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曾被誉为打工文学接班人的90后深圳诗人许立志,于2014年10月1日坠楼身亡,警方疑为自杀。生前留下最后一首诗《我弥留之际》写道: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众筹出版的许立志诗集《新的一天》书名取自他生前发出的最后一条微博,可惜到了新的一天,世上已无许立志。这位生于1990年的广东诗人,在他的第三个本命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世人的是这本收录不到200首诗的诗集。他的诗歌生涯只有生前最后四年的短暂年月,却在这四年内写出了极具独创性的现代诗。我想,纪念一位诗人的方式无疑是细读他的诗歌,并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一位诗人的心路历程。
许立志(1990—2014),广东揭阳人,高中毕业后即开始打工生涯,四处漂泊四海为家,2011年到深圳打工,喜爱文学,尤爱诗歌,少数作品散见于《打工诗人》《打工文学》《特区文学》《深圳特区报》等刊物,更多见于网络或藏于抽屉。2014年10月1日,许立志坠楼身亡。
许立志:一个代替“我们”死亡的诗人
苹果皮
前言
本来准备了提纲,打算写关于许立志诗歌的专业诗评。不过,通读完许的诗歌后,我改变了主意。
就用前言+诗歌短评的形式,朴素地勾勒一个“用力”活过的人吧。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关于梵高,里面有两句话:活着不是恩赐,死亡不是失败。
对许立志,这同样适用。
人物
许立志,男,1990年出生于广东揭阳,高中毕业后开始打工谋生。
2011年抵达深圳,成为富士康一名流水线员工。
2014年曾去江苏谋职,后又返回深圳。同年9月,失业半年的他与富士康又签订了一份就职合同。
但在4天后,也就是2014年9月30日,他从一座大厦的17层坠楼身亡。
年仅24岁。
许立志的诗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评诗:
再一次读到此诗,依然是深深的震撼。
有时候想,如果他们还活着,他们会变成别的人吗?
不同于学院派的诗歌,此诗富有生命的节奏和当下感。
我就那样站着入睡
眼前的纸张微微发黄
我用钢笔在上面凿下深浅不一的黑
里面盛满打工的词汇
车间,流水线,机台,上岗证,加班,薪水……
我被它们治得服服贴贴
我不会呐喊,不会反抗
不会控诉,不会埋怨
只默默地承受着疲惫
驻足时光之初
我只盼望每月十号那张灰色的薪资单
赐我以迟到的安慰
为此我必须磨去棱角,磨去语言
拒绝旷工,拒绝病假,拒绝事假
拒绝迟到,拒绝早退
流水线旁我站立如铁,双手如飞
多少白天,多少黑夜
我就那样,站着入睡
2011-8-20
评诗:
我们有很多文章去写关于工作的满足或艰难,但很少人通过诗歌表达,而许立志就是少数人之一。
此诗的缺点显而易见,只是一些事件的堆叠以及最后略蹩脚的冷抒情。
但是,此诗是一个标本,它告诉我们,有人这么活着,有人记录了“我们这代人”。
流星
一只黑猫在我眼里暴毙
不见过程,亦不见伤口
我想起昨夜,隔壁葬花的女人
以整夜汹涌的咳嗽
掀起我头顶的瓦片,又掀翻乌云
流星划破死水的夜空
必坠落我明日的坟头
此刻野花似血,我看见万花丛中
大头婴儿手指落日和天空
两眼涌出红色的溪水
此情此景让我万般惭愧
我只能披头散发赤足而行
血红的天空又见流星暴毙
2013-6-28
评诗:
此诗可以看出,许立志前期的诗歌风格,也就是一种空的、大的表达,这也是海子诗歌的典型特征。
不过,此诗优点在于富有克制的张力。
一首诗不是漫无目的、无限流的“喊叫”,需有节奏感,“坠落”、“暴毙”等这些词让这首诗清脆。
冲突
他们都说
我是个话很少的孩子
对此我并不否认
实际上
我说与不说
都会跟这个社会
发生冲突
2013-6-7
