来。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但是蔡襄肯定是有节制的,因为从这个时间点,就可以看到他已经决定提前来看,但仍旧被花海震撼。他说的是我明明知道花和月都是自然界自然的物质和物体,有它自然的规律,但是也忍不住做花好月圆想。
若是真对花好月圆做了过分的寄托,只怕心情被吊起来,做无穷的期待,做相思的盼望,做得而不来的惆怅吧。
这是赞美了牡丹之盛,让人怡情和移情。也暗示了他自己其实也有花好月圆的憧憬,只是理智告诉他,不过是一场花的盛事。不如执着当下,就是饱满欣赏这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含蓄壮观之美。
实际“花未全开月未圆”,已经包含作者的深情。这就是最美的时刻。因为一旦全开,一旦月圆,就意味着会从顶峰滑落。
那么蔡襄在官场一直而闻名,却又屹立不倒,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呢?就是对仕途升沉不做过分的期望,三思而行,凡事都是先酝酿,力求做到稳重完美。所以得失心小,反而让他能够在官场稳健上升,发挥自己的才干。
那么晚清名臣曾国藩,从历朝历代的先贤里找到行为的方向,就特别钟爱和他有类似经历的蔡襄的这句“花未全开月未圆”。
他在写给弟弟的家信中是这样说的:
弟之志事,颇近春夏发舒之气,余之志事,颇近秋冬收啬之气。弟意以发舒而生机乃旺,余意以收啬而生机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借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曾屡次以此七字教诫春霆,不知与弟道及否?
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国藩这个弟弟,张扬进取,总想做到最大最好,难免得失心重,结果自己用力过猛,不但心情沮丧,而且中年之后,自己也各种疾病上身。曾国藩给他寄去了药,写了这封信,说你的志向总想像春夏那样做出繁荣极致,但是我要告诉你,含蓄沉淀才是生机厚重的正途,我平生最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说的人要在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给事情留有余地,不要过分张扬,或者刻意追求张扬和极致。这是惜福保养之道,也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我曾经屡次拿这句劝人,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那么这句“花未全开月未圆”,不单是写含蓄饱满的春景,更隐喻到人生的行止,愿望,不是张扬和极致是最美,是厚积的同时,给自己留有余地。而完美未必是花好月圆,花未全开月未圆,也是一种完美,更有含蓄的后力。
那么央视名嘴白岩松曾经有过一段抑郁期,他走出抑郁的方法,也得之于曾国藩喜欢的这句诗“花未全开月未圆。”
那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是怎样的呢?
初衣胜雪为了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