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立春两首,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杜甫《立春》
54岁的杜甫,终于在四川夔州有了一点安稳,自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以来,从44岁到54岁,他的人生实在是跌宕颠沛。
44岁,他从天子赏识的集贤院,勉强接受了军曹这样的小官,实在是为了生计,家里已经没有粮食,而他赶回家时,孩子已经饿死。而正在此时,安史之乱爆发。
46岁,也是他人生高光时刻,历经艰险,他投奔唐肃宗,授为左拾遗。但因为他的耿直,很快被贬谪。
然后为了生计带着家人和孩子,西去秦川,辗转成都,54岁才有了一点安稳,落脚在夔州,因为管着公家的田庄,他自己也买了点果园,摆脱了十年如枷锁一样困在他身上的贫困,生活稍微好转一点。但是他已经有疾病上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杜甫少年和青年时代,家境优渥,所以36岁之前,他并没有太看重科举考试,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家境的败落,还有在社会上看到唐朝富庶繁华下的各种危机,他萌发了考官改变国家的深切愿望,为此,他逗留长安十年。长安那时物华天宝,表面繁荣。至少每年的立春,都有盛大的仪式。
杜甫看着四川夔州小家为了立春和迎春准备的春天的蔬菜,那青青的春菜放在眼前朴素的盘子里,忽然想起年轻时,在长安和洛阳度过的立春。
长安和洛阳并称两京。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那时候立春仪式浩大非常,皇帝要东郊祭天,大臣随后,而且天子与民同乐,从宫廷送出的春菜用白玉一样的盘子,由年轻的侍女依次传送出来,这当众的菜肴自然不会是给高官吃的,而是分发给迎春的群众,作为春天到来的一种赏赐。
那么这种活动热闹喜庆,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安定繁荣的象征,在大型集会上,看见装着青色菜肴的盘子传递,壮观而美丽。
当然这种菜是生吃还是油炸,已经不可知道了。但是这种活动的存在已经足以证明唐朝的富庶与开放。而且唐玄宗是有名的喜欢大排场的皇帝,无论举办方是谁,都足以证明有这样的财力和能力。
那么杜甫是亲眼见证过两京繁华和盛世的诗人,他爱着繁华强盛的大唐,因为他亲自看到过太平给人们带来的安定和愉悦。那个时候小县城里的人都富得流油。
但仅仅只是一夜之间,安史之乱就冲破了这美丽的太平。他十年所辗转所看到的满目疮痍,让过去如梦如幻,他渴望复兴盛唐。他是用自己亲身的体验来感受太平的不易。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我现在在远离京城和故乡的地方,我看到的只有巫峡寒江,我回不了京城,无法看见现在的京城的立春是什么样子。不过杜甫有朋友,会辗转给他写信,想必今时不同往日,京城安定之后,照例是会过立春的,但是那种自在飞扬的大场面,想必是没有了。
再也不可能有天宝年间的那种太平,因为安史之乱重创了皇室和国家经济,后来的皇帝再也无复有唐玄宗时代那种大气,他们为权位受宦官和大臣挟持,上面都如此,民间的立春想必也没有往日那种感觉吧。
只是杜甫更加悲哀的是,他滞留此地,得用时间积累盘缠。而他明显感到自己的身体不行,何年何日才能回到京城和家乡呢?
“此身未知归何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他的家乡在河南,唐朝的洛阳也是都城,在河南。所以这首诗用的是两京,家国一体。
此时的杜甫对未来不可知定,因为这十年的漂泊给了他切实的体会,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许夔州有一天也不能久居,人生的下一站是在哪里?
但是他想回家。他是被战乱冲击的十年,小有安定,分外思归。他要孩子给他找纸,他要写下他的感想和思念。
他怀念洛阳的春天,怀念那太平的盛世呀!
“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
轻箑烦相向,纤絺恐自疑。
烟添才有色,风引更如丝。
直觉巫山暮,兼催宋玉悲。”杜甫《雨》
这是立春时节的雨,如此细密纤纤,它如烟如梦,霏霏斜斜,我在这春天的细雨里,感受到了千年前宋玉报国无门,有心无力那种悲哀。
在夔州经营了三年之后,杜甫觉得不能再等了,他拿着三年积累的有限的资本,带着病体,买船回乡。但是这中间又遭遇了湖南地方的战乱,致使船滞留,而盘缠耗尽,江水暴涨,最终杜甫在一条船上,走完了他的一生,他至死没有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时年五十九岁。
大唐立春的繁华在他的回忆里,在诗里。
在整个封建时代,不再有一个王朝可以达到唐朝天宝年间的鼎盛开放和富庶。
对于杜甫而言,他经历着最坏的时代,也经历过最好的时代。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