评诗:
我特别喜欢许立志诗歌中没有说的部分。看了他不少诗,发现他一旦说出道理,诗就写得不好。
就像我以前说过,诗人不要妄图成为哲学家揭示世界的真理。
诗人是呈现人生的可能性,多元。
许立志一些诗中的克制让其诗歌得到冲破的力,这也是我所喜欢的点。
迟到的愧疚
每天在快餐店吃完饭后
我都是习惯性地
拍拍屁股走人
直到今天晚上
当我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时
突然发现这情景很像
这么多年来在家里
我们父子四个吃完饭后
拍拍屁股走人
留下一桌烂摊子
让母亲一个人
慢慢收拾
2013-11-6
评诗:
其实许立志诗中总会有泛滥化的抒情,而这样的表现,诗人往往是被诗控制。
许也写实验性的诗歌,但很多hold不住,我觉得也是因为许立志对于鸡汤和现实的处理没有得到平衡。
不过,本诗还是不错的,渺小平凡,这种人生反省是表现了诗人自己,也是此类诗歌的价值所在。
出租屋
十平米左右的空间
局促,潮湿,终年不见天日
我在这里吃饭,睡觉,拉屎,思考
咳嗽,偏头痛,生老,病不死
昏黄的灯光下我一再发呆,傻笑
来回踱步,低声唱歌,阅读,写诗
每当我打开窗户或者柴门
我都像一位死者
把棺材盖,缓缓推开
2013-12-2
评诗:
第一遍读的时候觉得蛮一般,但多读了几遍,把自己代入进去。深深体会到作为人,我们身上的“罪与罚”。
大家肯定也都有绝望时刻,不如意不得志的时期,那许立志表达出来了。
不过对一个志在千里的人来讲,我不会(往失败、往下)自我戏剧化。
“自杀诗人”总会在诗中写到:死亡、毁灭、新生、太阳……也常常看到很多人评论留言不孝和懦夫。
我觉得多一点宽容吧,就像许立志以其诗展现了他的内心、他作为人的乐和悲,而这种真诚其实并不是衰亡。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2013-12-19
评诗:
印象中这首诗是许立志诗里公认最好的三首之一,我也觉得好。
作为工业时代的诗人,许立志写出了关于打工、流水线的优秀诗作,在这个领域,他是能问鼎首席的。
此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用两个问句进行头脑风暴:第一、可以用哪个字取代“咽”;第二、农业时代的耻辱、未来时代的耻辱,你认为会是什么?
远航
我想在凌晨五点的流水线上睡去
我想合上双眼,不再担忧熬夜和加班
此行的终点是大海,我是一条船
2013-12-20
评诗:
此诗可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解读。
一、一个非常好的对比,将无休止、追求绩效的工作对比自在航行,令人感动;
二、这个在流水线工作就是一条船(“工人”/诗人)奔向大海,是一个始终在路上,但不可能抵达终点的历程。
我觉得以这个标题来讲,“远”字表明许立志这首诗讲的是悲剧,也就是第二种解读。
但,我青睐第一种解读,画面切到海阔天空,表达逆境中仍想着希望。
悬疑小说
去年在网上买的花瓶
昨天晚上才收到
实事求是地说
这不能怪快递公司
怪只怪
我的住处太难找
因此当快递员大汗淋漓地
出现在我面前时
我不但没有责备他
还向他露出了
友好的微笑
出于礼貌
他也对我点头哈腰
为了表示歉意
他还在我的墓碑前
递上一束鲜花
评诗:
这首诗我也喜欢。读下去以为诗人想表达的是同为打工者的担待和人性美,但结尾出乎意料。
此诗是一首超现实主义诗歌。
其实许立志也写了不少实验性诗,但不少写砸了。
莫言说他现在开始写现代诗是为了读懂现代诗,是呀,作为写作者,冷暖互知。
入殓师
经过不懈努力
我终于通过了
殡仪馆的面试
成为一名入殓师
明天将是我
正式入职的第一天
自然马虎不得
为此我特地把闹钟
调快了一个小时
以便留有充足的时间
站在镜子前
好好整理自己的遗容
评诗:
这首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诗,超现实主义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表现变形和扭曲的世界,达利作品《记忆的永恒》是代表作。
理解超现实主义诗歌,我们要知道诗中符号的象征意义。
此诗具备真实和超越真实的经验,闹钟是真实的,而入殓师这个身份就是诗中的符号,也就是冲突,代表了超越的真实。
我谈到血
我谈到血,也是出于无奈
我也想谈谈风花雪月
谈谈前朝的历史,酒中的诗词
可现实让我只能谈到血
血源自火柴盒般的出租屋
这里狭窄,逼仄,终年不见天日
挤压着打工仔打工妹
失足妇女异地丈夫
卖麻辣烫的四川小伙
摆地滩的河南老人
以及白天为生活而奔波
黑夜里睁着眼睛写诗的我
我向你们谈到这些人,谈到我们
一只只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的蚂蚁
一滴滴在打工路上走动的血
被城管追赶或者机台绞碎的血
沿途撒下失眠,疾病,下岗,自杀
一个个爆炸的词汇
在珠三角,在祖国的腹部
被介错刀一样的订单解剖着
我向你们谈到这些
纵然声音喑哑,舌头断裂
也要撕开这时代的沉默
我谈到血,天空破碎
我谈到血,满嘴鲜红
2013-9-17
评诗:
一个袒露内心的作品,这类诗和诗人其实就像躁郁症,要么像超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要么失落害怕,走向生的对立面。
这首诗一般,是事物和事件的堆积。
但此诗是有热度的,也就是一种我手写我诗、我心吐我言的境界。
河•岸
我站在路边看着马路上
流来流去的行人和车辆
我站在树下,在公交站牌下
看着流来流去的水
流来流去的血液和欲望
我站在路边看着流来流去的他们
他们在路上看着流来流去的我
他们在河里,我在岸上
他们光着膀子使劲地游
这情景感染了我
我犹豫着要不要也到河里去
跟他们一起使劲,一起咬牙切齿
我犹豫着,直到日落西山
2013-10-6
评诗:
我能从许立志的诗中感到我和他太像了,而读到此诗,这种相似感尤为强烈。
不过,我一直避免的是陷入虚无的戏剧化中,诗人往往一言谶中,这让他们作品中的死亡显得“高贵”。
但我认为,不是只有“死”才能通往未知,不是只有“死”才可以卸下负担摸到云。
像此诗,这种“懦弱”和不敢冒险的“死”,已经代替诗人死过。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2014-1-9
评诗:
这首诗也是许立志的名作。以富士康工人跳楼自杀来讲,不知此诗印证了许立志,还是许立志成全了这首诗。
轻重之间,这是这首诗的哲学。
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沿线站着
夏丘
张子凤
肖朋
李孝定
唐秀猛
雷兰娇
许立志
朱正武
潘霞
苒雪梅
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
穿戴好
静电衣
静电帽
静电鞋
静电手套
静电环
整装待发
静候军令
只一响铃功夫
悉数回到秦朝
评诗:
很多人写有关工人的诗,都失败了,写不像,因为他们是书生式的想象。
许立志有“打工者”的身份,这让他写得具有当下性和事实感。
本诗前面都是铺垫,到最后两句一转,抖掉了包袱,诗意蹭蹭上去。
总体来说,不算好的诗歌,但就题材引人思考的部分价有值,对标杜尚创作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我弥留之际
我想再看一眼大海
目睹我半生的泪水有多汪洋
我想再爬一爬高高的山头
试着把丢失的灵魂喊回来
我想在草原上躺着
翻阅妈妈给我的《圣经》
我还想摸一摸天空
碰一碰那抹轻轻的蓝
可是这些我都办不到了
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所有听说过我的人们啊
不必为我的离开感到惊讶
更不必叹息,或者悲伤
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
评诗:
这首是许立志的三大名作之一。最后一句也作为金句,席卷网络。
印象中,这是许立志创作的最后一首诗。
解读一下,诗前部分属于经典的写作,所谓“经典”,换个意思讲就是写滥了。
相似的句式、相似的比喻,因此前面平庸无奇。
可到结尾,关于自杀,不少人写绝笔信——“我的死不关任何人”,而许立志的表达别具一格。
“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这句话是他对新世界“新的一天”无限美好的展望。
许立志:他替我们死去,我们替他活着
行顺
2014年9月30日,在深圳富士康打工的许立志从17层高的楼顶跳下身亡。直到他死后,身边的人才知道,这个瘦瘦的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几年来一直在偷偷地写诗。
许立志开始写诗是在此的四年前。这一年具体他写了多少首诗,不得而知。他死后由诗友们整理出版的诗集《新的一天》里仅仅收录了这一年的3首诗。但是,在学习写诗的两年之后,他一改初始学习写诗的模仿和阴郁文风,诗作大气开阔,部分作品甚至具有了普世情怀和超现实主义精神。
我之所以迟迟不愿意推荐许立志的作品,是因为我不愿意向生命力脆弱的写作者致敬。一个诗人,必然要有对抗现实的毅力与雄心,要能运用心灵的巨大能量将个人痛苦转化为永恒的诗意。——况且,我害怕,对许立志的推荐会不会重演海子山海关事件之后的不良影响呢?
但是,我又能理解一个诗人拼命挣扎后无力与现实对抗的困境。——越是大诗人,越摆脱不掉命运的魔咒,越容易产生对世事的幻灭感。——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一个对世事产生幻灭感的人,会不会错误认为,自己已经向伟大靠拢了呢?
把许立志称为大诗人未免有为逝者讳的嫌疑,具有普世精神的诗歌在他的整体作品中的所占比例毕竟不是太高。——许立志的写作中止于对现实的直接描绘向深度的精神层次转变阶段,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而近年来,诗歌写作越来越细、柔、纤、弱,走向极度封闭自我,鲜有具备直面现实勇气的年轻诗人浮出水面,这是更让人感到悲哀的事了。
不管我们怎么怀着一夜那么深的成见,对一个诗人都要尽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要抛弃他的性别籍贯、身份地位、宗教信仰、立场主义、头衔名望,甚至过往经历及种种作为,还原到作品本身上来。
我甚至想:口语诗甚至部分口水诗的作用能完全抹杀吗?这些尝试对诗歌的发展就一定起着反作用吗?不管是抒情诗、口语诗都是汉语诗歌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有志之士对诗歌的探索和较正。当我们提出反对诗歌写作的过度口语化和庸俗化的时候,才发现人们对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而当大家都认识到一件事情危害的时候,实际上它也就不构成危害了。
因此,我才觉得不必对一个诗人的决绝过度忌讳,并为此附会出各种理由。他必然要对自己负责,也要有信心迎向创作力进一步爆发的时刻。我也反对为许立志贴上“打工诗人”的标签,因为他的后期作品已经完全脱离了对自身处境的现实主义描写,进入到了更大的精神层次。如果没有后来轻生,坚持下去,毫无疑问,他当有更大的成绩。
作为喜欢诗歌的人,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怀着对诗歌的虔诚,坚持他未完成的事业,替他活着,替他对抗苦难的人生,以告别生命的脆弱,努力进入更广阔更雄浑的天地。
打工诗人许立志之死——“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胡江涛
《新的一天》书名取自许立志发出的最后一条微博,可惜到了新的一天,世上已无许立志。这位生于1990年的广东诗人,在他的第三个本命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世人的是这本收录不到200首诗的诗集。他的诗歌生涯只有生前最后四年的短暂年月,却在这四年内写出了极具独创性的现代诗。我想,纪念一位诗人的方式无疑是细读他的诗歌,并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一位诗人的心路历程。
许立志初提诗笔是在2010年,诗集中这一年仅仅收录了3首诗,皆带有模仿与练习的痕迹。《夜路》是一首颇具浪漫风格的田园诗,“路灯下的夜色/月色衣我以夜的华裳”“月光月光/请让我靠在你肩膀”这样的句子,兼具古典意象和现代诗节奏感,足以证明一位诗人的天赋。《短袖》则是一首别出心裁的意象诗,由冷风中的短袖起兴,营造了繁复的历史意象,诗人想象着“少年人走过千百十年/冬天的短袖披在/角落里孩子们的身上”,诗尾“夜雨 夜雨下/短袖 可为家”似一支悠长而悲伤的谣曲,孤绝的少年意象震动人心。
2011年开始,许立志到深圳谋生,做了一名流水线工人。打工最初这两年的诗更多的是对打工生活的记录,诗的内容有自况,有观察,也有思考,不过这是些完全现实主义的诗作。他写道车间里“白班不见太阳,晚班不见月亮”(《疲倦》),“流水线旁我站立如铁,双手如飞”(《我就那样站着入睡》),长此以往,工作对年轻生命的损害不可避免,“多少日子以来/我对生活葆有的,那份虔诚的爱/在机台与机台之间,渐次磨损”(《月亮从厂区升起》)可见打工生涯的压抑与艰辛。生活里尚存的唯一欣慰便是诗歌,“啊,时光,你竟比猫轻盈,比酒深沉/黄昏已尽,黑暗里我并不孤独/路的转角,有诗歌为我掌灯”(《黄昏偶感》)。许立志是中国古典诗的热衷读者,于是在出租屋里想象着自己也是位落魄的宋朝词人。
但是,绝望依然是挥之不去的,绝望来自打工生活对未来的无望,“我们沿着铁轨奔跑/进入一个个名叫城市的地方/出卖青春,出卖劳动力/卖来卖去,最后发现身上仅剩一声咳嗽/一根没人要的骨头”(《失眠》),“我蜗居的城市汇集多少祖国的方言/它们如此哀鸣/恰似杜鹃啼血,漫过高楼林立/最后屈膝于生活,凝固为冰”(《血》),“明天除了重复什么都没有/远方除了贫穷还是贫穷”(《省下来》)。悲怆的语调唱出的是被剥夺的青春。
在这些现实主义声调的诗句中,许立志经营了一种诗歌史上独特的意象,就是人类身体与机器的混同,“物料与我的血液一同流动/左手用于白班,右手用于夜班”(《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这样的意象在之后更加成熟的诗作中将不断重现,“她看不见南方的孩子头顶太阳/让脚手架爬进身体化为血管”(《村庄缩影》)。恐怖的意象展现了工作对身体的损毁,它最大程度地运用了并置的艺术,人与机器、流水线、螺丝钉、工业废水的并置,仿佛是人与这些废物混同在一起,导致人与物难以区分了,人的异化并由此造成的卑贱境地可见一斑。
如果说,2011和2012这两年的诗歌是见证式的现实主义诗作的话,那么在生命最后两年的许立志,则突然摆脱了阴沉的调子,视野突破了打工生活的局限,写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超现实的诗歌。这个阶段的他是个更加严肃的观察家,更具诗人自觉和诗歌技艺的写作者,创造了更加广阔与深刻的诗境。许立志诗歌前后期的区别,比较一下《流水线上的雕塑》和《流水线上的兵马俑》最有意味。整个诗集里再没有两首诗有如此雷同的主题了,它们都是写流水线工作对人的异化。《雕塑》一诗是把流水线上的工作细节罗列出来,平铺直叙地讲述紧张而单调的工作流程,最后以明喻道出“自己早站成了/一座古老的雕塑”。《兵马俑》则几乎省略了所有的细节,诗人出乎意料地列举了流水线上十名打工者的姓名,每个名字占据一行诗,形成了整齐划一的形式效果,随后他们的着装也采取了这种整齐划一的形式,最后:
“只一响铃工夫
悉数回到秦朝”
两句诗实现了斩钉截铁的时空转换,使历史与现实精确地融汇起来。《雕塑》是对个人辛苦的工笔描述,最终所指只是打工者;《兵马俑》则突破了某个群体的自况,暗示了统治打工者的逻辑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历史逻辑,是一种残酷的苛政,由此这首短短的诗歌获得了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和抒情性。比较起来,《雕塑》是现实的抒情,《兵马俑》则是超现实的深度抒情。
2013和2014这两年内,许立志作诗技巧的丰富可谓不胜枚举。在《河.岸》与《排队》两首诗里,许立志走出了出租屋与工厂,化身为波德莱尔式的街头观察家,“我站在树下,在公交站牌下/看着流来流去的水/流来流去的血液和欲望”(《河.岸》)“这城市里拥挤的人群/在马路上爬来爬去/在天桥上,在地铁上爬来爬去”(《排队》),他看到的并非完整的个体的人类,而是“血液和欲望”,是爬来爬去的虫类,物化的想象力恰恰道出了现代生活的本质,这样的情景可参看纪录片《天地玄黄》里极具东京街头拥挤的人群那个快速的长镜头。在《局外人》一诗中,他虚构了自己作为一个家庭里的儿子,冷面旁观家中的暴力悲剧,以极简的文字描绘了三代人——奄奄一息的老祖母,暴戾的父亲,脆弱的母亲,还有隐忍的姐姐和无情的“我”,极其经济地勾勒出传统中国家庭的权力逻辑。
《村庄缩影》和《这城市……》展现出了强大的概括力,两首诗分别为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画了一副表现主义的肖像画,都使用了泥沙俱下的狂欢的语言。“要趁着青春茂盛多攒几笔/带着生锈的骨头回到老家结婚生子”(《村庄缩影》)道出农村生活的卑贱和耻辱。“这城市把工厂塞进农民工的胃/把工业废水注射进他们一再断流的血管”(《这城市……》)“这城市虚岁是1980——2013/这城市实岁是1966——1976”(《这城市……》)狂欢的语言直抒胸臆地表达狂怒,直接挑明了城市的侵略性,指出现代与文革时期的同质。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制度鸿沟,没有谁比打工者更加体会得深刻了,许立志的诗则最深刻地表现了这个认识。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诗人流传最广的两首诗:《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和《一颗螺丝掉在地上》。在这两首短诗里,许立志的诗艺,他对生活和死亡的体会,都有最凝练的表现。在前者,“我咽下”这个如此直接的身体承受,如此深入肉体的苦难叙述,是诗人对痛苦的极致想象,“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则是残忍的现实,是咽下去的痛苦,直到“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耻辱的诗”。在后者,诗人首先描述了一个掉在地上、无人在意的一颗螺丝,“垂直降落,轻轻一响”,然后突然扭转镜头,一颗螺丝置换成一个人,而这个人也是无人在意地“掉在地上”的,这里人的拟物化又成就了一个波澜不惊的深度抒情。
因为这些卓越的诗歌,许立志为世人称道的,将不是他的苦难,也不是他的死亡,而是作为诗人的他,在严酷的现实环境里不断打磨诗艺的努力,将个人痛苦转化为永恒诗意的毅力。从他短短的四年作诗生涯之中,我们见证了这样的一位天才诗人的存在。许立志之死,如序者所言,是典型的诗人之死。他在许多诗篇里已经预言甚至欣赏自己的死亡,但多是充满绝望感的语言,最能给读者以安慰的,恐怕是那首《我弥留之际》:
“所有听说过我的人们啊
不必为我的离开感到惊讶
更不必叹息,或者悲伤
我来时很好,去时,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